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那些一家之主的內耗心事:別讓生活中的大小事,磨去你的本來風采!哈佛醫學院教授的溫柔洞察

那些一家之主的內耗心事:別讓生活中的大小事,磨去你的本來風采!哈佛醫學院教授的溫柔洞察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221747
亞伯拉罕.邁爾森
郭曉燕
奇光出版
2024年10月02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6267221747
  • 叢書系列:belle vue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4.8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belle vue


  • 心理勵志 > 兩性與家庭關係 > 婚姻











    喚醒百萬「金智英」!

    如果《82年生的金智英》寫出了家庭主婦為人忽視的職業傷害

    本書則道盡這種現象背後,從社會脈絡到人心深處的根本原因!



    每個崩潰媽媽想要的,其實只是「找回快樂的自己」

    哈佛醫學院教授帶你重新審視,百年來未曾改變的時代女性困境



      為家庭付出一切的你,是否也陷入了這樣的情況──

      ? 家庭與事業難以平衡,只能被迫二選一

      ? 朝夕相處,夫妻之間卻逐漸築起誤解的高牆

      ? 過多的育兒資訊,讓家長總懷疑自己是否做得不對或不夠好

      ? 明明家事忙不完,還被質疑每天閒在家裡,到底累什麼?



      結了婚不代表「從此幸福快樂」,反而是一連串挑戰的開始。

      很多時候,各種身心問題,是你面臨內在渴望與外在角色衝突的警訊……



      ◤隱形家務和情緒勞動,讓每個媽媽都憔悴

      那些沒有名字的瑣碎家事、孩子的教養問題、與丈夫的摩擦,甚至婆媳間的相處,都讓過去容光煥發的年輕女孩,變成精疲力盡的家庭主婦。隨之而來的,是胃痛、背痛、失眠、恐慌、焦慮等種種健康問題。



      早在一個世紀前,曾任哈佛醫學院臨床精神醫學教授的邁爾森醫師就觀察到,許多家庭主婦深陷在單調、重複、缺乏社會認同感的家務裡,她們支撐起社會的基石,工作的內容卻往往讓人嫌棄,並將她們置於孤立、社交隔離的困境中。當丈夫下班回家只想躺平,在家裡忙了一天的她反而想外出透氣……



      ◤從經典案例中覺察困境,還你不再內耗的自己

      邁爾森以其精神醫學及心理學的專業,從人類歷史與社會脈絡切入,深刻剖析當代女性心理耗損的根本原因:工業化及女性角色的演變,加劇了現代女性的內外在衝突。



      根據他的研究,有六種類型的人,最容易陷入長期的內耗困境中:

      1.過度勞累且缺乏休息

      2.生活富足卻缺乏目標

      3.因生理疾病而有身心症狀

      4.生活環境、條件和習慣不利健康

      5.過度追求美感或高度敏感

      6.高度良知或追求完美



      想找回健康快樂的自己?本書為你提供具體建議,助你覺察自身困境,從而學會自我照顧、緩解身心症狀、改善家庭關係,打造不再內耗的生活方式!



      【一位精神科醫師的深刻洞察】

      ★現代人經常談論女性入侵男性的職業領域,但值得一提的是,男性早已介入女性的工作範疇,將女性的絕大部分工作搬移到他們創建的工廠中。



      ★本書所探討的一系列身心症狀,例如腰痠背痛和情緒起伏等,這些症狀部分源於離婚所暴露出的家庭衝突。離婚和家庭主婦的神經衰弱,都反映了女性的不滿。



      ★如果一名女性獨自承擔所有家務,包括煮飯、擦地、洗衣、熨燙以及各種瑣碎的雜事,還要負責生育和教養孩子,這些負擔超出了任何人所能承受的限度。也許有人會理直氣壯地說「看看上一代的女性是怎麼做的」,但如果我們客觀地看待這個問題,就會發現她們幾乎跟奴隸沒兩樣。總之,《解放奴隸宣言》並沒有把她們算進去。



      ★人幾乎無法達到理想的婚姻狀態,主要是因為理想本來就難以實現。有多少婚姻接近理想?經驗告訴我們,很少。這並非對婚姻的指責,因為我們應該用更實際和全面的角度來看待婚姻,而不是用理想標準加以評判。看看這世界,戰爭仍存,經濟衝突不斷,疾病和災難從未遠離,教育尚未全面普及,愚昧的想法主導著重大決策,而非理性思考和邏輯判斷——在這樣的情況下,又怎能奢望婚姻比它所處的現實生活更接近完美?



      ★雖然致力於重大使命的偉大人物或許有充分理由專注於工作,但大多數男性並沒有這種藉口,他們的個人事務並不比妻子的事情更重要。出於公平考量,被綁在家中的女性至少在多數閒暇時間中,應該優先享有丈夫的陪伴。



    本書特色



      1. 從歷史與社會脈絡全盤客觀剖析,現代女性在家庭中的內外在挑戰!

      2. 十二種典型案例與個別化改善建議,助你覺察問題、跳脫內耗情境!

      3. 開啟精神科醫師寫作自助書籍先河,精準預言當代現象的百年經典!



    當代讀者好評推薦



      ?這本書寫於1920年,正值維多利亞時代價值觀轉向當代的過渡期。我從未讀過哪本書如本書一樣,既審視社會現實又不選邊站。正因如此,作者以其永恆的洞察描繪出社會如何演進,以及女性在工業化時代中,又是如何基於女性身分的轉變,不再適應於過去家庭主婦的角色。由於這樣的平衡觀點,他極其準確地預測了當今的女性將如何變化。即使時至今日,他的著作依然適用於當今的問題。



      ?我非常享受這類具有社會、歷史價值的作品,且他的語言絲毫不受政治正確的阻礙。無論如今我們在讓女性有更多選擇自由上有多麼大的進展,本書對於那些留在家中照顧孩子和家庭的人來說,依舊充滿許多優秀的心理洞察。



      ?本書透過描述重大社會變革如何使家務、育兒和婚姻成為家庭主婦的主要焦慮根源,幫助讀者理解日常掙扎與症狀之間的關係。書中提供了相應的生活轉變方式,使讀者能在家中管理和預防相關症狀。邁爾森醫師不僅像當代自助書籍那樣向個人提供資訊和建議,更將他的讀者定位為社會成員,她們可以獨立幫助自己,也可以透過集體努力創造社會變革。



    好評推薦



      小花媽(張慧慈)|作家、《南臺灣大姑娘》主持人

      李家雯(海蒂)|諮商心理師

      李麗美Limei Lee|前東海大學專案助理教授、旅美書評人

      宜蘭|《寶島少年兄》主持人

      烏烏醫師|禾馨婦產科診所醫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張榮斌|臨床心理師

      蔡佳璇|臨床心理師╱哇賽心理學執行編輯

      盧美妏|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 共同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蘇予昕|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暢銷作家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依姓氏筆畫排序)


     





    導? 讀 妳已經做得很好了

    ──從《那些一家之主的內耗心事》看現代女性的困境�郭曉燕臨床心理師



    第一章 家庭主婦的內耗從何而來?

    ──導論



    第二章 對負能量的過敏反應

    ──所謂的神經質



    第三章 內耗問題的高風險群

    ──容易神經衰弱的人格類型



    第四章 這些家事誰來做?

    ──家務和家庭作為神經衰弱的成因



    第五章 曾幾何時,快樂變得那麼難

    ──對不愉快事物的反應



    第六章 貧賤夫妻百事哀

    ──貧窮及其心理後果



    第七章 床頭吵不一定能床尾和

    ──家庭主婦與她的丈夫



    第八章 是隊友,還是對手?

    ──家庭主婦與她面臨的家庭衝突



    第九章 弱者也有弱者的戰鬥法

    ──症狀作為對抗丈夫的武器



    第十章 生活方式與個人特質帶來的問題

    ──幾個嚴重案例



    第十一章 與另一半磨合不良的問題

    ──其他典型案例



    第十二章 找出內耗根源,從生活對症下藥

    ──個別治療



    第十三章 我們,都可以過得更好

    ──女性、家庭和婚姻的未來



    編後記





    ?





    導論



    家庭主婦的內耗從何而來?(節錄)




      在史前時代,半神話般的原始人(這也許只是偽科學說法)打獵歸來,回到洞穴時,是否會發現他那以樹葉蔽體的妻子正因忙不完的家事和哭鬧的孩子而啜泣?原始人妻子是否會抱怨腰痠背痛,並在每次與丈夫爭吵後感到頭痛加劇?她是否也會不停發牢騷,直到丈夫無法忍受,只得一走了之,到外頭尋找慰藉?



      我們無從得知,但從現況可以明確看到:在當今社會,「家庭主婦神經官能症」的問題確實普遍存在。家庭主婦多少都會緊張不安,即使是有錢有閒的貴婦也不例外,畢竟財富無法讓人免於神經緊繃,不過貧窮確實會使家庭主婦更容易患上這種「職業病」。每位執業醫師、每家醫療院所,都會遇到這樣的棘手案例,醫療人員雖然同情並關切她們的困境,卻往往束手無策。這些婦女四處尋求專家協助,從骨科、婦科、放射科??到神經科,不斷嘗試各種治療方法,到最後,她們幾乎吃遍藥典中的各類藥物,穿上矯正足弓的鞋墊,戴上新配的眼鏡,修補了牙齒,調理了五臟六腑,還試過水療、電療、整骨,甚至基督科學療法!情形卻依然沒有好轉。



      上述是比較極端的案例,但即便是較輕微者,也可能背負著身心的痛苦和折磨度過一生。家庭主婦最常見也最可悲的變化之一,就是從原本活力充沛、笑容燦爛、因愛情滋潤而容光煥發的年輕女孩,變成了滿腹牢騷、精疲力盡、不知不覺為家庭犧牲奉獻了十年的黃臉婆,最初滿懷期待地跟心愛的人結婚,婚後卻幻想破滅。雖然多年共同生活和撫養孩子使她們與丈夫緊密連結,但夫妻之間卻逐漸築起了一堵誤解的高牆。



      「男人就是不懂」,她喊道。「女人實在不可理喻」,他如此說。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女性婚前、婚後的轉變?上一代的家庭主婦是否也走過類似的歷程?問問任何男人,他總會告訴你,他的母親比妻子要堅韌得多,「跟現代女性相比,我母親生的孩子是她們的三倍之多,還得一手包辦所有家務,花在煮飯、做點心、縫紉上的時間也更長,往往凌晨五點就得起床,晚上十點才睡覺。而且足不出戶,全年無休,不知道美甲、美髮是什麼玩意,但她活得很知足,從不鋪張浪費,也很少生病。」



      這就是男人常說的話,他們還會補充說:「那些簡單生活的美好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像渡渡鳥一樣滅絕了。」這讓我想起一個笑話,有個男人問另一個男人:「聽說你太太曾是運動冠軍?」丈夫回答:「是啊,但她現在虛弱得連碗盤都無法洗了。」



      這種普遍印象真的正確嗎?或者只是反映了人類無可救藥地美化過去的傾向?大多數人總是認為在他們的年少時代,男人更強壯勇敢、女人更健康美麗,百姓更加善良,社會更加純樸。他們甚至帶著消極的滿足感預測「世界正走向毀滅」。自古以來,大家總是嚮往並懷念「美好的舊日時光」。



      然而,讓我們看看十九世紀最聰明風趣、也最明智的醫生──老奧利佛.溫德爾.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是如何描寫當時的家庭主婦:早餐桌旁的親切主人觀察到,「說到服兵役!那與全職家庭主婦所承受的戰爭相比又算什麼?她們雖有女主人的頭銜,卻要承擔無盡的家務勞動,美國女性的體質通常在中年左右就開始衰退,但如果能挺過那個最需要健康和力量的階段,她們便會變得像硫化橡膠一樣堅韌。」



      再回顧一下一個半世紀前的廣告,你會發現那時的成藥商大肆宣稱他們能治癒家庭主婦神經官能症。可見至少在美國,家庭主婦神經衰弱的問題一直存在,或許過去的發生率比現在低。另外,我們多少有個模糊印象,從前的已婚婦女在三十五歲步入中年時就已顯老態,而今日許多女性在這個年齡仍覺得自己很年輕。……



      本書並不詳述「家」為何越來越孤立化,也不探討家庭生活為何越來越個體化,但可以確定的是,家不僅是男女結合及養兒育女的地方,也不僅是烹調食物、提供庇護的避風港,更是第一個重要工廠,各種生產和製造活動都由此開展。過去的家庭主婦不但要扮演母親、妻子、廚師和護士,還得身兼紡織工、縫紉工、皮匠、染匠、釀酒師和藥劑師??等多重角色。



      這種家庭生活和工業活動的結合持續了一段時間,直到男人逐漸步入工作領域(也許是受妻子啟發),開始從事更大規模的農業,發展更廣泛的商業模式,或成為技術更精進的工匠、手工藝人、專業行會成員。女人在家中或家附近開啟了生產和製造活動,男人則利用其旺盛精力將這些活動專業化,從而發展出更蓬勃的文明。然而直到十九世紀,婦女的工作場域仍局限於家中,家依舊是她們起灶做飯、進行各種手作活動的場所。



      接著,人類發明了機器,利用蒸氣作為能源,並建立電力傳輸系統,最後蓋起了工廠——不過在這個專門的生產製造場所,只有工人,不存在工匠或手工藝人。「家」無法跟工廠這種人造怪物競爭。工廠擁有流暢的生產線,可以將原料持續轉換成各式產品,除了染色、紡織和鞣製,還入侵女性最核心的工作領域。舉例來說,工廠可以大量快速生產麵包,導致家庭主婦逐漸放棄手作烘焙;工廠還運用精確的技術保存水果,製成罐頭或加工食品,不僅包裝簡便,還提供多種口味,逐步取代了家庭主婦隨意自製的果凍、蜜餞和果醬。加工食品的種類更不斷推陳出新,不只水果,如今肉品、湯、蔬菜也被做成「即食罐頭」,方便家庭主婦使用,有人甚至嘲諷地說,「女人的角色不再是家裡的大廚,而是開罐器」。現代人經常談論女性入侵男性的職業領域,但值得一提的是,男性早已介入女性的工作範疇,將女性的絕大部分工作搬移到他們創建的工廠中。



      於是現代的家庭主婦幾乎不再染紗織布、縫製衣服,也不再精通某樣手工藝,更將大部分的備料和烹飪工作交由工廠代勞。



      然而,工廠並不滿足於只侵占家庭主婦的工作領域,擾亂古老秩序,它每年還吸引越來越多女性投身工業。因此,許多年輕女孩在婚前的幾年就已離開原生家庭,進到工廠工作,也就是說,她們在嫁給某個男人、成為家庭主婦之前,就已經開始賺取工資了。



      婚前的工廠經歷對女孩來說有著重要的心理意義,因為那深深影響了她們如何看待自己身為家庭主婦的角色和必須承擔的家務。



      然而以本書欲探討的主題而言,女性主義興起比工廠的影響更加重要。在所有生物中,人類的雌性成員被壓迫得最為嚴重。對於任何悲慘的男性階層來說,都存在著一個更卑微、更不幸的群體,即他們的妻子。在過去,這些女性被視為奴隸的奴隸,窮人的附庸。隨著時代演進,儘管她們的命運不再完全受男人控制,但在許多方面仍未獲得應有的權利。男人爭論著女人是否有靈魂,用帶有貶義的俗語嘲笑她們,稱她們為「弱者」,剝奪她們在政治和經濟上的平等地位,甚至直到二十世紀初,仍將她們的權利跟白痴、低能者和罪犯相提並論。更糟糕的是,男人那虛偽的尊重和偏頗的紳士風度,使女性認為擁有美貌和嫁作人妻是她們的理想目標。男人為了控制女人,竭盡所能地限制和貶低她們,最極端的手段是讓她們深信自己天生弱小又卑微。



      本書目的不在爬梳女性主義的歷史發展。從古至今,各個時代、各個地區都有勇敢的女性挺身而出,她們努力讓世界變得更美好,試圖改善女性地位,而那些運動也獲得部分男性支持。人類在擺脫奴隸制、邁向自由解放的過程中,起初只是低聲傳頌「人人平等」的崇高理想,而後不斷高聲呼喊這一戰鬥口號,最終將其銘刻在國家基石上,成為不朽的文字。「但如果這一切對人類是有益的,為何女人無法享有同樣的平等和自由?為何女人還要受限於『文盲、卑微、依賴』的框架中,在政治和世界事務上沒有發言權?」女性主義者如此問道。工廠對女性勞動力的需求催生了女性在職場中的角色轉變,她們成為店員、教師、打字員和護士,醫學界和法律界也漸漸向女性敞開部分大門。到了一九二○年代,社會逐步邁向「全民投票」的民主理想,女性也開始參與世界事務,至少在理論上與男性平等。



      隨著女性進入更多樣化的專業和職業領域,接觸到更廣泛的經驗及知識,「女性個體化」的時代也開始興起。畢竟,如果任何群體的成員從小就侷限在相似的生活模式中,被灌輸相同的目標,彷彿人生只有一條正確出路──簡單說,就是被塑造成同一模樣、立定同樣的志向,這群人將變得非常相似,缺乏個體性。當女性邁入個體化歷程,她們開始反抗陳舊的制度,並對現況感到不滿而尋求改變,尤其是在舊觀念依然盛行的情況下。這樣的新女性不再適合傳統婚姻模式,因此出現許多心理問題。各位稍後會發現這一事實非常重要。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