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山人不上山:一位戶外公民的山林行腳

山人不上山:一位戶外公民的山林行腳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221808
董威言
奇光出版
2024年12月04日
183.00  元
HK$ 155.55  






ISBN:9786267221808
  • 叢書系列:belle vue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7 x 23 x 17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belle vue


  • 生活風格 > 運動/戶外活動 > 登山/露營











    《登一座人文的山》作者董威言(城市山人)睽違三年最新全彩力作。



    城市人的登山經歷精選輯,但他看的不只是山,還有形形色色的人與故事:

    從山如何走進生命的個人經歷、登山帶來的自我成長與實現、

    重新認識台灣歷史的震撼與反思,再到山與人關係的分析與主張,

    帶領讀者審視諸多環境與社會議題,內容廣泛、深刻而獨到。



    本書是著眼台灣整體登山環境,

    以及作為一位台灣公民該如何看待自家山林的肺腑之作。



      ◆愛山、親山,也讀山、寫山,時常發表精闢文章針砭時政、評論登山議題的「城市山人」董威言,睽違三年再推出以公民身分行腳山林的全彩圖文力作,獻給所有熱愛山林的戶外人。



      ◆台灣有不少登山相關的書籍,但主要集中在來自西方的登山技能工具書、登山與步道文學等,台灣本土亦有人書寫來自8,000公尺巨峰的攀登故事、步道與路線介紹、抒情與紀實夾雜的登山報導╱紀錄、山林工作者的職業經歷、山林主題的散文集與小說、區域性的環境史專書等。但是著眼台灣整體登山環境,以及作為一位台灣公民該如何看待自家山林的書籍卻極為稀罕。



      ◆本書從作者的親身登山與人生經歷出發,有登山帶來的自我成長與實現、有重新認識台灣歷史的震撼與反思,還帶領讀者審視諸多環境與社會議題,廣泛而彼此連結,最後再引導到山與人關係的分析與主張,望為台灣的山林書寫注入一股藉著立足過去與當下,進而思考未來的能量。



      「登山對我而言,尤其是在山上連續步行數日的行程,能夠漸漸軟化一層受文明生活燒製硬化的外殼,助我找到一個陌生但快樂的自己。登山意味著揮別舒適,揮別舒適即是發掘潛力的契機;和本為陌生人的隊友們患難與共、互相幫助,乃至自發為隊伍貢獻力量,從其中獲得快樂,亦是一種當今都會生活中難得的體驗。也許這就是我喜歡登山的理由吧,幸福感。」──本書作者 董威言



      繼口碑好評的《登一座人文的山》後,愛山、親山,也讀山、寫山,時常發表精闢文章針砭時政、評論登山議題的「城市山人」董威言,睽違三年再推出以公民身分行腳山林的最新圖文力作,獻給所有熱愛山林的戶外人。



      這是一本城市人的登山經歷精選輯,但他眼睛看的不只是山,還有形形色色的人與故事。從永遠奪去父親的一場山難、第一座百岳的感動、目睹各種山林現象的反思,到經典的高山縱走、自立自強的決心、透過古道重新認識台灣及親子登山,讓讀者一探山如何從遙遠陌生的地方,逐漸成為一個人成長的試煉之地,甚至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本書從作者的親身登山與人生經歷出發,有登山帶來的自我成長與實現、有重新認識台灣歷史的震撼與反思,還帶領讀者審視諸多環境與社會議題,廣泛而彼此連結,最後再引導到山與人關係的分析與主張。內容雖然橫跨許多不同的山區與路線,探討的議題又是包羅萬象,所有文字的源頭卻不脫一雙好奇的眼睛,一股無法忍耐不去思考的執著,和一份深埋心頭、發自感性且歸於理性的土地之愛,更在人人愛往山跑的時代,提供一個新鮮而真摯的公民視角,也希望為台灣的山林書寫注入一股藉著立足過去與當下,進而思考未來的能量。

    ?


     





    自序:探索一條屬於公民的山徑



    1 喚不回的一座山



    2 登上台灣第一高峰


    2-1 台灣人一定要做的三件事

    2-2 最難爬的一座山

    2-3 初山的魔法



    3 這一位不好說話的嚮導

    3-1 閃閃發光的奇萊黃金草原

    3-2 嘉明湖霧中徬徨的人影

    3-3 南湖大山:我們的山林又美、又臭、又擠

    3-4 人生初縱走:高山、湖泊、水鹿和原住民小高



    4 從商業團畢業的登山學生

    4-1 我離山難最近的一次

    4-2 新手領隊的聖稜線畢業旅行



    5 山徑,古道,原住民

    5-1 隘勇線的暖身操

    5-2 被榮民扔下山的日本墓碑

    5-3 山路、水路、探勘路

    5-3-1 大混山-李崠山(Tapung)警備道

    5-3-2 角板山三星道路與失落的駐在所

    5-3-3 芃芃山與婆羅山軍事道路的苦行

    5-4 我對古道意義的一番思考



    6 城市、山與人

    6-1 重新思考自己的登山之路

    6-2 走!背著孩子上山去

    6-3 打死不退出登山界!戶外公民的實踐

    6-4 城市與山交織的回憶



    ?





    自序



    探索一條屬於公民的山徑




      我是一位登山者,或者說,登山者是我所珍視的一個身分,這是一本關於為何珍視他,以及為何登山改變我一生的書。這一路上我看得最仔細、用心最深不是山林美景,而是疊上一層「人味」的登山環境,有時是山屋中吵鬧的隊伍,有時是樂於助人的山友大哥,有時是高山廁所刺鼻的氣味,有時是跟朋友邊踢邊講幹話的林道。山的一切都令我著迷不已,包括其中的人物,與人所做的全部事情,儘管有時候可能令我想掩鼻逃跑或皺眉轉頭,我還是會在城市的家中找挑個時間,好好的消化我所經歷的一切。



      可能有人以為既然出了一本跟山有關的書,作者大概已經完百或登山經驗豐富吧?此外,好多人閱讀我的文字後,都以為我是50歲以上的山友,直到見面才發現我還挺年輕的,令我啼笑皆非。自己想想,畢竟我可是大學一年級菜雞時期就被誤認為研究生的人,朋友也總說我有一顆老靈魂,算是情有可原。不過現在怎麼說也是奔4的人了,年輕兩字用在我身上恐怕還是比較的結果,反映登山人口跟社會一樣高齡化的趨勢吧。



      純以登山經歷而言,我不是特別突出的人,也當不了特別突出的人。就跟大多數人一樣,區區一介只有休假才能上山的城市子民,到底有什麼好寫的哩?在這圈子裡認識的人多了,或聽過的故事多了,就知道人不只在山面前很渺小,在許多人的經歷之前也很渺小。多日的高山縱走,有人一日就能跑完;肩負大背包爬坡叫苦連天,協作員卻早就在營地等你;看到特別的植物或昆蟲說不上名字,卻有人能如數家珍;撿起空啤酒瓶以為是垃圾,卻有人能講述當地的戰爭史,指出這是日本人留下的文物;看到腳印無法判斷屬於什麼動物,原住民獵人早就連性別、年齡、幾斤幾兩重都估出來了;撿了幾座百岳開始自我膨脹,卻發現一旁帶隊的嚮導登頂過8,000公尺以上的山;渡過幾段拉繩滿滿的斷崖自覺神勇不凡,卻不知道許多令人望之生畏的高山岩壁和岩溝,早曾有過攀岩者的足跡。太震撼了。原來這就是青蛙從井底跳出來的感覺嗎?



      國中畢業時,班導贈我「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 」兩句話,當時我誤會老師認為我太驕傲,得從登山學習謙卑的態度,後來查原意,發現只是希望我不要好高騖遠。等到我知道這些人的存在,就知道在山的世界也分為各個領域,處處皆有無法企及的天花板,志在完成百岳的我,不過就是躲在珊瑚礁中的小蝦米。說這是一種自卑感,恐怕也不假,一來我是先工作後才開始登山,二來我自知所選擇的人生道路,會使我無法花太多時間在喜好之上。這樣的領悟,也促使我重新思考從登山之中,該如何才能獲得有意義的積累,走得既長久又有趣呢?我逐漸摸索找出的答案,就藏在這本書的後頭了。



      找到答案之前的過程很重要,但我保證過程不會像書名一樣嚴肅。總之,希望你們也能從我的眼底山林,看到一個不太一樣的台灣。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