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肌筋膜激痛點自我照護手冊 (20年暢銷紀念版):按圖索驥找痛點,對症按壓秒舒緩,快速恢復自在活動!

肌筋膜激痛點自我照護手冊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888160
唐娜.芬南多
嚴麗娟
格致文化
2025年1月10日
150.00  元
HK$ 120  






ISBN:9786269888160
  • 叢書系列:生活好風光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7 x 23 x 1.45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生活好風光


  • 醫療保健 > 經絡穴位 > 按摩/指壓











    9大疼痛區域 × 68條肌筋膜激痛點 × 10步驟徒手按摩

    按圖索驥找痛點,對症按壓秒舒緩,快速恢復自在活動!



      ◎健身舉重兩天過後,你是否也覺得肩膀莫名痠痛,無法輕易穿脫上衣?

      ◎週末外出採買,兩手提重物一路拎回家,隔天手腕痛到無法活動?

      ◎上班窩在電腦前、通勤低頭滑手機,抬頭只覺肩膀卡卡,頸部還會發出聲響?

      ◎出國旅遊每天走兩萬步,第二天下床瞬間兩腿發軟、腳掌痛到無法踩地?



      更令人困擾的是,上述疼痛往往經久不癒,教人坐立難安;

      無論你經歷的是痠、硬、脹、麻、腫、痛,都將影響日常作息。

      實際上,慢性肌肉疼痛的終極解答,得從肌筋膜激痛點找!



      ★何謂激痛點?為何治痛得從這裡下手?



      人體的肌肉系統由大約200多對肌群組成,

      能幫助我們維持姿勢、容納器官,並透過各式肌肉活動維持體溫。



      若將肌群放大來看,可發現其為一束束平行排列的肌肉纖維;

      當肌肉拉傷或受創時,便可能導致其中一束或多束受限,

      形成所謂緊束帶(taut band);激痛點(trigger point)則潛藏其中。



      這些潛藏在肌肉中的結節,會造成疼痛、無力、動作受限等,

      且激痛點最狡猾之處,在於它可能距離產生疼痛的肌群很遠,難以對症下藥。



      更棘手的是,一旦某條肌肉出現激痛點,且未能減輕或消除,便會引發雪球效應

      ——當一條肌肉無力時,另一條肌肉會為了代償而被拉傷,

      進而發展出新的激痛點,並在肌筋膜的連結之下,產生全身性的連鎖疼痛!



      ★暢銷全美20年治痛經典,全新中譯本



      《肌筋膜激痛點自我照護手冊》初版於2005年,甫上市便暢銷全美;

      廣受物理治療(physical therapy)和自我照護(self-care)領域的專業人士推崇。

      如今20年已過,依舊熱度不減,儼然成為業界經典,並推出全新中譯本。



      本書作者唐娜.芬南多(Donna Finando)為美國知名徒手按摩專家,

      身兼持照針灸師(Licensed Acupuncturist, L.Ac.),

      以及持照按摩治療師(Licensed Massage Therapist, L.M.T.)兩項專業身分。



      唐娜在這本經典著作中,提供了治療慢性疼痛和預防肌肉受傷的方法。

      她首先說明如何辨認9大區域的肌肉緊繃,包括:



      1.頭部及顏面

      2.頸部及上背部

      3.肩膀

      4.手肘、手臂及手部

      5.軀幹

      6.下背部、臀部、髖部及大腿

      7.鼠蹊部及大腿內側

      8.大腿及膝蓋

      9.小腿、腳踝及足部



      全書以詳細的透視解剖圖解,清晰呈現68條肌筋膜中的激痛點位置,

      並透過淺顯易懂的文字,描述每條肌肉中的激痛點有哪些特性,

      以及容易誘發激痛點的動作及姿勢,並提供自我照護的治痛對策,

      包括:徒手按壓、對應伸展、濕熱療法及冰敷等要點,解痠止痛更有效率。



      ★慢性疼痛這樣解:按圖索驥找痛點,對症按壓秒舒緩



      本書作者唐娜.芬南多,進一步將肌筋膜激痛點細分為三種類型:



      1.潛伏性激痛點(latent trigger point):



      即潛藏於肌肉中的激痛點,大部分人都有,無法直接去除且持續數年。

      主要肇因於姿勢不良、拉傷、過度使用、過度負荷、慢性疾病或週期性情緒不穩;

      若未能針對激痛點進行處理,疼痛便會不斷復發。



      2.主動性激痛點(active trigger point):



      肌肉過度使用或過度負荷,都會使潛伏性激痛點成為主動性激痛點,

      且每條肌肉皆有其可預期的轉移痛模式(predictable referred pain pattern)。

      例如,上斜方肌裡的潛伏性激痛點被活化後,將使人感受到深層的痛感;

      且痛感可能往上移到耳後的顱骨處;最後繞過耳朵,來到太陽穴的位置。

      由此可知,引發疼痛的激痛點,不見得會正好出現在該條肌肉中。



      3.衛星激痛點(satellite trigger point):



      當某條肌肉因其他主動性激痛點而產生疼痛時,

      該肌肉本身也可能出現新的激痛點,此即衛星激痛點。

      當主動性激痛點得到治療後,衛星激痛點的疼痛也會跟著減輕或消失。



      而在激痛點的舒緩與治療方面,最常見的便是徒手按摩。



      首先,參照書中列出的疼痛模式,確認痛感究竟源自哪條(或數條)肌肉,

      再以指尖摸索,將緊繃的緊束帶定位出來;搭配各肌肉的透視解剖圖解,

      按圖索驥地找出激痛點的正確位置,並以手指持續按壓20∼30秒。



      在這之後,原本顯著的壓痛感將開始減輕;揮之不去的緊繃感亦跟著消失;

      連續按摩肌肉數次,你會發現患處疼痛得到舒緩,也不再覺得發軟無力。



      最有感的肌筋膜激痛點自我照護,精準按壓、即刻解痛,

      舒緩全身痠、硬、脹、麻、腫、痛,快速恢復自在活動!



    本書特色



      ◎暢銷全美經典治痛巨作,全新中譯、專業審訂,20週年紀念版!

      ◎物理治療和按摩治療師臨床實用專書,亦可提供一般大眾作為自我照護手冊

      ◎完整收錄9大疼痛區域、68條肌筋膜激痛點、10步驟徒手按摩,即刻解痛最有感

      ◎詳盡說明特定肌肉內的激痛點位置、按壓和伸展步驟,輔以透視解剖圖解,精確到位!



    專業推薦



      物理治療師、體適能教練�林子崴(崴爺)

      專業審訂



      物理治療師�周佳緯

      台北原力復健科院長�侯鐘堡

      超越復健診所醫師�?俐雯

      C-IAYT瑜珈療癒師�蔡士傑 Janus Tsai

      阿肯師的瑜伽隨記�Ken

      專業推薦(按姓名首字筆畫排序)


     





    引言 按圖索驥,恢復自在活動



    第1章 什麼是激痛點?如何治療?



    第2章 常見的肌肉骨骼傷害及激痛點



    ◎頭部及面部疼痛


    胸鎖乳突肌

    後頸肌群

    頭半棘肌、頸半棘肌

    頭夾肌

    頸夾肌

    嚼肌

    顳肌

    翼肌群

    內翼肌、外翼肌



    ◎頸部及上背部疼痛

    斜方肌

    提肩胛肌

    後頸肌群

    頭半棘肌、頸半棘肌

    頸夾肌

    菱形肌群

    斜角肌群



    ◎肩膀疼痛

    棘下肌

    小圓肌

    棘上肌

    肩胛下肌

    胸大肌

    胸小肌

    三角肌

    肱二頭肌

    闊背肌及大圓肌

    斜角肌群



    ◎手肘、手臂及手部疼痛

    棘上肌

    肩胛下肌

    肱三頭肌

    肱橈肌

    肱肌

    手部及手指伸肌群

    手部及手指屈肌群

    斜角肌群



    ◎軀幹疼痛

    豎脊肌群

    胸髂肋肌、腰髂肋肌、胸最長肌

    髂腰肌

    腹肌群

    腹橫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

    腹肌群

    腹直肌

    前鋸肌

    闊背肌



    ◎下背部、臀部、髖部及大腿疼痛

    腰方肌

    豎脊肌群

    胸髂肋肌、腰髂肋肌、胸最長肌

    臀肌群

    臀大肌

    臀肌群

    臀中肌、臀小肌

    梨狀肌

    闊筋膜張肌

    膕旁肌群

    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



    ◎鼠蹊部及大腿內側疼痛

    內收肌群

    內收長肌、內收短肌、內收大肌

    恥骨肌

    股薄肌



    ◎大腿及膝蓋疼痛

    髂腰肌

    闊筋膜張肌

    縫匠肌

    股四頭肌群

    股內側肌、股外側肌、股中間肌、股直肌

    膕肌

    膕旁肌群

    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



    ◎小腿、腳踝及足部疼痛

    腓腸肌

    比目魚肌

    脛前肌

    脛後肌

    腓骨肌群

    腓骨長肌、腓骨短肌、第三腓骨肌

    腳趾的伸長肌群

    伸趾長肌、伸??長肌

    腳趾的屈長肌群

    屈趾長肌、屈??長肌



    結論:傷害預防指南



    附錄1:例外的相關肌群對應

    附錄2:實用的治療輔助工具






    引言



    按圖索驥,恢復自在活動




      人活著就要動,而對絕大多數人而言,活動時都應該無痛且自在。在孩童時期,我們可以任意活動玩樂,一切都是那麼地輕鬆自然。十幾二十歲時,跳舞打球都是常見的活動;儘管有時候會受點小傷,但過個幾天便能痊癒。



      現在我們成年了,仍持續進行各種活動。有的人是運動員;有人專職跳舞;有的人是通勤族、母親、園藝師、會計師、卡車司機、滑雪者、律師、按摩治療師、木匠。我們有時動得太多,有時卻動得太少,或因不當的活動方式而造成疼痛,例如跳得太多或太高、不小心在冰上滑倒,或是扛著過重的行李穿越偌大的機場。你可能一坐就是一整天,花了太長的時間盯著電腦螢幕;你也可能在美麗的春日到來時,一鼓作氣地忙碌了一下午,只為清理一整個冬天都無心照顧的花園。



      當大家像這樣持續不當施力了一∼兩天之後,請留意一下,自己是否出現以下不適狀況:你的肩膀發疼,而且越來越痛。你想把手伸到背後扣上衣服的鈕釦,卻覺得超級卡;開車前伸手要拉安全帶,肩膀也痛到不行。你為此跑了趟醫院,替肩膀照了X光,但仍無法確定是什麼問題。你向骨科醫師求診,他說這可能是肌腱炎(bursitis)或滑囊炎(tendinitis),並開了消炎藥給你。



      兩個星期過去了,疼痛並未減輕。你睡得很不好,因為你一側躺肩膀就痛。更嚴重的是,就連手臂前後也開始發疼了,這樣的疼痛有時也會出現在胸口,甚至一路從肩膀往下蔓延到手部。你跑了趟骨科回診,醫師替你預約物理治療。治療師教你做些伸展與強化肩膀的運動;甚至利用超音波治療患部,儘管疼痛可能稍微緩解,但不久之後又會復發。更糟糕的是,你發現隨著時間流逝,自己越來越少活動手臂。物理治療結束了,但情況沒什麼變化,就連醫師也檢查不出任何原因——你只能繼續痛下去了。為了找到問題的源頭,你嘗試了脊椎矯正術,幫助也不大。你打算試試深層按摩—過程痛到不行,好像舒緩了一點,不過效果也未能持久。一整個夏天,因為這揮之不去的疼痛,你放棄了打網球,也無法整理花園……你為此越來越沮喪,你不知道自己的身體到底怎麼了。



      答案其實顯而易見,從沒有人認真檢查過你身上的每一處肌群。實際上,一直得到上個世紀末,才漸漸有人發覺,肌肉中潛藏了一些結節(knots),因而造成疼痛、無力、動作受限等狀況。這些結節又稱激痛點(trigger points),棘手之處在於:這些疼痛的感覺,可能離潛藏激痛點的肌群很遠。肌肉中一旦出現激痛點後,若未能妥善處理並消除,便會引發雪球效應——在一條肌肉無力時,另一條肌肉會為了代償而被拉傷,進而發展出新的激痛點,並在肌筋膜鏈(myofascial chain)的作用下產生連鎖反應。倘若置之不理,這些肌肉激痛點可能持續數年不消,造成妨礙行動的疼痛、機能障礙,以及無法以傳統醫學診斷和治療的身心功能障礙;隨之而來的情緒低落,更將無可避免地使生活品質下降。一言以蔽之,這種無法解決也看不到盡頭的無力和疼痛,最令人困擾。



      值得慶幸的是,激痛點一旦被確認,就能有效緩解。醫師會將止痛藥直接注射到激痛點裡;針灸師會以乾針(dry needling)診治;按摩治療師則使用徒手按壓——好消息是,任何人都能透過這類簡單的技法舒緩並消除激痛點、照護自身健康。換句話說,每個人都能進行激痛點的自我照護。



      是的,我們都有發現並消除自身或周遭他人激痛點的能力;這就是人們能真正克服疼痛的關鍵。大家只需下定決心、用心感受肌肉、找出激痛點並妥善治療,後續再將誘發激痛點的行為或姿勢改正過來即可。



      本書所要傳達的重點便是如此。大家必定能透過書中說明的各項自我照護內容,確實掌握自己的疼痛、消除身上的痛苦。各位也會在過程中清楚明白:激痛點確實存在,其所造成的疼痛也是千真萬確的;這類疼痛真的來自肌肉,而我們有方法自救。這本手冊將帶領大家辨別疼痛源自於哪條肌肉,習得如何按圖索驥地找出緊束帶(taut band)和激痛點,並學會以按壓及伸展的方法減輕疼痛。與此同時,我也會介紹幾項簡單的指導方針,以協助各位維護健康和肌力。這些做法很容易就能融入日常生活,可有效減少肌肉形成激痛點的機率;大家也不會再因疼痛而錯用其他肌肉、造成不必要的體力耗損。



      後續我會在第1章詳細說明觸診(以手指按壓)及相關的治療手法,藉此幫助各位更了解如何處理肌肉疼痛。第2章則會介紹常見的肌肉骨骼損傷,大家將學會如何鑑別損傷種類、理解在何種狀況下容易產生激痛點,以及何時受傷需要醫療介入。大多數嚴重的傷害,例如骨折和關節脫臼等,都必須接受專業治療;這類傷害很有可能導致激痛點出現在相關的肌肉當中。等到傷勢痊癒之後,還需要檢查肌肉狀態,才算得上是完全康復。本書結論亦提供各位維護身體健康、預防活動傷害的最佳指南。



      別忘了:人活著就要動。還請確保肌肉維持一定的柔韌與靈活度,這樣的人除了有能力自救、控制疼痛,還能彌補一些邁入老年時必然會面臨的僵硬及無力。妥善照顧肌肉,就是在自我照護,如此一來,便能維持活力、每天自在地活動,盡情享受人生。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