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定價64.00元
8
折優惠:
HK$51.2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台灣審議民主的進化時代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509028
林國明,吳澤玫,葉欣怡,周睦怡,陳東升,林祐聖,陳文學,林庭秝(Ali Walis),汪宏倫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24年12月10日
173.00 元
HK$ 155.7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3509028
叢書系列:
臺灣社會學研究叢書
規格:平裝 / 368頁 / 14.8 x 21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臺灣社會學研究叢書
分
類
人文社科
>
政治
>
民主/人權議題
同
類
書
推
薦
什麼都別說:北愛爾蘭謀殺與記憶的真實故事
2250 km.藏東紀事:生存與劫難下的真實西藏
以民主之名的獨裁:民粹、兩極分化、後真相,戕害自由的21世紀「權力遊戲」
纏鬥聯合國:資深大使見證錄
自由與平等之間
內
容
簡
介
台灣自2002年引進審議民主的實作,至2008年達到審議民主實踐的第一波高峰。2008年政黨輪替後,審議民主的實踐趨於衰疲,直到2015年,在台中、台北、桃園三都和文化部相繼推動參與式預算的風潮帶動下,掀起第二波高峰。與第一波相較,「第二波」審議民主呈現相異的特性:審議的模式、議題和行動者更多元,參與規模更大,操作也更制度化,更具政策影響力。本書將2015年後的發展界定為台灣審議民主的「進化時代」,集合多位作者對其特性進行整體的勾勒與理論分析。
除了析論多元審議模式和參與式預算的兩種型態(都會型和社區型)其組織制度、行動者特質和實作程序的連結,如何影響民主創新與公民培力之外,本書也以轉型正義的公民審議為例,探討審議民主在促進分裂社會對話的可能與限制。
?
目
錄
主編序
作者簡介
第一章 台灣審議民主的進化時代:微型公眾、審議系統與制度論╱林國明
壹、第二波審議民主:變遷趨勢與研究問題
貳、理論架構:從審議系統到制度論
參、本書的內容和各章的安排
肆、結論
徵引書目
第二章 從審議系統觀論微型公眾的定位與功能╱吳澤玫
壹、前言
貳、微型公眾及其政治影響
參、審議系統裡的微型公眾
肆、微型公眾為什麼不應作為決策機制?
伍、作為諮詢機制的微型公眾
陸、結論
徵引書目
第三章 台灣第二波審議民主的發展:制度論的解釋╱林國明、葉欣怡
壹、研究背景與問題
貳、文獻回顧與分析觀點
參、參與式預算之後的審議民主發展
肆、解釋2014年以後審議民主在台灣的發展
伍、結論
徵引書目
第四章 以賦權式參與治理觀點比較台北、桃園、台中三都之參與式預算╱周睦怡、陳東升
壹、前言
貳、文獻回顧與分析框架
參、案例分析
肆、結論與討論
徵引書目
第五章 審議社造、行政創新與社區民主化╱葉欣怡、林國明
壹、把審議民主帶進社區(總體營造):2016年啟動的民主工程
貳、文獻回顧
參、研究資料與方法
肆、審議社造、行政創新與社區民主化
伍、審議社造之政策推動作為社會過程的反思
陸、結論
徵引書目
第六章 民主創新能力與政府的表現:以審議社造為例╱林祐聖
壹、緒論
貳、民主創新能力與政府表現
參、研究案例
肆、審議公所的民主創新能力與表現
伍、討論
陸、結論
徵引書目
第七章 社區型參與式預算的推動機制:眉溪部落的行動研究╱陳文學、林庭秝(Ali Walis)
壹、前言
貳、參與式預算的概念與機制
參、以機制再設計作為行動開端
肆、行動歷程與成效分析
伍、結論與討論
徵引書目
第八章 「轉型正義」、轉化式對話與公民審議:探索和解共生的可能性╱汪宏倫
壹、缺乏和解的轉型正義:衝突化解與和平構築的視角
貳、分裂社會中的社會學習與轉化式對話
參、轉化式對話的實踐經驗:北愛爾蘭與南非的案例
肆、轉化式對話的理念與操作原則
伍、「共創未來的記憶」:透過公民會議進行轉化式對話的一個初步嘗試
陸、反思與檢討:轉化式對話與公民審議之異同
柒、結語:從「轉化式對話」到「轉化式修復」
徵引書目
索引
序
主編序?? ?
林國明(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葉欣怡(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從2002年起,審議民主開始在台灣進行實作,迄今已累積超過二十年的實踐經驗。審議民主從1980年代起,便於諸多國家中實踐,而作為審議民主的後進者,台灣審議實作初期是透過「土法煉鋼」的方式。推動者透過各種途徑蒐集國際上操作公民審議的經驗,並試圖呼應台灣社會的本土脈絡有所調整;一方面使得審議民主在台灣具備可行性,另一方面也不能悖離審議民主的核心精神。除了持續轉譯學術相關論點,以及操作審議會議的行政流程和細節資訊外,更需要積極謀求資源以拓展實作經驗,畢竟唯有實作方能讓審議在台灣社會落地開花。
本書的作者群中,有多位從一開始便投身台灣審議民主的進口工程;而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於是也扮演著多重的身分:不但既是研究者、也是實作者,有時更承擔起輔導者和陪伴者的角色。一路走來,我們參與並檢視著審議民主移植到台灣社會後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與改變。我們看到審議民主在台灣社會的起起伏伏;看到各種公共議題成為審議主題;看到多元部門與各色組織皆投入實作;更看到異質行動者在當中揮灑理想、暢快討論、甚且批判反思。
台灣審議民主的辦理區域更從早期以台北為中心,逐步拓展至本島各區域和縣市,乃至於擴及離島。可謂是上山下海,遍地開花。而審議民主的實作層次更從全國層次到地方社區皆有之。辦理的行動者則從過去以學者為主,逐步捲動公部門人員、公民組織、青年團體、各級學校等皆投身實踐。而在審議民主處理的公共議題上更是無所不談,從生育議題、代理孕母、產前篩檢、中高齡的就業與社會參與、健保費率、新藥給付、分級醫療、青年與能源、跨港纜車、流浪動物、身心障礙者的福利與勞動、轉型正義、科技溝通、教育議題和各種社區議題等皆在此列。推動模式也是五花八門,從公民共識會議、願景工作坊、世界咖啡館、審議式民調、參與式預算等皆有之。更重要的是,隨著科技進步,也開始透過網路平台進行線上審議論壇,除了能夠壓縮參與的交通與時間成本外,更可藉此克服疫情對於公共參與帶來的衝擊。在上述各項豐富精采的變動中,唯一不變的是持續推動審議民主的大方向。
自國外進口的審議民主,在台灣社會的土壤已萌芽超過二十餘載,我們觀察到審議實踐的持續積累,看到許許多多的行動者加入實作與反思的行列,令人感動。檢視審議民主在台灣社會的發展,每每讓我們體會到培力公民與壯大公民社會的重要性。審議民主在台灣的持續推動,就某個角度而言,已累積傲人的成績,這包括審議民主的概念與案例正式納入教科書;有愈來愈多人認識審議民主、甚至親身參與過審議民主;更有諸多國外學者想要請益與參考台灣的審議經驗等。台灣社會的確發揮了後進者的優勢來落實審議民主。
本書邀請多位關切審議民主在台發展、並有豐富第一線經驗的學者們,一同梳理審議民主在台灣發展與茁壯過程中所衍生出的台灣特性與成果,除了認為有助於持續深化我們對於台灣審議的掌握外,更期望於審議民主在台實踐超過二十年的里程碑上,刻下印記。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