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神聖旅程:揭開生命與死亡的奧祕

神聖旅程:揭開生命與死亡的奧祕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604281
斯瓦米.拉瑪
sujata
橡實文化
2025年1月13日
127.00  元
HK$ 101.6  






ISBN:9786267604281
  • 叢書系列:樂活系列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樂活系列


  • 宗教命理 > 新時代 > 靈性導師/靈訊











    印度瑜伽大師-斯瓦米•拉瑪 生前最後著作

    帶你了解生命的真相,擺脫對死亡的恐懼



    身體的死亡並非靈魂的終結,

    而是靈魂拋掉身體這一件外衣。

    當我們認知到「真實本我(阿特曼)永恆不朽,

    其他萬事萬物都會朽壞滅亡」的基本事實,

    就能夠征服死亡。



      「生」與「死」就像是一對伴侶,彼此為對方提供了連貫性的情節。

      死亡並非一個終止的句號,而是長途旅程中短暫停歇的逗號。



      ◎《卡陀奧義書》與死亡議題

      本書專注探討的奧義書是《卡陀奧義書》(Kathopanishad),這是一本揭示死亡的神祕面紗,以及探討生命意義的經典。針對今生來世、阿特曼知識的主題,《卡陀奧義書》是所有奧義書中解釋得最清晰易懂的。它清楚地定義了人類面臨諸多議題時的選擇方案,諸如生命的目的,以及在人生最後時刻必須做出的選擇。全書的根本架構在一個極具靈性領悟的年輕人納奇凱達與死亡之主閻摩之間的對話。納奇凱達選擇放下一切,一心一意只追尋了悟本我。他想要了悟阿特曼,對了悟真實本我的渴望遠遠凌駕了其他所有的一切。閻摩在書中所描述的就是瑜伽之道,其目標就是:每一個個別靈體與存居萬物內在的至上本我之間的靈性結合。



      ◎人生是一趟挖寶工程

      「生命意義」這份寶藏被藏在內在,被埋在層層的自我、欲望、情緒、習慣,以及其他隱藏的思想型態底下。阿特曼(個體的真實身分)就在那裡等著我們。這個挖寶工程就是世間人類存在的理由。



      我們會慢慢地挖掘、剷除及脫離這一層又一層非真實、非永恆的本質,並透過這個過程學習。直到這項工程終於完工,我們了悟了自己的真實本我為止。這就是我們來到這世上的原因,這就是為何我們創造了這一切,這也是為何我們創作了這齣人生戲劇的原因,堪稱是橫跨全球取景,並囊括國際所有卡司的大製作。



      人生的目標不只是要讓這部戲劇上演,而是要從中學習它所提供的教導。終於有一天,我們了解了自己的真實身分,知道我們既是臺下看著戲劇的觀眾,也是舞臺上被觀賞的演員。如同奧義書上說的,這世界僅有一個唯一,而每個個體都是同一片純意識大洋中的小波浪。



      ◎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結束

      死亡只不過是一個車站,我們只是從上一班列車下車,然後等待開往下一個地點的列車到來。無論我們選擇用怎樣的方式到達車站,那些生命旅程會決定我們到站時所呈現的內心狀態,同時也會決定我們來到這個旅程的轉折點時,對於即將展開的下一段旅程的準備狀態。



      死亡不會碰觸到真實的本我。我們之所以存在,並不是因為這個身體,而是因為我們的本體存有。在看清死亡真相的同時,我們要記得,神,或說那永恆的真實,就居住在你的內在之中。死亡提醒了你,不要對這世間產生執著。從世道中學習,但要懂得放下。要把身體看成一個工具,身體達到目的後,就完成了它的工作。



      在死亡的時刻,靈魂拋掉身體這一件外衣。在身體死亡、腐壞之後,靈魂依然保持存在。靈魂沒有物質身體或物質宇宙現象的支持,繼續存在於靈性的領域之中。



      大多數人對死亡的恐懼,都是因為害怕死亡時可能遭受的痛苦。死亡的過程本身並不痛苦,它只不過轉換了存在的條件。缺乏妥善的準備以及無法放下執著,才是在死亡時經驗痛苦的究竟原因。對於一個已經準備好,已經獲得阿特曼知識的人而言,死亡從來就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我們自己選擇了這一生的經歷

      平等是絕對真理的不二法則,不公平才是人類的創造。根據重生理論,我們都應該對自己的此生與來生負起全責。每個人的出生都是根據他或她自己過去的行為來塑造成形的。



      我們經常在沒有意識的情況下,選擇了下一次出生的要素。這些要素是由我們先前的行動、思想和欲望來決定或選擇的。它們累積成深溝凹痕的印記,跟著我們生生世世地遊走。這些印記的轉移有如沙漠中的沙丘,會根據個人的經驗和意志而流動變化。它們改變生命的形狀,讓你付出巨大的時間代價,長期受其影響,它們會創造出不同的人格以及不同的轉世,但全都會朝著終極解脫推移。這些印記決定了轉世的所有特徵,包含了性別的男或女、會有怎樣的父母、有哪些兄弟姊妹、處於生命的何種階段、壽命的長短,以至於要遭受多少苦難、多少歡樂等,這機制並不牽涉一絲一毫的武斷或獨裁。也就是說,出生條件完美匹配了個體靈魂達成靈性成長的需求。



      ◎死後的世界

      關於死後的生命,每個人都會根據他或她的宗教信仰,預先賦予不同特定的期待。人們心目中的這些天堂,都只是個人所謂的最高欲望已達到滿足的心靈疆域。



      每個人都有各自獨特的欲望,都各自定義了所謂的至高無上的快樂。同時,他們也都希望有一個地方可以讓這些願望都能夠實現。這個天堂其實就是個人想法和欲望的投射,它就跟夢境一樣並不真實。



      天堂或其他類型的死後世界,都不是一種靜止不動的狀態,而是由個人本身的念頭和行動而決定的可變動情境。那些經驗著天堂世界、享受天堂快樂的人,是由於過去的善行和善念賦予了他們這樣的福報。然而,善行與善念有其限制,同樣的,因為善行善念所累積的福報也是有所限制的。天界的快樂和人間的快樂類似,即便經驗及享受天界快樂的時間有可能比較長,還是有結束的時候。

    ?


     





    致謝

    作者序:了解死亡,享受生命

    譯者序:斯瓦米拉瑪上師的靈性遺產



    Chpater 1 《卡陀奧義書》

    Chpater 2 納奇凱達的選擇

    Chpater 3 寶藏

    Chpater 4 挖掘寶藏

    Chpater 5 學習死亡的藝術

    Chpater 6 懷抱目的而活

    Chpater 7 枷鎖或自由

    Chpater 8 自由之道

    Chpater 9 練習、練習、再練習

    Chpater 10 神聖的恩典

    Chpater 11 自此爾後的生命

    Chpater 12 戰勝死亡

    Chpater 13 擺脫執著

    Chpater 14 我是誰



    作者介紹



    ?





    作者序



    了解死亡,享受生命




      現代文明致力於科技、物質財富以及溝通系統上的成就,縮短了全球各國之間的距離。然而,儘管現代生活富裕又舒適,人們卻無法感覺到滿足,也經常感到不快樂。原因在於,他們對世間萬物,以及對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直以來都抱持著不正確的態度。人們終其一生始終固守一個觀念,那就是他們必須不斷地向外掠奪,占有更多的東西。同樣的觀念也延續到人際關係上,在人與人的相處中,他們同樣感覺自己應該永遠站在收穫的一方,而不認為自己也應該成為付出的另一方。人們無法滿足於單純享受自己與各個人、事、物之間,當下得以聚合的珍貴緣分。相反地,人們企圖抓牢不放,想要永遠納為己有,因而進一步轉變為害怕失去所擁有的一切。



      那些想要、占有、抓取以及對死亡的恐懼與日俱增,窮其一生縈繞不去,並不斷盤旋創造出更多的需要、更大的恐懼,以及更狂烈的痛苦旋風。過著這樣的人生,生活當然不可能會有效率,徒然只是浪費了生命。人們害怕死亡、否定死亡,並且竭盡全力想把「死亡」這個議題,盡可能遠遠地推離開自己的意識圈。人們不願意接受死亡是一個自然且不可避免的過程,不願意接受死亡是人生經驗中的一部分,也就沒有人事先為死亡做好準備。



      這種對死亡的恐懼,就是我們永遠無法知足的原因。我們總是覺得自己需要更多的東西、需要擴展更多嶄新的人際關係、需要更多物質上的舒適、需要更多無止盡的娛樂,甚至於沉迷於濫用酒精和藥物,難以自拔。所有這一切的追求,都是為了企圖把「死亡」這個現實,遠遠地推到九霄雲外。很不幸地,這些並非處理死亡議題的有效方法。



      為了了解死亡,每個人都必須嘗試了解生命的目的,以及生命與死亡之間的關係。「生」與「死」就像是一對伴侶,彼此為對方提供了連貫性的情節。死亡並非一個終止的句號,而是長途旅程中短暫停歇的逗號。如果我們能夠同時接受生命和死亡,認為它們都具有各自的意義和目的,了解並接受死亡乃是人生旅程的一部分,那麼我們對於死亡的恐懼就能消失,才得以重新完整地好好享受生命。



      本書探討的就是生命與死亡之間的關係,同時也將提供「如何(方法)以及為何(原因)」的答案,目的是希望協助大家能找到指引自身去擴展和成長的一種生活方式,並學習重新整合我們的人生。那全新的生活方式,將可以在我們面臨名為「死亡」的人生轉折時,對我們提供幫助。



      本書描述的道法,絕大部分源自印度的古老經典:奧義書。奧義書是吠陀後期的偉大經典,吠陀(Vedas)經典乃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靈性啟示。



      吠陀經典一共有四部:分別是《梨俱吠陀》(Rik Vedas,通常作Rigveda)、《夜柔吠陀》(Yajurveda)、《娑摩吠陀》(Samaveda)以及《阿達婆吠陀》(Atharvaveda)。每一部吠陀經典都包含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由讚歌、行為守則、儀軌,以及聖禮的執行準則所構成。而依附在每部吠陀經典後的第二部分,則屬於形而上學,主要在提供絕對真理知識的教導,後面的這個部分就是所謂的奧義書。



      雖然世間流傳了將近兩百部的奧義書,但傳統上普遍只認定其中的一百零八部。其中有十部是在闡述吠壇多(Vedanta)哲學。這些奧義書都被視為是天啟的經文,也就是先知們在最純淨、最超然的三摩地境界中,所獲得的天啟智慧。這些先知將天啟智慧傳給弟子,弟子虔誠恭敬地保存了這些口傳的經典,然後一代接續一代地傳承下來,保留至今。



      Upanishad(奧義書)這個字的意思是「靠近地坐著」,也就是挨在老師的足前安坐,聆聽這些深奧、不可思議、充滿象徵性描繪的經典。



      另一種詮釋則是,Upanishad(奧義書)這個字來自梵文動詞「sad」,意思是去摧毀、鬆綁及引導。人們受制於短暫的現象世界,造就了無明;人們執迷於物質和實體的世界,充滿執著;人們迷失在茫茫的人生大海之中,生命沒有目標。因此,奧義書旨在幫助世人摧毀無明、鬆綁執著及提供指引,最後幫助人們證得人生最後的目標。



      這些經典教導人們,生命應該具有目的且充滿意義。其實,所有人的內心都知道人生本該如此,即便他們可能在嘴上辯解,自創另一套人生哲理,聲稱人生並沒有任何目的,辯論人生不過是在無限宇宙中偶然的發生等等。姑且不論他們對人生抱持怎樣的想法,毫無例外的現實就是,每個人都奮力地在追尋內心的快樂、平靜及祥和。



      奧義書是一張地圖,向我們指出通往解脫的道路,也直指生命與死亡的意義。那條道路上有著貫穿所有經典的一致中心思想,那就是:萬有本質乃為同一。



      奧義書其中一個卓越並特殊的教導是:現象宇宙是一種顯化,而非一種創造。那唯一絕對的真理顯化為我們稱為「宇宙」的這個多元世界,這與西方思想中,認為是造物者創造萬物,以及造物者有別於被創造者的概念,大相逕庭,奧義書的教導完全摒棄了二元分化的概念。Eko’ham bahu syam的意思是「僅有唯一,在此、在彼,在各處。」那個「唯一」就是「梵」(Brahman)—這奧義書中用來指稱真理,或說純意識的語彙。奧義書說:「梵是真,而世間短暫的事物是不真。」除了「梵」以外的所有其他一切,皆是幻象。「梵」是生命、光以及一切存在的源頭,人生的目的就是要去了悟這個真理。



      大部分人都傾向往外在的世界追尋快樂,但奧義書卻告訴我們,我們無法在世間的萬物中找到快樂。外在世界的所有東西,包含人際關係,都是瞬間即逝的,只要是瞬間即逝的東西,就不可能提供給我們永恆的祥和與喜悅。



      奧義書告訴我們,要往內去看,去找到永恆。奧義書說:「人們只會往外看,卻看不見內在的一切。」又說:「渴求永恆的人是稀有的,他閉上了向外看的眼睛,然後看見了本我。愚者追隨肉身的欲望,跌入了糾纏眾生的死亡陷阱;而智者知曉本我才是唯一的永恆,對瞬間即逝的萬物,不屑一顧。」



      這與聖保羅(St.Paul)在「哥林多前書」上所寫的十分類似,他提醒人們,生命中的每一件事物都是為了我們的靈性成長而存在的。聖保羅說:「萬物都是為了你而存在,請智慧地運用它們,生命極為短暫。」



      「……儘管朝外的那人正在凋零,然而朝內的那人卻日日更新,因為眼之所見,均為短暫,而眼之不見,才是永恆。」



      耶穌同樣也在《登山寶訓》中給予弟子這樣的指導:



      「不要在人間留下任何財寶,飛蛾與鐵鏽將使它們受到侵蝕與腐化,或盜賊闖入將之竊取;把你的財寶留在天堂吧,天堂既沒有飛蛾,也沒有鐵鏽會將財寶侵蝕與腐化,盜賊尚且無法闖進天堂,更遑論竊取。因為當你將財寶放入天堂,你的心也必會留在那裡。」



      人生的目的是為了知曉明辨,明辨外在與內在、短暫與永恆的差異,透過練習去發現、去經驗那一個接一個無盡的價值。一旦我們了悟了這個差異,生命會開始富蘊一種令人喜悅的意義,死亡的恐懼就會蒸發,消失得無影無蹤。



      奧義書也被認同為「吠壇多」,吠壇多的意思是「吠陀的終點」,象徵奧義書表達了人生最高的目的,也就是證得了讓個體靈魂得以從束縛中解脫的至上知識。



      本書集結了我在美國賓州芝加哥和洪斯戴爾(Honesdale)代表大會中的系列演講原稿,並輔以些微的校正。


    斯瓦米拉瑪�一九九五年十一月

    喬利格蘭特.德拉頓(Jolly Grant Dehradun)

    印度,北阿坎德邦(Uttarakha??a)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