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不再內耗的自我對話:讓90%的焦慮、糾結、不安全感都消失的自我對話練習

不再內耗的自我對話:讓90%的焦慮、糾結、不安全感都消失的自我對話練習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492819
約瑟夫.盧恰尼
陳文和
商業周刊
2024年12月05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6267492819
  • 叢書系列:生命樹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生命樹


  • 心理勵志 > 情緒/壓力

















    你對自己說的話,決定你怎樣過這一天。

    心理師教你這樣說,會讓每天感覺好很多。



    ★連續四年穩居亞馬遜心理暢銷書榜

    ★全球長銷20年心靈成長經典



      你是否──

      • 過度擔憂未來或根本沒發生的事

      • 只想控制更多事情,要不然就放棄一切躲起來

      • 當事情脫離預期,就開始自我懷疑、悲觀、恐懼…

      • 逼自己去追求無法達到的完美

      • 無法信任自己有能力做出好的選擇



      臨床心理師盧恰尼博士同樣曾經受困於情緒內耗,為了改變自己不快樂的生活,盧恰尼博士選擇與自己對話,找回內心的平衡。



      而你,想活出你想要的人生,喜歡真正的自己嗎?

      現在就練習與自己對話,讓不安全感都消失。



      與自己對話的五步驟練習──

      當壓力、負面情緒、不安全感習慣又來糾纏你的時候,當你又想牢牢控制一切的時候,記得啟動五步驟與自己對話:分析思維→明辨真假→練習阻擋→學會放下→激勵自己,就會知道你也有改變與選擇的權利,而且一切比你想的更容易!

     

      ●分析思維

      分析你有哪些控制傾向(例如常說「我必須」、「萬一」),並定期重新檢測。

      練習→將這些控制習慣具象化呈現,列表、繪製圖示。



      ●明辨真假

      分清楚什麼事已經真實發生,什麼事只是腦海中的假想或感覺。

      練習→寫下自己的感受,回答:「我能做什麼來改變這個感受?」



      ●練習阻擋

      堅信你有能力拒絕焦慮、恐慌或情緒化習慣。

      練習→經常練習「說不」,從鬧鐘一響就起床、不吃宵夜、不拖延開始,學會不去縱容自己。



      ●學會放下

      不安全感習慣是因為想太多,若要破除習慣,就要學會放下不去思考。

      練習→三種放下方式:轉換思維頻道、不顧一切的信任、冥想。



      ●激勵自己

      用確切的態度+充足的能量,將自我對話貫徹到底。

      練習→想像你是自己的教練,用教練思維訓練自己。



      為了解決內耗問題,更為了讓自己幸福,盧恰尼博士投入臨床心理工作,用自我對話的練習給自己改變的力量,教會我們穩定情緒、信任生活、建立好關係,療癒我們疲憊的心。



    本書特色



      1. 心理學博士臨床精煉25年的自我對話方法:盧恰尼博士以親身經歷和多年臨床的深刻體會,形成一套自我對話方法,只要簡單五個步驟,就能開解內心難題,打造自己的理想生活。



      2. 他們的煩惱像是發生在我們周遭,甚至是我們自己的故事:為滿足父母期待做不想做的工作;年過四十依然單身;為迎合朋友隱藏真實的自己;邁入中年卻失業……22個案例故事,他們或懷疑人生或憂心未來或恐慌無助,但最終運用自我對話療癒自己,也啟發我們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和前進的力量。



      3. 每個人都能做到的自行檢測和強化練習:自行檢測幫助你更了解自己的現況,知道現在該如何因應。加上實用且作法簡單的自我對話強化訓練,隨時都能直面內心,做出選擇和改變。



    推薦人



      吳若權|作家 / 廣播主持人

      劉仲彬|善言心理治療所所長 / 臨床心理師

      鄧善庭|諮商心理師

      盧美妏|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 共同創辦人 / 諮商心理師

      蘇予昕|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暢銷作家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企業講師



    各界好評



      許多讀者可能已經做好準備,想要為自己的人生做出改變……在改變路上,本書為我們應該跳脫的某些過往習慣、值得覺察的某些內耗狀態進行了論述,並提供相關引導,讓讀者不至於努力錯了方向。──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這本充滿力量的書將教導、啟發並引導你打破不安全感習慣,讓你釋放內在自發的幸福潛能。──約翰.葛瑞(John Gray, Ph.D),《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作者



      沒有什麼比接受責任更能賦予你能量。承擔責任不是承認錯誤,而是重新掌控你人生旅程的航向。本書將引導你渡過個性與行為改變的難關,獲得更多內心的平靜。──蘿拉.史列辛格(Dr. Laura Schlessinger),《男人怎麼愛?如何適當照顧、激勵妳的丈夫》作者

    ?


     





    推薦序

    成為自己的教練──蘇益賢

    你可以決定自己的樣貌──鄧善庭



    自序



    【前言】選擇改變,選擇想要的生活

    心理治療是不是解決之道?�是的,我們確實有可能改變�告別治療模式�「是的,親愛的」�不要執迷於心理師的救助�選擇你的理想生活



    【第一部 自我訓練的潛能】

    01 自我對話:獲得力量

    徹頭徹尾的改變�選擇力量�自我訓練更合情合理�克服任何難題�憑兩個強效字詞轉變人生

    02 選擇幸福,拋下受誤導的目標

    定義幸福�受誤導的目標:為什麼你不快樂



    【第二部 你的問題:改變的根源】

    03 不安全感從何而來?

    了解你的根本問題�天性加上教養�如何避免永無休止的譴責�自我定位

    04 選擇不去憂心

    別再餵養不安全感�關心與憂心的對決�憂心的騙局�什麼對我有益,什麼對我有害�被動反應勝過搶先行動�離開島嶼�憂慮的人過度思考且自我催眠

    05 停止控制生活

    有益的控制,有害的控制�阻擋潮起潮落的不安全感�追求完美成為痛苦的原因�學會放下戰鬥人格�控制,使人瘋狂�控制生活只會沒完沒了�控制是減法

    06 反射式思維

    當思考變成反射動作�當不安全感主宰一切�下意識反應的生活�你的選擇:事實或假想�健康的思維�轉變心理的開關

    07 不要隔離自己和逃避生活

    有害的隔離,有益的隔離�在保護殼裡生活�幸福正在尋找你�情感冷漠的人�管理憤怒情緒�正念

    08 不幸的完美之道

    我,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嗎?�減少努力,多去感受�安全感的錯覺�明星人物:必須綻放光芒的人們�成敗之間的實質差異�魔鏡、魔鏡,讓我看見完美的身材�完美主義是「無法達到的狀態」

    09 別再欺騙

    救贖你的靈魂�白色、灰色和黑色謊言

    10 相信自己

    感覺空虛�欠缺信任是反常的�真相與假想的對決



    【第三部 自我對話的五個步驟】

    11 步驟一:分析自己的弱點

    列出你的控制傾向�概念具象化�繪製你的反射式思維�控制模式清單

    12 步驟二:分清事實與假想

    腦海中是誰在說話?�認清誰在說話:你的心理之聲�自證預言�區分事實與假想:開始行動�聽來確實孩子氣

    13 步驟三:不要聽信雜音

    與自己對話的哲學�運用你的想像力拒絕反射式思維

    14 步驟四:放下

    脫離不安全感的意識湍流�擔憂就能做好準備?�三種放下的方式

    15 步驟五:激勵自己

    將成功公式進行到底�動能:獲得鼓舞的能量�動力:遠多於正向思考�你是自己的教練



    【第四部 活出自我訓練的力量】

    16 用自己的力量

    習慣與控制:改變的關鍵�永無止境的掙扎�墓誌銘課題�當下的平靜



    ?





    推薦序



    成為自己的教練

    文�蘇益賢(本文作者為初色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暨副所長、心理師想跟你說共同創辦人)




      執著是小華給人的第一印象,總是要求完美的他,常常在不知不覺中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就只為了把某些其實不是那麼重要的細節顧好,讓自己壓力變得越來越大??



      小黑的困擾則是自我懷疑,不管是對自己的能力、表現,還是工作時作出的決策,他最擔心的是失敗,但一直猶豫、不敢做決定,反倒矛盾地逼著他往失敗的地方靠得更近??



      小明非常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為了讓別人對他有好印象,他慢慢變成一個慣性討好、滿足他人的人。長期下來,忽略自己真實需求的他,變成一個「沒有自己」、心也很累的大好人??



      不管是小華、小黑,還是小明的故事,看似主題不同,其實都圍繞著「內耗」的狀態打轉。內耗是一種受困於不同想法、不同價值觀之間的狀態,伴隨著自我懷疑、過度思考或內心掙扎,讓人因此而疲憊、焦慮,並不可避免地影響到當事人的情緒狀態與思考空間,進而讓人無法拿出最佳的表現。



      在《不再內耗的自我對話》這本書中,讀者可透過許多不同的案例,看見這種內在打轉、空轉,卻沒辦法讓自己前進的困境。而作者根據自身經歷、親友的故事與諸多臨床個案觀察發現,這種現象與一個人內在的「自我對話」的習慣有關,並且有機會透過「自我訓練」(Self-Coaching,或譯自我教練)的方式,來改變這種習慣。



      在我接受心理治療訓練時,老師曾提到,心理師與案主的關係是很特別的,這段關係的建立,其實是以「結束」為前提進行的。而結束的時間點,就是透過這段時間的陪伴與支持,讓案主慢慢長出自己的力量,有信心能夠投入下一段旅程的那一刻。



      從這種觀點來看,「自我訓練」其實與這樣的理念十分呼應。在諮商歷程中,儘管有著心理師的陪伴,但真正能讓改變發生的關鍵仍在案主身上。良好的治療關係比較像是改變歷程中的催化劑,有機會加速案主的步伐。但在治療關係結束後,怎樣「維持」這種好的改變、甚至讓它持續發生,這樣後續工程的主人,其實還是案主自己。



      因此,做為本書主軸的自我訓練,蘊藏了兩個重要的關鍵字:「自我」很重要,那是一種願意承接起改變責任的意識;同時,「訓練」也是重要的,那是一種將人生視為球賽,將自己視為運動家,同時不忘以教練的身分,客觀檢視自己、督促自己、並陪伴自己做出改變的意願與行動。



      許多讀者可能已經做好準備,想要為自己的人生做出改變;但在方法與工具上,可能苦無想法。又或者,未曾檢視過自己是用怎樣的方法去努力、去做出改變的。誠如我常與個案分享的體悟:方向不對,努力白費。本書針對這些在改變路上,我們應該跳脫的某些過往習慣、值得覺察的某些內耗狀態進行了論述,並提供相關引導,讓讀者不至於努力錯了方向。



      本書原文雖出版於二十年前,但書中諸多內容仍歷久彌新、發人深省,相信對於「想要」讓自己人生做出改變,並且「願意」付諸行動的讀者來說,十分具有參考價值。



      讀者不妨將作者盧恰尼當成自己在人生這場賽事上的心理教練,透過他的引導,除了有機會更認識自己之外,更重要的,或許是去學習「他是如何引導我們去進行自我訓練、自我引導的」。畢竟,最終能夠陪伴我們參與人生這場賽事的人,還是我們自己。



    你可以決定自己的樣貌

    文�鄧善庭(本文作者為諮商心理師)




      恭喜你,買到這本好書!如果希望這本書有效地發揮作用,想和大家討論一個觀點:「你自己」才是擁有力量,且能為自己負責並做出改變的人。不是這本書、不是哪個專家學者能幫你改變,而是「你自己」。聽起來有點奇怪,我不就是為了得到指引才買了這本書嗎?難道這本書無法帶給讀者改變嗎?



      這本書的確能帶來改變,前提是我們能夠開始相信自己擁有力量,而不只是等待奇蹟的發生。



      心理治療的概念源於醫療,在這樣的領域中,醫師具有絕對的權威及對症狀的解讀,而前來尋求指引的人也同樣以這個認知期待著「你會把我治好」,就好像心理師是個萬能的父母(或神仙教母),這個概念也同時傳達出「你知道什麼是好的」、「你比我更了解我該怎麼辦」。



      在諮商工作時也會碰到很多抱持這樣期望的個案前來晤談,這不是誰的錯,只是我們從未被信任、被給予一個空間是:「你才是自己生命的專家,而你擁有為自己生活負責的權力。」



      作者於本書闡述的理念在亞洲社會中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成長過程中,我們不曾被教導過要學習相信自己,反而接收到的是:



      •只要讀書,依循好學歷的路線走,才會是成功的人生。

      •問題總有正確答案,而知道答案的人是老師�父母�醫生等權威者。

      •你不夠好是因為你不夠優秀,天生底子差就該更努力。



      這些信念都好嚇人,好像我們不該有自己的意識與想法、好像我們的價值與力量是由外在決定。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開始帶給你不同的想法。



      要知道,你可以決定自己的樣貌。



      所有的自我認定都是後天養成,沒有人天生對自己的特質、樣貌有價值評斷。難道一個剛出生的嬰兒會想著:我奶喝得太少了!怎麼這麼糟糕!我這麼愛哭不會有人愛我!



      聽起來有點荒謬對吧?但為什麼隨著成長,我們逐漸刻畫了價值評斷般的自我認定?那是因為人會從外在環境、重要他人身上學習他們對我們的看法,此自我認定會以無意識且習慣的狀態影響著日常生活時的認知、情緒等反應。



      舉例來說,當一個人認定自己很差勁時,他可能會透過討好或過度努力來試著證明自己也可以被喜歡,但同時也會拒絕他人對自己的示好或欣賞,因為他並不這麼相信著。



      這裡的「差勁」便是被環境賦予的價值評斷,我們會將此信念做為生活的習慣與真理。而本書從我們為何如此相信這些信念下手,再透過自我對話的五步驟:分析弱點、釐清真實、關閉雜音、放下、激勵,若能放在生活中持續練習,我相信可以為讀者帶來新的生活樣貌。



      祝福你在這趟旅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力量。 ?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