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你這麼努力,為什麼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你這麼努力,為什麼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064465
蔡宜芳
寶瓶文化
2024年11月28日
137.00  元
HK$ 116.45  






ISBN:9789864064465
  • 叢書系列:Vision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0.8 x 1.44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Vision


  • 心理勵志 > 個人成長 > 人生規劃/自我改變

















    當你覺得自己不夠好,請溫柔地抱抱自己,

    告訴自己:「辛苦了!我已經夠好了。」



    放下「以成就換取愛」的習慣;

    你的存在,就是價值,就值得被愛。



    最讓你感到耗竭的,不是你真的不夠好,

    而是你心底的那個「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的無底洞。



      我們總以為被挑剔、苛責之下長大的我們,離開原生家庭以後就會好了,但你卻發現傷痕如影隨形……



      你是否有以下狀況:

      •「既然XXX可以做到,為什麼我做不到?一定是因為我不夠好。」

      •無法接受別人的讚美,總回應:「我只是運氣好……」

      •習慣用苛責、批判的方式,讓自己不斷進步?覺得活著好累,但卻無法停止。

      •我這件事搞砸了,我就像父母從小批評我的:「你不夠好、不夠認真、做事不夠仔細……」

      •無法享受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或甜美果實,只一心想追求下一個成就……



      「我想不到我的任何一個優點,

      因為這些都是我『應該』要做到的!」這個念頭讓我萬分辛苦。──蔡宜芳? 諮商心理師



      為什麼我們總覺得自己不夠好?

      童年時,父母對我們的挑剔、批評、否定與羞辱,內化到我們心裡,讓我們習慣性苛責自己;華人文化對角色的社會期待與標準,也讓我們困在許多的「應該」裡,例如「你應該要煮飯,才是好媽媽。」「你應該每週都要回家,才是孝順。」而從小到大,無法停止的各種「比較」,更讓我們無法看見自己的潛質與獨特。



      當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容易陷入焦慮、嫉妒、自責、憤怒、憂鬱等反覆循環的自我折磨裡

      曾經深陷在「不夠好」的泥沼,宜芳心理師知曉這件事,讓人多麼惶恐煎熬痛苦,因此,她在這本書裡,集結眾多個案,專業又細膩地分析,並一一提出實用的解方以及練習,例如「鞏固正向優點」、書寫「內在對話」、將焦慮「具象化」,以及當嫉妒時,從第三者目光來看待自己等。當我們能練習接納自己的每個情緒、每個好與不好,就能活出屬於自己的獨特與價值。成為自己,是一個人一生最重要的事了。



    本書特色



      ◎楊陽老師(作家;補教老師) 撰推薦序

      李郁琳(臨床心理師;作家)、林書煒(POP Radio台長�主持人)、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NeKo嗚喵(說書人;YouTuber)、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心疼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如果你也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常覺得自己心裡面好像有個聲音,試圖提醒你一段怎麼樣都想不起來的經歷。

      《你這麼努力,為什麼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書中收錄了許多關鍵提問,肯定能為你帶來靈感,陪伴你與心中那些不同時期的自己,重新對話、和解。──楊陽老師(作家;補教老師)



      ◎在達成某個成就時,我就會馬上為自己設定下一個目標。當我的粉專人數一千人時,我想著︰「哪時候才能兩千人呢?」因此,不管我再怎麼努力,都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我讓自己活得好累、好辛苦。

      面對過於耀眼的人時,也讓我有種無形的壓迫感。我開始會避開這樣的人,因為只要在這些人身旁,都讓我覺得難以呼吸。那就像有隻小螞蟻啃噬著我的內心,彷彿有一根鞭子不斷鞭策著自己︰「宜芳,你得繼續努力、你還不夠好!」好多複雜的情緒隨之而來︰害怕、自責、憤怒、難過、沮喪……

      ──摘自序曲〈向不夠好的自己「致敬」〉



      ◎本書有許多練習,例如:關於內疚感的練習

      當內疚趨使你的罪惡感襲來時,請你問自己︰

      1.是什麼觸發了你的內疚感?

      例如︰昨天天氣很冷,我帶孩子出門,卻忘記幫他戴口罩,結果他感冒了。



      2.這個時候,你對自己說了什麼?

      例如︰我沒有把孩子照顧好,我是個不夠好的媽媽。

      怎麼我長這麼大了,還這樣忘東忘西!



      3.我可以怎麼調整我的想法?

      例如︰除了忘記幫孩子戴口罩,我也有盡力把孩子照顧好。我能看到自己對孩子的付出和努力。



      4.有什麼證據支持你的想法?

      如︰孩子感冒有很多原因,不只是因為沒有戴口罩而已。



      其實,你已經夠好了,做得夠多了。你能少一點內疚,多愛自己一點嗎?

    ?


     





    010【推薦序】溫柔的鑰匙�楊陽老師(作家;補教老師)

    013【序曲】向不夠好的自己「致敬」



    輯一 父母以愛之名的批評、羞辱、控制、否定,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

    026那些以愛之名的嘲諷、羞辱、貶低、控制,都是創傷

    請告訴自己︰「這不是我的錯。」



    035那些父母的責備,長大後,卻內化為自我批評

    從自我批判中停下來,聽一聽自己的聲音。



    046怪罪他人、工作狂、暴飲暴食、網路成癮,都是防衛機制,保護我們不要受傷防衛機制是一種求生策略。



    058常常看別人不順眼,可能是你也常看自己不順眼

    「只有我成績好,才值得被愛。」



    067過去的創傷經驗,讓你容易情緒失控

    我們不可能變回原本的自己,但我們將會長出新的自己。



    076愛情中,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可能從你和母親的依附關係複製而來

    如果沒有母愛及正向的親子互動,我們無法好好長大。



    086討厭自己、無法信任他人,很可能和「依附關係」有關

    如果我們從小就沒有好好被愛,我們怎麼會愛人?



    096你內在的匱乏,會不斷驅使你的行動

    覺得自己不夠好的人,拚命用各種方法證明自己夠好。



    輯二 當你覺得自己不夠好,如何安頓自己的情緒?

    106若你總是壓抑情緒,有一天,情緒可能會反撲

    接納情緒,幫助我們過更想過的生活。



    115練習接納每一個情緒;當情緒能自由流動,它會走的

    我們缺的,是允許我們做真實的自己的人。



    123憤怒底下,隱藏著什麼?恐懼和羞愧,讓我們對情緒更難以啟齒

    唯有坦承自己的脆弱,才有可能真的長出堅強。



    134嫉妒:嫉妒使人痛苦,卻也激勵我們朝渴望邁進

    當我們覺得「不應該」嫉妒,就產生了罪惡感。



    141焦慮:隱微卻如影隨形的焦慮,讓我們被焦慮驅使,無法自拔

    唯有好好聽一聽你內在的焦慮是什麼,改變才能開始。



    150內疚:跳脫不對、不夠好的恐懼及內疚

    當你感到內疚,你會想補償他人。



    158憂鬱症不是你能控制,吃藥不代表你軟弱

    研究發現,藥物搭配心理治療的效果最好。



    輯三 當你覺得自己不夠好,如何安頓自己的身心壓力?

    172你有完美主義嗎?華人文化讓我們容易過度背負社會期待

    就算表現不夠好,你還是值得被愛。



    180在「被比較中」長大的我們,練習放下「以成就換取愛」的習慣

    當你承諾要當一個好孩子,你就失去了犯錯的權利。



    189你常為了小事把自己批評得體無完膚嗎?有條件的愛,造成有條件的自尊

    這件事沒做好,不代表我就是個不夠好的人。



    199「高敏感」讓你覺得自己不夠好,但高敏感也是專屬於你的天賦

    高度同理心、豐沛情感、思慮周全,是高敏感族珍貴的能力。



    207壓力不是問題;你如何看待壓力,才是問題

    你怎麼去解讀這個事件、你和環境是怎麼互動,決定了壓力的大小。



    217當你面對壓力,是跟它拚了,還是先去打電動?適度的壓力是助力

    我們常常以為,那些擺爛的孩子或大人沒有壓力,但其實,這可能就是慢性壓力。



    輯四 如何與曾讓我們受傷的原生家庭相處、立下界限?

    228當你無法改變家人,你可以先改變自己

    她對心理師說:「我覺得我這輩子,是為了心疼我媽來的……」



    235生氣時,你不需要幫對方找藉口;好好生氣後,你才會好起來

    當你告訴自己不可以生氣,就是任由對方繼續用你不喜歡的方式對你。



    243課題分離︰當你沒照父母的期待走,你不需要承擔父母的失望

    覺得自己不夠好,可能是從原生家庭潛移默化學到的。



    252與其責怪父母的安排,不如把「選擇」的責任還給自己

    我們不能總是把決定權交給父母,卻又抱怨父母的決定是錯的。



    263你可以選擇當「有意識」的父母;你就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

    你的父母怎麼對待你,你就會怎麼對待孩子。



    273原生家庭的傷痕可能會複製,但你能為自己改寫腳本

    你沒有闖過的人生關卡,上天會用不同方式,繼續考驗你。



    281【後記】接納自己,是我學到最重要的事





    推薦序



    溫柔的鑰匙

    楊陽老師(作家�補教老師)




      蔡宜芳心理師的新書《你這麼努力,為什麼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中提到的昱坤,從小在壓抑情緒的家庭中長大,被教養成慣性壓抑負面情緒的人,成年後成為工作狂,失控地以高壓方式對待孩子。



      或是像宇晴,因父親早逝,使母親長期受困於負面情緒。在媽媽長期的負面情緒灌溉下,宇晴覺得若快樂,會對不起媽媽。成年後,即使擁有幸福、美滿的生活,宇晴仍常莫名失落,內心似有填不滿的洞,總覺得自己不夠好。



      書中案例的主角們,都經歷了不同型態的傷痛。他們的心像被這些經歷烙印上了傷疤,舊傷未癒,又受新傷,層層疊加,像重重枷鎖,將未能宣洩的傷痛感受封印在心靈深處。



      即使許多經歷早已被淡忘,但傷痛卻不曾癒合,仍汩汩流著鮮血。持續影響著他們的言行、人際關係,及對待自己的方式。



      如書中的阿德,長期遭受父親的家暴,因無力抗拒,也無法逃避,引發書中提及的「大腦凍結�關閉階段」的狀態。他讓自己無感,因唯有進入這種麻木狀態,才能免受負面情感與身體暴力的折磨。此機制長期運作,使得成年後的阿德成為一個容易暴怒的人。



      此外,書中有些角色因不堪受苦,觸發防衛機制,出現成癮、暴怒、過度追求物質等失控行為,走入宜芳心理師書中不同情境的失控人生。



      最終,不只本人痛苦不堪,身邊的人同樣受累,甚至讓傷痛代代相傳。



      我在書中的故事裡,也看到很多長輩、同事、朋友,甚至學生的身影。暴躁的性格、總愛討好人、長時間的自慚形穢、總覺得自己做錯事、討厭自己等等……他們同樣遭枷鎖重重束縛,難以自救。



      �



      這本書像一把充滿愛與溫柔的鑰匙,帶著我一層一層地解開心中交錯繞疊的情緒枷鎖。



      許多早已淡忘的過往被書中故事解鎖的瞬間,自己好像悠悠吐出一口積蓄不知多少年的鬱悶。



      宜芳心理師也提供明確方法,透過溫柔、細膩的文字,輕聲地提醒我們覺察情緒與感受。精準剖析每個故事,探究這些情緒的根源,讓我們透過書,學習重新框架負面經驗,練習安頓情緒與釋放壓力。



      我在幾則故事中,也看見一部分的自己。我想起自己也曾自覺不夠好,不受控地討好他人。我也曾是失控的工作狂,無止境地追逐金錢,還有過莫名失控的行為──胡亂買鞋。



      有很長一段時間,經過鞋店時,即使腳下的鞋還很新,家中也還有未拆的新鞋,我仍會進去轉轉。



      有回被朋友問:「張祐嘉,你買這麼多鞋幹麼?你是蜈蚣精嗎?」早被問爛的問題,我如往常插科打諢地笑笑帶過。



      但那次回家路上,我腦子逕自播放起一段早已淡忘的往事。三十幾年前的某日,我穿著爸爸新買給我的球鞋,開心地走進教室。一位家境富裕的同學,高聲指著我的鞋子喊:「張祐嘉,你的鞋子是仿冒品吧?看起來好爛。」接著一群同學圍了上來,輪番嘲笑。



      爸爸省吃儉用買給我的鞋,此後卻成為我被嘲笑的日常。每日早晨,套上鞋的剎那,同學訕笑的臉與尖酸話語總在腦海中對我發動攻擊。



      腳踏進教室前,我常不自主地先深吸一口氣,再閉眼走進去。



      有回鼓起勇氣,想跟爸爸訴苦,希望他為我換雙「正常」的鞋。但回家看到他吃著白饅頭配大蔥,當晚餐充飢,我到嘴邊的話硬生生被吞回去。



      「忍,不去想,不去感受,逼迫自己麻木」,是當時十三歲的自己唯一能做的事。



      像書中角色一樣,任由抒發不掉的感受蓄積,硬將之鎖進靈魂深處。當時的我必須麻木,才能喘息。



      日子久了,此事早已被淡忘,但卻常沒來由地「自慚形穢」或「想買鞋」,惹得我不時納悶,覺得自己「有病」。



      �



      那回朋友的發問,讓我覺察這陳年舊傷。覺察也像把鑰匙,成功地協助我卸下傷痛枷鎖。



      我在心中擁抱那位國中時的自己,默默地原諒當年的同學,在心裡喊了他一聲:「頑皮的小屁孩。」



      十幾歲時,心裡那如萬斤重擔的壓迫,對中年的我而言猶如一縷青煙。只嘆當年沒有機會獲得友善長輩或書籍引導,甚至總想把自己藏起來,希望別被人注意到。



      傷癒後,某日我在健身房運動時,發現鞋面破了兩個洞,往常的我遇到這種情況,總覺得難為情。



      但這次,只覺得破的位置讓鞋看起來很酷、有個性。我跟教練說:「這兩個洞破得剛好,滿好看的耶。」



      運動完的回家路上,經過每次必逛的鞋店,我沒再走進去逛逛。回家想著:內心深處那位十三歲的自己,等解鎖的關鍵提問究竟等了多久?



      �



      如果你也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常覺得自己心裡面好像有個聲音,試圖提醒你一段怎麼樣都想不起來的經歷。《你這麼努力,為什麼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書中收錄了許多關鍵提問,肯定能為你帶來靈感,陪伴你與心中那些不同時期的自己,重新對話、和解。



      或許多年前的自己,多年來一直不斷透過各種方式影響你的言行、心情,期待你快點發現它,只因你缺那麼一句關鍵提問、少一把溫柔的鑰匙,反而總覺得是自己有問題,想把自己藏起來。



      誠摯地邀請你讀這本書,期盼書中的關鍵提問,能引導你踏上「發現自己真的很好」的旅程。



    序曲



    向不夠好的自己「致敬」




      許多念輔導諮商的人,都帶著故事而來,我也不例外。



      我在第一本書《接住墜落的青少年》中提到,高中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三年。國中考前五名的我,同時考上了第一志願的普通班和音樂班,我選擇了音樂班,卻重重地跌了一跤。



      國中的我,曾天真地以為,成績不好的人就是不認真念書;念了音樂班,才赫然發現,原來有些事情,不是努力就能成功的。每一次術科考試──主修、副修、視唱、樂理、聽寫,所有的成績都會貼在公布欄,我常常是最後幾名。我變得很自卑、畏縮、常常覺得很丟臉。



      我曾經好努力,但發現自己聽寫就是寫不出來。主修、副修考試時,緊張到手冒冷汗、全身發抖。那是我第一次發現,原來也有我做不到的事情,習得無助感不斷襲來。



      我不願意轉學,因為我很害怕,如果沒有「雄中」這兩個字,我就什麼都不是了。就這樣,我辛苦地撐了三年畢業。我常常上完主修課,在琴房偷偷哭泣,然後擦乾眼淚,假裝沒事回去上課。晚上常常哭到睡著。



      琴房的地板鋪著稍有霉味和磨損的綠色地毯。畢業後好幾年了,我還是重複做著同一個噩夢。夢中的我,在綠色地毯上狂奔,跑過一間又一間好像永無止境的琴房,卻怎麼也找不到下樓的路。就像那三年,我怎麼也找不到人生的出口。我想要逃走,卻發現自己身陷其中。



      我主修聲樂,當時班上還有兩位同樣主修聲樂的同學。我記得其中一位同學,面容姣好,身高還超過一百七十公分。她唱起歌就像天籟,如同黃鶯出谷、餘音繞梁。每次在她身旁,我都覺得自己就是一隻站在天鵝旁邊的醜小鴨。那隻沒有人看見、沒有人在乎的醜小鴨。



      高中畢業之後,我身旁那個巨大的壓迫感仍然如影隨形︰我始終覺得自己不夠好。因為我已經習慣「比較」。其實,只要一個人一開始比較,便會只看結果,忽略了過程。當我們習慣用「比較」來確認自己是否夠好,你就會發現,你永遠不夠好。因為,就算你的成績是全班第一,還有全校第一呀!比較,是永遠比不完的。



      在達成某個成就時,我就會馬上為自己設定下一個目標。當我的粉專人數一千人時,我想著︰「哪時候才能兩千人呢?」因此,不管我再怎麼努力,都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我讓自己活得好累、好辛苦。



      面對過於耀眼的人時,也讓我有種無形的壓迫感。我開始會避開這樣的人,因為只要在這些人身旁,都讓我覺得難以呼吸。那就像有隻小螞蟻啃噬著我的內心,彷彿有一根鞭子不斷鞭策著自己︰「宜芳,你得繼續努力、你還不夠好!」好多複雜的情緒隨之而來︰害怕、自責、憤怒、難過、沮喪……



      我直到某天才恍然大悟︰那是一個無底洞。不管我怎麼努力填滿,永遠都無法填滿的。一山還有一山高,當達成一個目標,我就為自己設了下一個目標,我將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



      有一天,累壞了的我,終於停了下來。我開始告訴自己︰「我已經擁有夠多了!」我知道,我一輩子都不可能擁有高?的身材或姣好的臉蛋,我唱的歌永遠不可能比她動聽。但我也是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我是心理師、講師、作家、雙寶媽,我也在屬於自己的地方發光發熱。



      現在的我更知道,就算我沒有這些頭銜,我還是我自己,我也只能成為我自己。我是蔡宜芳,我不需要任何東西證明自己;光是成為我自己,就是值得被愛的了。



      現在,當我看到那位高中同學在舞台上曼妙的身影,現場繚繞著動人的歌聲時,還是會有隱微的失落。畢竟,那也曾經是我年輕時的夢想呀!但現在的我,不會再掉入那個無底的深淵。我可以拉自己一把,轉過頭來看自己所擁有的,同時微笑著祝福她。當嫉妒的心情能轉變為羨慕和祝福,我想,這一定是我給自己最棒的禮物了。



      我發現,適度的調整目標非常重要。因為,最讓你感到耗竭的,不是你真的不夠好,而是你心底的那個無底洞。如果你沒有看清楚那個洞長什麼樣子、需要什麼東西;你只是一味地拿任何東西填補,你仍然會感到疲憊不已。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自卑使我們追求卓越。這真的是好大的力量!自卑使我不斷努力、不停地鞭策自己。這麼多年來,我拚命拿東西填補那個無底洞,拚命地鞭策自己付出更多努力,但其實,填補的效果很有限。因為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好像還不錯;但更多時候,我仍然不滿足、覺得自己不夠好。



      我總是拔腿狂奔、停不下來,我無法放鬆。我沒有辦法享受努力的過程,我看不到我走過的路途中,開著美麗的花、有飛翔的鳥兒,我只在意我跑得夠不夠快,我比別人早到終點了嗎?回首過去,我才發現我錯過了許多瑰麗的風景。



      你的內心深處,也有那個覺得自己很渺小的地方嗎?



      大學的我就讀彰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我的人生轉了個大彎。我狂熱地栽進了心理學和輔導諮商這個浩瀚無垠的大海,重新找回自己那失落的一角。



      我就讀彰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的恩師賀孝銘說︰「你不可能克服所有缺點,但你可以鞏固優點。」唱歌似乎不是我最擅長的事,但諮商、寫作、演講,好像是我做得還不錯的。這樣,就夠了。



      現在回過頭來看這一切,很心疼當時的自己,想溫柔地抱抱那個上完課在琴房哭泣的自己,告訴她︰「你辛苦了!」



      我的高中同學K說「高中的回憶是人生中的堆肥」,我覺得這個譬喻真好!雖然很臭、讓人避之唯恐不及,但卻滋養我們成為不一樣的自己。同學Y說了一段好美的話︰「如果沒有那幾年的衝擊和自我懷疑,找尋自己更多的可能,找尋除了演奏外的熱情、目標和夢想,我們就都不會成為現在的自己了!」



      後來我才知道,我會這麼辛苦,是因為我把「成功」和「自我價值」綁在一起了!在求學過程中,我總是努力用成績證明自己是夠好的、是有價值的、是個值得被愛的人。過了好久,我才終於懂得「別人喜歡我,是因為我就是我,不是因為我做了什麼」。



      謝謝你打開這本書,希望這本書可以幫助你,一步一步更靠近自己的心。讓我們練習好好傾聽你的心想告訴你什麼,一起走一段療癒之旅!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