推薦序
〈死亡與密室〉
這年代太習慣以「燒腦」的刻意橋段來吸引讀者和觀眾,多於認真地經營角色和劇情主旨,使人失望居多。
牛小流本業藥劑師,曾著有《藥師偵探事件簿》和愛情小說,坦白說都不是我的領域。沒有甚麼評鑑資格,自然沒有甚麼期待或衝動。沒想到讀到後段,作者帶領讀者漸入佳境,一層層意想不到的情節叫讀者欲罷不能之餘,連結到驚豔的「評論之死」,如金庸人物雙手左右互搏,夫子自道「暢銷排行榜都是不好看排行榜」,顯然不是為了噱頭而寫,努力營造的巧思對推理愛好者固然精彩,更蘊含社會關懷與文學價值。
有寫過美學文藝和影論的人,容易感同身受。自從羅蘭·巴特提出「作者已死」,理論濫用成風,瞬間有能無能者皆被賦權,任何東西都留待解讀,結果是虛無的道德和價值相對主義;阿多諾則認為現代文藝成為制度,除了傳統的作者和觀讀者,藝術館和商人,評論家亦是「藝術」的生產者。對初心不減的作家,評論人的隻字片語,直叫作家們又愛又恨,膽戰心驚,似乎大家都忘了:
作者既死,評人又憑何倖免?
畢竟,評論也無非作品,甚至──相對於創造本身──是最無用的作品。作者看清,評論雜口成風,不見得會馬上消退,註定是名副其實的無頭公案。到後來,向來立論而少評論的我以思想的角度來欣賞這本書,發現前段的虛浮原來是刻意,如偉大小說家錢鍾書說的魔術飛刀,以為消失其實從沒脫手。牛小流徹底地丟棄了本業我執,避免淪為半自我宣傳套路、全自我感覺良好的專業精英轉行寫書作品,從立論最難的基礎定律入手,推廣推理中至為重要的「思考」(亦因此如他援引,帕斯卡說人是能思想的葦草),亦回應重大時弊。作者將尼采、奇點這些概念融入故事,即使不重,愛好者亦不會失望。此外,書中還出現推理主流社會派、硬漢派、本格派還有敘述性詭計,中間穿插大量推理名著、流行文化作品、一字多義和計中計,目不暇給。
在元宇宙、加密幣等時興糖衣下,角色們猶如宿命般在一宗宗密室詭計中相遇,使人想起經典電影《非常突然》。唯二吹毛求疵的地方,在於題材所限,讀者可能會期待角色較有機的人物發展和更豐滿的個性(後記中發現原來是不同時期所寫的短篇結合而成,因此可以解釋末段為了完整故事而思考出的完滿度)。而且角色名字為主題服務,出現不少略為彆扭出戲的洋名,直到「評論」開始,便併發出在地新趣味。這固然也是可理解的,畢竟作品要兼顧華語不同語境的市場,但要突破西方思想壟斷,尋求今天創作的藍海,大可發展出自身的獨有色彩和力量。讀者會很期待作者在華語或亞洲豐富的現代思想資源上的發揮,例如台灣《思想》出版、中日的前沿魯迅研究,甚或《鑑藝論I》回應莊周夢蝶的「偽真品」概念等等,或者有天作者鑽研出一套專屬定律。另外,事不過三的確是人思考的奇怪慣性(參考BBC重製的《Sherlock》),也是配合主題之故,而西方思想又隱含了耶教三一的潛意識。西方理論精神在大戰、殖民直到AI時代,能否全然用於華語語境,也是大哉問。可是正如《Matrix》中布希亞的概念,早在莊子年代已有觸及,人願在地,總能成路。
犯罪學學院老前輩贈詞:堅持、堅持、堅持。誠願作者人如其名,涓滴成流,滴水穿石,給華語小說帶來更多有思想內涵的優質讀物──此時我想起魯迅的鐵屋論,不就是一個華人現代最早、最重要、最有待破解的密室嗎?
——林慎(人文思想家、劍橋大學犯罪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