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黑暗之心(康拉德逝世一百週年紀念書封版)

黑暗之心(康拉德逝世一百週年紀念書封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73429
康拉德
鄧鴻樹
聯經出版公司
2025年1月02日
83.00  元
HK$ 70.55  






ISBN:9789570873429
  • 叢書系列:不朽Classic
  • 規格:平裝 / 200頁 / 14.8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不朽Classic


  •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英國文學











      ★現代主義小說先驅康拉德逝世一百週年紀念版

      ★專研康拉德的翻譯名家鄧鴻樹文學博士傾力譯注與導讀

      ★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中篇小說

      ★傳記家奧比:「非洲扼殺了水手康拉德,但塑造了小說家康拉德。」



      在泰晤士河的霧氣中,黃昏的寧靜彷彿將時光凍結,船長馬羅卻被心底深處的一段記憶拉回到過去。那是一片神祕的土地、一條蜿蜒的大河,還有一個名叫庫茲的傳奇人物。他到底是英雄,還是被力量與野心吞噬的惡魔?



      馬羅受命駕船駛入非洲叢林深處,探尋並營救重病的貿易站經理庫茲。途中所有文明的面具逐漸剝落,暴露出荒誕與殘酷的內核。庫茲的聲名響徹殖民地,他的一切充滿誘惑與矛盾。然而,當馬羅真正與庫茲相遇時,那深埋於「英雄」靈魂深處的黑暗與扭曲卻震撼了他的世界。



      康拉德的《黑暗之心》巧妙地交織了多重敘事視角,敘事者在主角馬羅與匿名旁觀者間交替,深刻揭示了人性黑暗的普世性。本書誕生於殖民主義盛行和佛洛依德心理學興起的時代,不僅是對殖民主義的尖銳批判,更是對道德和權力的深刻省思。康拉德以精緻而深沉的筆觸,塑造了一部探討文明表象下荒謬真相的不朽文學傑作。



    名家讚譽



      文化學者薩依德:「《黑暗之心》以堅定無畏之姿處理非理性的題材,遠勝於任何文學作品。《黑暗之心》以短短四萬字的篇幅揭發文明之貪婪與好鬥,正如湯馬士.曼所言,預言性地揭開了20世紀的序幕。」


     





    譯序──讀了再說

    中譯導讀

    一、〈黑暗之心〉的經典地位

    二、康拉德的黑暗之旅

    三、「俗世的夢想,邦聯的萌芽,帝國的興起」

    四、「整個歐洲造就了庫茲的誕生」

    五、「無法言傳的恐怖黑暗處」

    六、「一個故事並不具有核心意義」

    附錄一、〈黑暗之心〉的版本與國內現行中譯本之評介

    附錄二、關鍵用語的翻譯說明

    附錄三、關鍵情節頁碼對照

    附錄四、康拉德年表

    附錄五、重要研究書目提要

    黑暗之心

    1

    2

    3



    ?





    譯序



    讀了再說

    鄧鴻樹




      如果只讀一本現代英國文學的作品,要選哪個作品才能闡示「現代」的多變、「英國」的相貌、「文學」的特質?《黑暗之心》不僅會是首選,也很可能是唯一的選擇。乍看之下,這種選擇好像出自期末試卷或死心塌地授課的學究。很少人會喜歡考試,很少人會喜歡嚴肅的經典文學。文學作品一旦被冠上「經典」的標籤,就必須背負原罪,如同瀕臨絕種的保育動物,有待不食人間煙火的專家去研究。尤其對後現代的讀者而言,閱讀的樂趣早已被上網的刺激所取代,就算一輩子只讀這本經典小說,面對書中怪異的情節,相信仍有許多人怎麼讀都讀不懂,查了滿滿的單字還是不解,最後只能草草放棄,上網去吧。



      不過,耐得住性子的讀者將會發覺,《黑暗之心》的故事背景為遙遠的19世紀末葉,一點也不「現代」;內容敘述殖民異域的一段陰謀故事,題材其實一點也不「英國」。作者康拉德原為波蘭裔的英籍船長,自學英文十餘年就半路改行寫作,文體自成一格,不像一般的「文學」作品。然而,這些質異相斥的要素有其魔力,催化出嶄新的變異,讓百思不解的讀者有所領悟,懵懂中又有所體認,並促使讀者以全新的眼界審視文明、歷史與人性:這就是經典的魔力。



      譯者希望藉由《黑暗之心》的譯注,讓讀者都能耐得住性子體驗這股魔力。有興趣的讀者可先參看〈緒論〉部分,從傳記、歷史、文本等層面了解《黑暗之心》的時代意義。譯者考量《黑暗之心》的敘事手法與文化歷史背景之複雜,特針對晦澀處詳加注解,盼對讀者有所助益。在不影響中文語法的前提下,譯文盡可能忠實呈現原作獨有的語氣,並全數保有原文所用的破折號與刪節號,使讀者能感受到《黑暗之心》的異質性,並與百年前的英國讀者一樣,愈讀愈「怪」。



      如果吃西瓜如羅青所言就有六種方法,解讀「愈讀愈怪」的經典必定是更加嚴苛的挑戰。但其中最有效的依舊是第一種方法——先讀再說。



      本書為國科會經典譯注計畫的研究成果,在文學前途堪憂的時日能順利出版,首先特別要感謝國科會的補助與兩位審查人的寶貴意見。台東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林文寶教授鼓勵有加,希望本書不辜負他的期許。承蒙英美語文學系溫宏悅主任提攜,感謝同仁王本瑛教授、柯文博教授、蔡欣純教授一路支持。英美系行政助理曾姜怡儀小姐、人文學院林淑芬專員、理工學院許淑珠專員的工作熱情,也一併致謝。要感謝的人太多了,有人最後謝天去了;在此則要謝謝眼前這片溫暖平靜的蔚藍大海,每當譯注工作告一段落之餘,讓我得以洗淨那揮之不去的「黑暗之心」。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