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金光閃閃大銀幕:閃耀好萊塢百年的亞裔電影人

金光閃閃大銀幕:閃耀好萊塢百年的亞裔電影人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535860
楊致和
賴皇良
臺灣商務
2024年9月15日
493.00  元
HK$ 419.05  






ISBN:9789570535860
  • 叢書系列:Ciel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9 x 26 x 1.4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Ciel


  • 藝術設計 > 電影 > 電影史











      囊括亞裔美國演員的一世紀璀璨身影

      首部以亞裔為主的電影百科全書



      8大主題分類 逐一盤點亞裔影人經典形象

      收錄100餘張劇照 亞裔畫家手繪精美電影海報



      亞裔美國人如何躍上大銀幕,成就我們今日所見的光景?

      這本集錦涵蓋了130多部電影,時間跨度超過100年——從1915年西席地密爾(Cecil B. DeMille)的《矇騙》(The Cheat),到李安(Ang Lee)的《囍宴》(The Wedding Banquet)、王穎(Wayne Wang)的《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再到2022年丹尼爾雙人組(Daniel Kwan、Daniel Scheinert)橫掃奧斯卡的《媽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透過亞裔插畫家精美的作品,還有好萊塢各地編劇、演員、製片人和導演的個人軼事,這部開創性的書籍探討了這些標誌性的電影如何塑造了美國對亞洲人的觀感,以及亞裔美國人如何看待自己。



      書中收錄了多名好萊塢知名面孔的評論和對話,如劉思慕(Simu Liu)、金大賢(Daniel Dae Kim)、楊燕子(Janet Yang)、錢信伊(Ronny Chieng)、伍思薇(Alice Wu)和鄭肯(Ken Jeong),了解啟發當今的明星們進入電影製作領域的電影經典,以及他們如何將所汲取的養分傳承給下一代的創作者。



      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

      「本書一旦打開,就很難闔上。裡頭有豐富的劇照和插圖作品,揭示了美國亞裔電影的歷史,其中不乏對重要人物的採訪。這是一部有趣,且內容豐富的作品。無論你選擇用何種方式閱讀,它都會將一段隱藏的歷史帶入日常生活。」



    好評推薦



      熱情推薦

      但唐謨�影評人

      塗翔文�影評人、電影節策展人

      彭紹宇�影評人、作家

      翁煌德�影評人、臉書粉絲專頁「無影無蹤」創辦人

    ?


     





    前言—楊紫瓊

    導讀

    1. 大移民

    與楊燕子和阮鮑對談

    2. 跨文化

    與關家永和黛安帕拉加斯對談

    3. 精武門

    與錢信伊和吳彥祖對談

    4. 男子氣概與女性特質

    與金大賢和凱莉瑪麗陳對談

    5. 社會研究

    與全知泰和蕾妮田島- 佩尼亞對談

    6. 黑暗面

    與鄭肯和周約翰對談

    7. 家族之道

    與妮莎嘉娜卓和卡爾佩恩對談

    8. 心之所向

    與劉思慕和伍思薇對談

    後記—朱浩偉

    致謝

    畫家與貢獻者

    照片來源



    ?





    導讀



      演員《火爆麻吉》(Better Luck Tomorrow)的沈文斌(Parry Shen)不只是我的老友,有時候還兼合作夥伴,他在被問到為何演大銀幕這麼重要時,我總會想起他所說的那段話:「看著銀幕上高十二點二公尺的立體人物,我們一定會忍不住愛上他,而且如果這個角色又有著亞洲臉孔的話,那麼人們又會有不同的解讀了。」他總說這句是湯婷婷(Maxine Hong Kingston)寫的,不過我一直都找不到確切的資料來源。(與他結褵二十年的妻子金〔Kim〕堅持說,沈文斌編了這一切好讓我愛上他。嘿,這招奏效了!)



      不論真假,總歸一句這就是電影改變人心的力量,這是一種獨特的媒介力量。電影是個人卻又超現實的創作,看電影是一種共同卻又私密的體驗。當我們被戲院的漆黑包圍且沉浸於其中的同時,卻又保有將自己投射到銀幕所見的能力。我們的記憶、我們的身分認同與高十二點二公尺、閃閃發光的迷人影像交互作用,電影的真相就浮現在這樣交互作用的體驗之中。



      自好萊塢出現開始,亞裔美國人在這場電影盛宴中大都像鬼魂般存在,要嘛被這面銀幕魔鏡無視;要嘛就是以扭曲、惡毒或索然無味的樣貌出現。大銀幕上,我們的故事鮮少被忠實呈現,至於引起共鳴就更不用說了,於是我們所追求的僅是一點點存在的證明,證明我們也可以是情人、戰士、英雄或探險家,更重要的是證明我們也是個人。



      重視我們自己能以深度、趣味且真實的方式呈現出來,這並非只是要追求肯定而已。無論我們喜不喜歡,現在的我們之所以是我們,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我們所看的東西形塑了我們。心理學家亞伯特班度拉(Albert Bandura)於七○年代做了一項開創性實驗,實驗證實了媒體「社會塑造」(social modeling)的力量,這股力量會鼓勵觀看電影或電視片段的人們模仿片中的習慣和態度,對孩童尤其如此。他的實驗也強調,觀眾越是認同作品中的「主角」,受到社會塑造力量的影響也就越大。當人們看著媒體中人們自認與自己相仿的角色時,就很可能會去擁護這些角色的信念,並追隨他們。



      一九三○、四○以及五○年代的這數十年間,大部分的電影都將亞洲人描繪成瘋癲小丑、惡棍、異域人士或者非亞裔主角的忠心得力助手,然而,對成長於這些年代的亞洲人這又意味著什麼呢?這種對亞洲人隨意的嘲笑、不合理的懷疑、社會排斥(social exclusion)和當成附屬品的詮釋手法在電影中早已司空見慣。這種呈現使得亞洲人傾向被動得接受虐待、避免爭取空間、順從主流,以及忽視自身的成就、需求與價值。畢竟,大銀幕上超大的電影畫面就是這麼告訴這些亞洲人本該如此。因此,世世代代的亞裔美國人都長成了《喜福會》裡吳菁妹的樣子,螃蟹都挑小的而不挑「肥美的」,因為這就是媒體的社會塑造力讓他們覺得這才是他們應得的。



      不過,進入六、七○年代後,電影界出現了一絲絲改變的曙光,隨著別稱「亞洲人禁區」(Asiatic Barred Zone)的移民法案修正,美國解除了種族限制後,有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來自亞洲的移民浪潮,日本、香港和印度的電影也隨之在美國蓬勃發展起來。詹姆斯繁田(James Shigeta)、關南施、喬治武井(George Takei)、梅木三吉(Miyoshi Umeki)和李小龍等人自此開始叩關好萊塢。這些電影的特色是卡司全是亞洲演員,話雖如此,這些演員所說的語言與其代表的文化對於亞裔美國人和他們的白人鄰居來說還是很陌生。



      到了八○年代,亞裔美國人製作的獨立電影蓬勃發展,與電影公司的大製作相比,這些製作成本低廉的電影反而提供了另一種選擇。進入九○年代後,多元化一詞成了一種令人嚮往的時髦用語,大多數的跨種族作品中也都會有一位亞洲演員(大多也都只有一位),與此同時,電影公司也開始嘗試開發一些以亞洲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為背景的故事,或一些族裔的移民群體的題材。



    ??? 進入千禧年後,一些受人矚目的電影開始興起,片中的亞裔美國人演員說著英語、生活在文化融合的城市與郊區,所展現出的社會經驗是多數在美國土生土長的亞洲人早已習以為常的,這些因素造就了一部鉅片的誕生,同時也標誌著電影對亞裔美國人的詮釋方式的轉變,而這部電影就是二○一八年的《瘋狂亞洲富豪》。



      該片的全球票房為兩億四千萬美元,這數字證明了有一群為數龐大的觀眾渴望觀看亞洲題材的電影,渴望觀看由說著英語的亞洲演員來飾演這些電影,這似乎也證明了好萊塢對這類電影企劃的憤慨反感已然煙消雲散。突然之間,許多亞洲題材企劃都獲得了批准;一些在《瘋狂亞洲富豪》之前早已就在開發的企劃案突然間被提上了日程,市場預算也都額外加了一兩個零。



      五年後的現在,儘管新世代出生以來就是在串流平台上觀看電影,而非戲院看電影,但他們也已到了觀看電影的黃金年齡了。他們按下遙控器就能看到歷來積累的亞洲與亞裔電影作品,同時間還有許多作品也一直被創作出來和添加到電影典藏中,這些作品從經典動畫片到浪漫愛情喜劇片,從科幻片到血脈賁張的間諜片、歷史虛構片、膽戰心驚的恐怖片、細膩的角色研究,再到規模宏大的史詩片等應有盡有。



      本書《金光閃閃大銀幕》講的就是這些電影:這些形塑我們以及形塑這世界如何看待我們的電影。不過,這些作品並非全都優秀,當中有些還沒什麼可看性:比如有些白人演員會畫著醜陋的妝容以搞笑的方式演出亞洲人的故事;又比如一些宣傳片就意在激起人們的怒火,以針對有著亞洲外貌的敵人(不論他們遠在天邊還是近在眼前);這些故事將亞洲人描繪成怪誕滑稽的模樣,誇張得模樣讓人難以辨識。不過當然也有佳作,這些優秀的作品讓我們知道這些先鋒是如何飄洋過海,度過了重重的移民難關,以及群體是如何從身邊的這些作品中找到共鳴的;它們活靈活現地呈現了戰士與戀人,讓觀眾得以為他們歡呼與投入愛情故事中;它們幫助我們探索潛意識中駭人的陰暗面以及性別與世代之間的分歧鴻溝;它們提起過去和現在不曾言及的故事,讓我們能夠參與對話而不再只是被視為沉默的旁觀者。最重要的是,它們除了給予我們希望與靈感之外,還帶來了無盡的歡樂。



      而這還只是開始而已:我們亞裔群體的故事深度還有待開發,我們亞裔那高十二點二公尺的人物才正要跨出那一步。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