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羅傑.布魯克(Roger Brooke)是生於南非的白人,於1989年在南非羅德斯大學(Rhodes University)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本書即脫胎於他的博士論文《朝向一個對榮格分析心理學的存在現象學詮釋》(Towards an existential phenomen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C. G. Jungs analytical psychology)。他的論文指導教授德雷爾.克魯格(Dreyer Kruger)是南非第一位以存在現象學取向進行實務與教學的心理學家。克魯格年輕時自學地閱讀范丹伯(J. H. van den Berg)、博斯(Medard Boss)以及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等人的著作,而這些作者的著作也是我在美國匹茲堡杜肯大學(Duquesne University)修習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時的必讀作品。杜肯大學心理學系是全球知名的現象學心理學重鎮,布魯克於1994年加入杜肯大學心理學系直到2022年退休。布魯克也是一位榮格治療師與學者,活躍於美國的榮格學圈,目前他是一位在匹茲堡私人執業的心理治療師。
對於存在經驗的探問就是一種存在經驗。因此,讀者在閱讀這本書時就必然進入一種存在經驗。事實上閱讀所有的存在現象學著作都應該如此,而不是僅在於知識的獲得與累積。探問存在經驗就是探問人如何活著,而這必然涉及我們自己。這又是什麼意思呢?本書英文版中由羅伯特.羅曼尼遜(Robert D. Romanyshyn)所寫的推薦序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展示了什麼叫做去知道人,也就是我們自己,是怎麼活著。在我們當前的生活中,我們相信我們可以進入最客觀的態度來觀察,獲得事物的真相;我們相信眼見為憑。我們也就依著我們所知道的「真相」來掌握與建造這個世界。我們從來不知道,我們每天張著眼睛的「觀看」,早已是一種特定方式的「觀看」,一種被十五世紀時發明的「線性透視」支配著的觀看。這種觀看讓人活在世界上這件事變成只是觀看者與觀看對象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我們以為我們具有「看到事實」的能力,殊不知「線性透視」的眼鏡早已過濾掉這世界的直接呈現。這正發生在我們每天的生活當中,這就是我們現在的活。
榮格心理學的關鍵詞image本書譯為「圖像」。相關的詞如imagination譯為「想像」,imaginative與imaginal是它的形容詞,譯為「想像的」或「想像性的」。imagine是動詞,也譯為「想像」。與圖像接近的相關字詞有symbol,譯為「象徵」,metaphor,譯為「隱喻」。這一組詞都跟榮格強調的,圖像的創發作用有關。本書作者仿梅洛龐蒂的一本書名「知覺的優先性」(the primacy of perception),稱榮格的心理學主張的是「圖像的優先性」(the primacy of image)或「想像的優先性」(the primacy of imag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