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李劍農的中國近百年政治史:從鴉片戰爭至民國成立

李劍農的中國近百年政治史:從鴉片戰爭至民國成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620250
李劍農
複刻文化
2024年12月18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6267620250
  • 規格:平裝 / 328頁 / 17 x 23 x 1.6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人文社科 > 歷史 > 中國歷史 >











    「我們要知道近百年內中國政治上發生大變化的由來,

    非將百年前世界的新趨勢,和中國內部的情形,作一度簡略的比較觀察不可。

    因為一切歷史事變,都是難於斬然截斷的。」



    ──割據與重整,清末民初的百年政治轉折



      ▎從古老帝國到近代轉型

      本書爬梳中國近百年來的政治脈絡,展現中國從古老帝國逐步邁向現代國家的艱難歷程。首先,本書追溯百年以來的全球趨勢與中國內部的變遷,描繪出清朝末期內憂外患交織的局面,為理解後續一系列的政治事件奠定了基礎。從鴉片戰爭、洪楊之亂、到中西方碰撞的背景下的種種變革,中國面臨的問題不僅來自列強的壓迫,也深藏於自身封閉落後的統治結構中。這段歷史帶領讀者從外患內憂中一窺清朝後期的政治動盪與重重挑戰。



      ▎變革與反動:維新運動的前後波折

      隨著時間的推移,清朝內部逐漸出現維新思潮的萌芽,但改革的推動卻舉步維艱。書中記述了從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運動,到百日維新遭到鎮壓後的反動時期,揭示了改革者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掙扎。維新運動的前後波折,不僅顯現出清朝末年政治保守勢力的強大,也刻畫出一批進步思想家在艱難中為國家振興的努力。維新運動的失敗與反動勢力的回潮,為隨後的革命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揭露了清朝政權根深蒂固的僵化與落後。



      ▎立憲與革命:兩條道路的對抗與碰撞

      進入二十世紀,隨著列強壓力與內部動盪日益加劇,清政府一度試圖推行立憲以維持統治,但革命思潮已在民間蓬勃發展。本書詳細描述了立憲派與革命派在國家未來路線上的激烈對抗,從中國同盟會的成立到立憲運動的失敗,種種衝突與交鋒塑造了中國近代政治的走向。清政府雖然嘗試以立憲來平息民怨,但無法根本解決其統治正當性問題,終究無法阻擋革命的浪潮。這場立憲與革命的對抗,揭露了不同政治力量對於國家命運的激烈分歧。



      ▎革命成功與共和誕生:中華民國的建立

      隨著武昌起義的爆發,各省相繼響應,最終清朝政權覆滅,為中華民國的建立鋪平了道路。書中詳述了清政府的顛覆過程,以及臨時政府的成立與臨時約法的頒布,描述了中國走向共和的歷史性時刻。袁世凱的崛起與權力角逐,以及清帝退位的和議過程,也成為這場革命成功後的複雜轉折。共和制度的確立象徵著中國告別了千年帝制,但本書也點出共和初創的脆弱與挑戰,預示了後續北洋軍閥割據的局面。透過這一百年政治史的回顧,讀者可以窺見中國近代在動盪與變革中掙扎求索的步伐。



    本書特色



      本書是《中國近百年政治史》上冊,透過詳細爬梳清朝末期到民國初年百年歷史,展現中國從封閉的古老帝國向現代國家過渡的過程。既深入探討鴉片戰爭、維新運動、革命與立憲等事件,又剖析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人的影響力。不僅重視史實,更關注歷史的深層意義,幫助讀者理解中國在內憂外患夾擊中掙扎求變的複雜過程。

    ?


     





    卷頭語

    導論

    一 百年前的世界趨勢

    二 百年前中國內部的情形

    三 百年來中國政治變化的概要



    第一章 鴉片戰爭

    一 鴉片戰爭前中國對外一般的關係

    二 鴉片戰爭前的中英交涉

    三 鴉片問題的發生與林則徐的嚴切手段

    四 戰爭的經過及其結果

    五 鴉片戰爭的意義



    第二章 洪楊革命時代

    一 洪楊崛起以前的社會背景

    二 洪秀全與太平天國的樹立

    三 曾國藩與湘軍的崛起

    四 太平天國被摧倒的經過

    五 太平軍失敗與湘軍致勝的原因

    六 洪楊戰役期中的外患及清廷政權的推移

    ?

    第三章 西法模仿時代

    一 同光兩代的朝局及政治上的中心人物

    二 西法模仿與士大夫心理的反感

    三 西法模仿時代的對外關係問題(一)

    四 西法模仿時代的對外關係問題(二)

    五 西法模仿時代的對外關係問題(三)



    第四章 維新運動的初步

    一 兩個維新運動的領導人物—孫中山與康有為

    二 適應一時環境的康有為

    三 康有為維新運動的思想基礎和進行方法

    四 百日維新的失敗—戊戌政變

    五 維新運動失敗的原因及其結果



    第五章 維新運動的反動

    一 反動勢力的解剖

    二 反動的演進—己亥建儲與庚子拳亂

    三 反動期中革命黨與保皇黨的離合運動

    四 反動與袁世凱的幸運—北洋軍閥基礎的成立



    第六章 維新運動的再起

    一 言論界的驕子梁啟超

    二 新勢力復活的醞釀

    三 清政府遮羞的變法及主持的人物

    四 日俄戰爭與立憲的動機



    第七章 革命與立憲的對抗運動(上)

    一 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二 革命論與立憲論的激戰

    三 清政府預備立憲的表示及滿漢的暗鬥

    四 立憲黨的活動及其結果

    五 屢仆屢起的革命軍



    第八章 革命與立憲的對抗運動(下)

    一 宣統嗣位與袁世凱之被逐

    二 皇族集權與立憲運動的大失望

    三 革命運動的苦境

    四 鐵道國有政策的反響



    第九章 清政府的顛覆與中華民國的成立

    一 武昌起義與各省的響應

    二 袁世凱的起用與清廷的逐步降服

    三 南京臨時政府的組織

    四 和議的經過與清帝退位

    五 改選臨時總統頒布約法與臨時政府的北遷





    導論



      一 百年前的世界趨勢



      我們要知道近百年內中國政治上發生大變化的由來,非將百年前世界的新趨勢,和中國內部的情形,作一度簡略的比較觀察不可。因為一切歷史事變,都是難於斬然截斷的。但此處所謂百年前,我們不能追溯得太遠,只能從一八四?年追溯到一七四?年頃,約當中國的乾隆、嘉慶兩代。這個時期,在中國是清朝的最盛時期(但已有衰兆),在西方是政治經濟思想及國際情勢發生極大變化的時期。



      最重要的推動力,是英國的瓦特(Watt)所改良的蒸汽機。瓦特生於一七三八年,歿於一八一九年。蒸汽機的發明,在一七六四年,初應用於礦山的吸水器,漸至應用於各工廠,到一八?七年,美國的福爾敦(Fulton)更應用它創造蒸汽船。在瓦特改良蒸汽機以後約數年,即一七六八年,英國還有一個發明紡織機的阿克萊特(Arkwright)開始創設紡織公司。這是所謂工商業革命的開始。



      就政治思想方面說,此時期中,法國有三大名人:一個是孟德斯鳩(一六八九至一七五五年),研究各種政制,發表所謂《法意》的名著;一個是伏爾泰(一六九四至一七七八年),發表許多文學作品,抨擊貴族、僧侶等上流社會;一個是盧梭(一七一二至一七七八年),發表有名的《民約論》:這都是促起政治社會產生變化的推動力。就經濟思想上說,在英國有一亞當·斯密(一七二三至一七九?年)發表所謂《原富》的名著,成為近代經濟學的鼻祖;在法國有一個魁奈(Quesnay,一六九四至一七七四年),為重農學派的倡導者:這都是鼓吹經濟上自由主義的。有了這些經濟上及思想上不斷的新發展,於是西方的政治、經濟、社會,都不能維持原來的形勢,並且變動的波瀾,將由西方而及於全世界。



      再就此時代西方的國際形勢,及政治實際上的變動觀察。自東西航路發見後,殖民地的爭奪,已遍於東西兩半球。十七世紀西班牙在海外的優越勢力到了十八世紀,漸漸地移於英國。(十七世紀新世界殖民事業,西班牙領地最大,法蘭西、葡萄牙次之,英吉利最小。)十八世紀的初期,歐洲各國的政治,法國已完成強固的中央集權,英國且由君主的中央集權進於國會內閣政治,其他各國的政治組織,散漫微弱,遠不及英法。在歐洲本部的政爭,英與法常處於敵對的地位,因此在海外殖民地的爭奪,英法兩國也常常彼此對抗。當十八世紀的中期,英法兩國在東半球的印度和西半球的美洲都有劇烈的戰爭。兩國在印度的勢力,起初本不相下,印度人並且多傾向法國的方面;一七四一年後,英法在歐洲因為奧國皇位繼承問題發生戰爭,於是兩國在印度也開始爭奪;從一七四三年起,連年戰爭不斷,到一七五六年,歐洲又發生所謂「七年戰爭」,英法又成勁敵,兩國在印度的爭奪更凶;結果英以東印度公司社員克萊夫的奮鬥,卒於一七六?年將法國在印度的勢力摧毀,從此印度成為英國的囊中物。到一七八四年,由英政府釋出條例,將監督權由東印度公司移歸政府,樹立英國雄飛於東方的基礎。英法兩國在北美洲的勢力,當十八世紀的初期也是法國優於英國;兩國在北美洲的爭奪,約與在印度的爭奪同時;最烈的戰爭,也是在歐洲「七年戰爭」時。一七五九年,英國攻陷魁北克,次年遂占領加拿大,於是英國在北美洲也獨據優勢。



      自英法兩國殖民地爭奪的勝負決定後,於是發生世界的大政變了:一為英國殖民地北美十三州的獨立,一為法國的大革命。英國的熱心爭奪殖民地,起初是想由母國壟斷殖民地的利益,北美的殖民就有些不平;自經累年的對外戰爭以來,國庫的負擔增加,因於一七六五年課稅於北美殖民地;殖民地以在國會無發言權,堅不承認;英政府想用兵力強制;到一七七五年,十三州就聯合樹起獨立的旗幟來了。獨立的戰爭自一七七五至一七八三共經八年。歐洲大陸各國,都有點嫉視英國海上的勢力(尤其是法國),對於獨立軍予以種種援助,英政府卒歸失敗;到一七八七年,十三州制定了一種聯邦新憲法,正式成立一個聯邦共和國,開近代民主共和國的先聲。北美聯邦共和國成立後僅二年(一七八九年),法國的大革命發生了。法國也因為在不斷的戰爭中,國庫弄得很空虛,又加以王室和貴族的奢侈濫費,弄得財政沒有方法整理;社會上的人士受了伏爾泰、盧梭一輩人學說的薰染,加以北美獨立戰爭的刺激,於是以召集三級全體議會為導線,引出大革命的活劇;到一七九二年,由國民公會將國王路易十六處以死刑,宣布法國為共和國;再經過幾年的混亂,政權落入拿破崙第一之手,到一八?四年,拿破崙稱帝了。當法國革命初起時,歐洲各國的君主貴族政府,群起恐慌,想用兵力來撲滅法國的革命勢力,但是完全失敗;及拿破崙專政,一手舉自由旗,一手提指揮刀,橫行全歐,把歐洲大陸的封建殘餘屍骸踏入泥塗;除了極北的俄國和隔離於海上的英國外,大都皆被拿破崙所懾服。一八一二年,拿破崙由俄敗歸,兵力衰退,英、俄、普、奧各國,乘勢合力攻法,始於一八一四至一八一五兩年,把拿破崙打敗,將他流放於聖希列拉島;由維也納會議恢復歐洲的和平秩序。



      一八一五年後,歐洲的和平秩序雖然恢復了,法國也再次由拿破崙的帝政取代波旁王朝的王政了,也算是反動勢力的伸張時期;但是法國的王政,已非從前的王政,路易十八須用憲法來敷衍國民;與其他各國的國民,雖然連一紙憲法都不曾取得,但是自由民權的思想,已潛伏在各國人民的腦識裡,不能拔除了。到了一八三?年,法國又發生「七月革命」,更換了一個新王統,由波旁王家的支裔路易·菲立普取查爾十世而代之。這次革命的意義,就是以新興工商業的中流階級勢力,戰勝反動的貴族、僧侶傳統勢力。法國的「七月革命」,對於歐洲其他各國,雖未發生大的波動,但也多少受了一點影響;其中受影響而發生最良好的結果,要算是英國一八三二年國會改革案的成立(即中國道光十二年,鴉片問題將要發生了)。英國的政治,在一八三二年以前,雖已成為國會的內閣政治,但國會為舊貴族、地主的優越勢力所宰制;經一八三二年的改革後,新興工商業的中流階級勢力,始得及於國會。自此,英國的國會內閣政治,比從前的精神更不相同,向外發展的力量,比從前更形充實,歐洲大陸各國的國民隔岸羨慕,有望塵莫及之感。但是有了那種蒸汽機和其他思想學術上不斷的新發展作推進器,民權自由的勢力,不久也要瀰漫全歐,終非那神聖同盟的力量所能遏止。



      上面所述是百年前世界新趨勢的大概。

    ?




    其 他 著 作
    1. 李劍農的中國近百年政治史:從帝制運動到軍閥末路
    2. 先秦兩漢經濟史稿
    3. 宋元明經濟史稿
    4. 魏晉南北朝隋唐經濟史稿
    5. 中國近百年政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