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聞全說得好:金融必須要有目的,金融工程可以用來促進大規模投機,也可以用來為新藥研發募資。人類不應容許金融主宰目標,而應該用目標來主宰金融。德國政治家俾斯麥曾說,政治是『創造可能的藝術』(the art of the possible)。順著這種思路,金融運作就是「創造可能的促進者」(the facilitator of the possible)。
「羅聞全是傑出的金融經濟學家、富遠見的創新者、勇敢的反向操作者、天才作家和堅定的理想主義者。這些特徵彰顯在這本傑作上,它追蹤『金融創新的演化爆發』;這場爆發始於先鋒集團1974年創立追蹤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史上第一檔指數共同基金。我仍堅信指數基金,但羅博士這本書說服我對投資技術的新世界、投資人偏好、交易效率和比我聰明者的智慧保持開放(或至少不完全否定)的態度。」──約翰.伯格(John Bogle),先鋒集團(Vanguard Group)創始人,指數共同基金之父,著有《買對基金賺大錢》(The Little Book of Common Sense Investing)
「我們講故事,從故事中學習,也編造故事。在這本出色的著作中,羅聞全解釋了故事對我們的吸引力如何驅動市場、闡明以往的大災難,以及揭示未來利用金融工程拯救世界的機會。他將這一切綜合到他自己迷人的故事中。」──派特.亨利.溫斯頓(Patrick Henry Winston),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恐懼是奇妙的好東西。數年前,一個名叫湯普森(Robert Thompson)的機師前往一家便利店,想買幾本雜誌。但他一走進店裡,因為感受到壓倒性的恐懼感,馬上掉頭離開。當時他完全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他後來才知道,當時那家便利店被持槍搶劫;湯普森離開後不久,一名警官進入店裡,慘遭槍殺。在人身安全專家、暢銷書《恐懼的天賦》(The Gift of Fear)作者德貝克(Gavin de Becker)細心指導下,湯普森事後才意識到,當時有些情況可能引發了他的恐懼:儘管天氣炎熱,有名顧客穿著厚重的外套;店員全神注意那名顧客;一輛汽車歪歪地停在店門外,引擎還開著。但湯普森幾乎是立即決定離開那家商店,當時甚至沒意識到自己看到了任何異常情況。
我們的恐懼是一種精密儀器。神經科學家已經證明,我們的恐懼反射(fear reflexes)非常精細,而我們出於恐懼的反應,速度遠快於我們意識心智(conscious mind)的感知。人身安全受威脅時,我們的「戰或逃」(fight or flight)反應有助人類這個物種生存下去;這種反應的特徵包括血壓上升、反射反應加快和腎上腺素激增。德貝克指出,湯普森先生正是因此得以生存。
這套理論的正式名稱就是效率市場假說,墨基爾(Burton Malkiel)1973年出版的暢銷書《隨機漫步華爾街》(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註:台灣中譯本書名為《漫步華爾街》)首度將該理論普遍傳播給投資人。墨基爾是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他告訴我們,長期而言,股價波動就像醉漢走路,路徑曲折、飄忽不定、不可預料,所以他那本著作以「隨機漫步華爾街」為書名。墨基爾提出這個顯然的結論:如果股價走勢有如隨機漫步,為什麼要付錢給專業投資經理人呢?他建議讀者將資金放在標的多元化、收費極低的被動式共同基金上──數以百萬計的讀者確實這麼做了。
因為某種奇妙的機緣,墨基爾的著作出版一年後,普林斯頓一名前本科生創立了一家共同基金公司,其宗旨恰恰是為投資人提供墨基爾倡導的那種基金。你可能已經聽過這個人,他就是指數基金先驅約翰.伯格(John C. Bogle)。他當年的小型新創企業先鋒集團(Vanguard Group)如今管理超過3兆美元的資產,2014年12月31日時雇用超過一萬四千人。 先鋒集團發出的主要訊息是「家庭觀眾請勿模仿」,這也是它對廣大消費者最常提出的忠告。不要試圖打敗市場。利用標的多元化的股票指數基金,堅持買進後持有的被動投資方式,持有資產直到退休。
量化革命引發了華爾街的演化轉變。校友網絡遭電腦網絡取代。你懂些什麼變得比你認識什麼人重要。麻省理工和加州理工的畢業生發現,他們比哈佛和耶魯的畢業生更容易在華爾街找到工作;這是現代史上首見的情況。量化分析師(quants)掌握華爾街的新數學語言,懂阿爾法、貝他、均異最適化(mean-variance optimization)和布萊克休斯�默頓(Black-Scholes/Merton)選擇權定價公式,可以享有尊貴的地位和非常優渥的薪酬。這是宅宅的復仇(revenge of the ne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