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的研究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的研究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293904
古斯塔夫•勒龐
許艾利
大寫出版
2025年1月13日
117.00  元
HK$ 93.6  






ISBN:9786267293904
  • 叢書系列:catch On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4.8 x 20.9 x 1.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catch On


  • 人文社科 > 社會學/社會工作 > 社會學 >











    他們不敏銳,也不深謀遠慮,但行事卻很果決。



    ─永不過時的集體人性研究!─

    橫跨三世紀的時代精神轉變見證之作!

    翻譯十餘種語言版本,群體心理學的開山之作;

    帶你看清群眾的瘋狂、盲從、與反智行為之謎──



      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是最早研究「群眾心理」這一概念的學人之一。他在本書精準預告,無論未來社會如何組建,人類要進入的是一個「群眾的時代」,從百年後的今日來看,群眾在政治、經濟、社會等方方面面的確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如果你是必須面對選民的政治家,必須面對消費者的經理人,或是面對投資大眾的財經專家,這絕對是一本不容錯過的案牘之書。



      作者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是最早研究群眾心理的先驅,他在書中指出,「群眾從未渴望真相。誰能為他們提供幻想,就能成為他們的主人;誰試圖摧毀他們的幻想,就會成為他們的受害者。」的確,不同於個體,群眾就像一群原始生物,當他們聚在一起時會將理性拋諸腦後,只依照當下感覺行事,即使受再高等的教育,大腦也會頓時空洞,無思考能力,只能跟著領導者的暗示行動,這就是勒龐所精準描述的「群眾」。



      群眾有如一群原始生物,他們會暫時將理性拋諸腦後,只依感覺行事,即使受過再高等的教育,大腦也會頓時空洞,無思考能力,盲目追隨領導者的暗示,這就是勒龐所描述的「群眾」。勒龐在書中指出,「群眾從未渴望真相。誰能為他們提供幻想,就能成為他們的主人;誰試圖摧毀他們的幻想,就會成為他們的受害者。」



      群眾特徵:

      •衝動、容易改變與易怒

      •容易受到暗示

      •情感誇大與單純

      •缺乏包容力、專制與保守

      •道德感取決於主導者



      心理分析先驅學人佛洛伊德推崇為「一本實至名歸的著作」

      他是十九世紀享譽國際,世界一戰到二戰間,從老羅斯福到希特勒都閱讀參考的重要研究作者



      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教授安森•拉賓巴赫(Anson Rabinbach)給予本書很高的評價,他認為,「任何研究群眾行為、流行心理學、法西斯主義等,都應該從勒龐的作品開始。」



      勒龐在群體人性上的精準剖析,在社會心理學領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歷史上許多重量級的人物產生深遠的影響,包括心理分析之父弗洛伊德,公共關係之父伯內斯(Edward Louis Bernays)等。而在後來發生的各種社會運動中,更是可看到領導者將勒龐觀點運用的淋漓盡致,掌握群眾行為的基本邏輯,藉此激發民眾的衝動與激情。



      從個人的消費行為,投資者一窩蜂的追捧熱潮,甚至大到各國的衝突事件,都脫離不了群眾心理學的範疇。面對快速競爭的商業市場,詭譎多變的國際情勢,當你越了解群眾特性,就越能在這混沌、衝突與矛盾之世,保持理智,以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姿態,抽離群體情感的煽動,做出最有利的判斷與選擇。

    ?


     







    導論:群眾的時代



    第一部 群眾心智

    第一章 群眾的普遍特徵—心理學上的群眾心智統一定律

    第二章 群眾的情感與道德

    第三章 群眾的思想、推理能力與想像力

    第四章 群眾信念都具有的宗教形態



    第二部? 群眾的意見與信念

    第一章 形成群眾意見與信念的間接因素

    第二章 群眾意見的直接因素

    第三章 群眾領袖與說服手段

    第四章 群眾信念與觀點的變化範圍



    第三部 不同群眾的分類與描述

    第一章 群眾的分類

    第二章. 被稱為「罪犯」的群體

    第三章. 刑事法庭陪審團

    第四章. 選民

    第五章.議會





    ?









      本書主要以群眾特性為研究重點。



      遺傳會讓同一種族的個體擁有共同的特徵、氣質。然而,我們觀察到,當其中一些人為了某種目的聚集在一起時,會產生新的心理特徵,有時這些特徵和原有的種族特相差甚遠。



      從古至今,組織化的群眾在社會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尤其是現在變得更為重要。群眾的無意識行為取代個體的有意識行為,是目前這個時代的主要特徵之一。



      我致力以科學方法來檢視群眾所產生的困難點,也就是說,我會盡我最大的努力不受其他觀點、理論或學說影響。我相信,這是尋求某些少數真理的唯一方式,尤其是遇到特別具爭議性議題的時候。當一名科學家努力的想釐清一些現象時,不用考慮這樣的行動是否會對其他利益產生什麼傷害。知名的思想家高布利特.德阿爾維耶拉〈Goblet d’Alviela〉曾在一本著作中指出,我不屬於任何當代學派,所以我的論點幾乎常會與他人相左。我希望這本著作也如同他的觀察,因為一旦歸屬於某個學派,必定會受其觀念以及偏見所影響。



      然而,我仍應向讀者解釋,為什麼他們會發現我有時會從自己的調查中得出一些乍看可能不成立的結論。例如,我當時指出,即使群眾中有許多菁英,但在平均智力上還是低於一般個體,儘管如此,我還是認為干涉他們的組織是危險的。



      我對歷史的細心觀察在在證明,社會組織與生物有機體一樣複雜,我們無法強迫它們突然進行深遠的變革。雖然大自然有時會採取激烈的手段,但與我們的方式絕對不同。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無論改革背後的理論多麼出色,但對一個民族來說,這種狂熱的改革都是致命的。激進的改革只有在瞬間改變民族特徵、氣質才是有用的;但這不可能,只有「時間」才擁有這種力量。人們會被觀念、情感、習俗所左右—因為這是我們的本質,制度與法律只是因應這些特性所產生的結果,無法改變人類的本質。



      社會現象的研究與群眾其實是密不可分。從哲學觀點來看,這些現象或許具有絕對價值,實際上,它們只有相對價值。



      因此,在研究社會現象時,要依序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去觀察,你會發現,純粹理性的學說與實踐理性的學說常背道而馳。幾乎沒有任何數據能跳出此範疇,即使是自然法則也是如此。從絕對真理的角度來看,立方體或圓形是不變的幾何圖形,由特定的嚴格公式定義而來的。但從視覺上來看,這些幾何圖形可能呈現出多樣化的形狀。透過透視法,立方體可能被轉換成錐形或正方形,圓形可能被轉換成橢圓或直線。換言之,對這些虛構形狀的考慮遠比真實形狀的考慮還要重要,原因在於這是我們眼中所看到的,而且是可以用攝影或圖片重現的形狀。在某些情況下,不真實的東西比真實的東西包含的真理更多。呈現物體準確的幾何樣貌,有時會扭曲自然且無法被辨識。試想,如果一個世界的居民只能複製或拍攝物體,卻無法觸摸到它們,那麼這些人對物體的形狀很難有準確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如果只有少數學者能理解這種形式的知識,那麼就不會引起群眾的興趣。



      研究社會現象的哲學家應銘記,除了理論價值之外,社會現象還具有實踐價值,而後者對於文明的演進才是最重要的。意識到這一點後,哲學家在得出看似符合邏輯的結論時,更應該保持高度謹慎。



      還有其他原因也要求哲學家保持小心謹慎。社會現象非常複雜,我們很難全面了解,更無法預測它們之間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表面上看起來簡單的事情,背後可能隱藏著無數複雜的原因,很多社會現象背後有一股看不見的力量在推動,我們很難用科學的方法解釋。就像海浪,我們只看得到海面上的波動,卻不知道海底下發生了什麼。群眾行為常常不太理性,但有時又像受到神秘力量的指引,做出一些讓我們驚訝的事情。這種力量古人稱之為「命運」或「天意」,我們可以把它想像成是一種看不見的「集體意識」。「語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通常一個民族的語言非常複雜,不是由某一個人創造出來的,而是由整個民族共同創造累積而成。即使是最博學的學者,最受尊敬的語法學家,最多也只能記錄語言的規則,完全無法創造語言。偉人的思想也是如此。雖然偉大的思想來自於個人的智慧,但卻是整個社會提供養份才讓這些思想得以萌芽發展。



      毫無疑問,群眾總是無意識的,但這種無意識或許正是他們力量的秘密之一。在自然界中,有些生物的複雜行為全由本能主導,對於這種行為,我們總是感到驚訝。理性是人類發展到近期才有的屬性,還不夠完美,無法揭露出無意識狀態的規律,更不用說取代它了。我們大部分行為還是主要受到無意識的影響,而非理性。無意識的作用就像一種未知的力量。



      如果我們只想要在某個限縮的安全範圍內獲取科學知識,而不做一些模糊猜測與無用的假設,那麼我們只需要觀察眼前可接觸的現象,並侷限自己的思考範圍。從觀察中得出的每一個結論,並非是最後結果,因為在清晰可見的現象背後常會有一些曖昧不明的狀態,更有甚者,在這些狀態後面,更隱藏著我們聞所未聞的現象。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