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靈性健康的教會:打造快樂成長的基督群體

靈性健康的教會:打造快樂成長的基督群體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530450
詹姆斯.威霍特
申美倫
校園書房
2024年12月15日
167.00  元
HK$ 158.65  






ISBN:9786267530450
  • 叢書系列:教會力量大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4.4 x 21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教會力量大


  • 宗教命理 > 基督教 > 其他

















      ?教會成長 X 門徒訓練 X 靈性塑造 最佳參考書?



      為什麼教會事工如此忙碌,卻仍無法契合會眾的靈性需求?

      是什麼讓教會領袖忘記了初衷,在龐大的工作量中喪失了目標?

      還需要做些什麼,才能讓教會群體的整全生命恢復活力?



      在這娛樂至上、物質當道的後現代社會,有許多人注意到自己靈性上的需求而來到教會。但是,卻常常在體驗到教會群體的溫暖關懷之後,發現門徒訓練、造就課程、探訪外展等活動讓教會生活忙碌不堪,而自己的靈性需求仍然沒有得到滿足,生命成長的渴望苦無支援,不知道在哪裡可以獲得幫助。



      面對這許多問題,本書作者詹姆斯.威霍特的答案是,教會需要將「幫助信徒學像基督」的使命,重新放回所有行動的核心。學像基督是屬靈成長的目標,而靈性塑造是我們成長改變的方法。本書為基督徒的靈性塑造提供了豐富完整的資源,更特別聚焦在教會本身,該如何成為基督徒靈性成長的發源地,以及整個會眾群體如何致力於參與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作者提出四種屬靈上的委身,作為建構靈性成長的重要支柱:接受上帝無盡的愛與恩典以獲得成長的力量;牢記基督的救恩並讓福音貫串我們的一生,永遠記得我們的身分與歸屬;回應他人與這世界需要的同時,體會服事是出於聖靈的大能,並在群體中發覺聖靈對我們個人的獨特呼召;連結於群體的個人,將會深刻認識到上帝設計的靈性成長之路,就在群體之中。



      靈性塑造是教會存在的目的,建立教會就是為了建立靈性。當教會能夠幫助會眾在忙碌生活中,更多關注生命中那些看不見的部份,屬基督的群體將深深扎根於上帝恩典的營養土壤裡,健康成長、逐漸茁壯,結實纍纍。



      威霍特所寫的這本書,正正切合了這時代最迫切的需求??帶著一顆溫暖睿智的心與柔和謙卑的智慧,他鉅細靡遺地讓讀者了解,如何將靈性塑造重新放置於我們作為基督門徒的服事核心。本書協助每一個致力於實踐大使命的人,發現究竟哪些操練能真正幫助我們效仿基督,並能切實地評估成果,以便我們在執行的過程中做出必要調整。──魏樂德(Dallas Willard)



      堅實的神學根柢、豐富的教育意涵、溫柔的恩典基調—本書強而有力地回應了魏樂德對教會發出的挑戰,呼籲我們對群體取向的靈性塑造投以更大的關注。牧者與教會教師們將從本書獲得豐富資源──良好的靈性塑造文獻、總結、故事、操練步驟,能引領並幫助讀者分辨效仿基督的成長路徑。──克勞斯•伊斯勒(Klaus Issler),著有《與神一起浪費時間》(暫譯,Wasting Time with God: A Christian Spirituality of Friendship with God)

    ?


     





    推薦序 在群體中,創造靈性成長的文化╱周學信

    前? 言 將靈性塑造,放回教會生活的核心╱魏樂德

    自? 序 讓教會有意識地塑造門徒



    1 日常的塑造

    2 學像基督的課程

    3 接受的基礎:因破碎與乾渴而接受恩典的塑造?? ?

    4 群體中培養接受

    5 牢記的基礎:讓十架變大

    6 群體中培養牢記

    7 回應的基礎:對上帝與他人的愛和服事?? ?

    8 群體中培養回應

    9 連結的基礎:靈裡豐盛之愛與服務的關係

    10 群體中培養連結



    附錄:一些評估的問題

    附註

    經文索引

    主題索引



    ?





    自序



    讓教會有意識地塑造門徒




      這本書的起源,是從我和學生討論他們在教會所得到的造就開始的。這些談話,自然而然地出現在私下面談、午餐時間和課堂上,而我很快就對學生所經歷到的各種造就訓練與活動感到著迷。仔細回想這些故事,讓我開始尋找存在於這些故事當中的塑造原則,也因此激發我在針對靈性塑造的模式與訓練上,展開一系列對許多教會領袖的訪談。我發現有些教會的確會標榜「靈性塑造的文化」,然而也有一些教會雖然有許多課程和活動,卻缺少這種促進轉化的文化。



      作為一位福音派的信徒,寫這本書是出於深切關懷,看見許多教會對靈性塑造的實踐意願日漸降低。我擔心的是,世代以來讓我們獲益良多的許多造就模式,迅速地被棄置不用。當然,其中有些塑造操練的確已經過時,缺乏新意又枯燥乏味。但我們似乎常常就只是棄置了原有的操練方式,卻沒有採取其他的替代模式。被福音派教會廣泛使用好幾世代,如今卻被擱置一旁的塑造操練包括:強調系統性的聖經教導;聖經的閱讀與背誦;強調見證、宣教與全球基督教的週日晚崇拜;遵守安息日;全教會共享的愛宴;實踐殷勤款待;參與造就性的夏令營;教牧探訪;以及任重道遠的跨世代交誼活動。這些改變代表了我們在如何塑造門徒這事上有結構性的巨大變化,而所造成的影響將需要一個世代的時間才能完全顯現。



      與其說這本書想要扭轉趨勢,倒不如說想喚起我們在塑造操練過程中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並且要對於我們是如何一味地策畫塑造活動,勝於讓我們的生活與教會在禱告中向上帝的恩典敞開一事,作出悔改。針對以群體為導向和以教育為基礎的靈性塑造,我希望能提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指引。我感謝有魏樂德的教導與著作,他提醒我們,靈性塑造絕不能只討論抽象的屬靈概念,而必須建立在耶穌的生活、教導與事奉上。



      我也感謝在這個過程中所有協助我的人。過去六年當中,一群福音派學者教師們在霍華德(Evan Howard)的帶領之下,針對基督教靈性召開了聚會。其中許多人都對本書各章提供建言:包括保羅.布拉默(Paul Bramer)、克勞斯.伊斯勒(Klaus Issler)、麥克.格萊魯普(Michael Glerup)以及霍華德。湯姆.施旺達(Tom Schwanda)在初期就閱讀了整份原稿,並提供許多寶貴的意見。我感謝尼爾.威爾森(Neil Wilson)在編輯上與神學上所貢獻的智慧。從我寫作開始,就得到琳達.羅斯瑪(Linda Rozema)的幫助,她盡心投入素材的收集,不斷幫我找到繼續書寫所需要的文獻與資料。整個寫作過程也因著凱瑟琳.克魯斯(Kathleen Cruise)的仔細潤飾與校對而獲益良多。這份作品是在家人的支持下才得以完成,他們對我所寫的內容深感興趣,時常在晚餐桌上聆聽我的分享,提供我更清楚的畫面,並對書中部分內容提出有力的批判。凱洛(Carol)、伊莉莎白(Elizabeth)與茱莉安娜(Juliana),謝謝妳們。

    ?
    詹姆斯.威霍特(James Wilhoit)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