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王道瑜伽:身心靈全方位實修的八肢瑜伽法

王道瑜伽:身心靈全方位實修的八肢瑜伽法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604267
斯瓦米.拉瑪
石宏
橡實文化
2025年1月13日
127.00  元
HK$ 101.6  






ISBN:9786267604267
  • 叢書系列:樂活系列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8 x 21 x 1.6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樂活系列


  • 宗教命理 > 新時代 > 靈性導師/靈訊











    瑜伽大師斯瓦米•拉瑪

    親自講授實用的修行之道



    這是由聖者帕坦迦利所系統化

    綜括了不同法門的教導,組成八個步驟的修行途徑

    ──夜摩、尼夜摩、體式、調息、內攝、專注、禪那、三摩地──

    可以讓人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情緒、思想和細微心印

    精通之後,將能完全實證「本我」,使個人和宇宙的真實合一



      ※這是一套有條理而科學的學問,在教人如何自為,不強迫盲從信仰,而是鼓勵如實分辨。

      ※每個接受王道瑜伽修練方法的人,都可以依照自己的親身體驗來檢驗它。



      ◎外肢

      夜摩和尼夜摩:瑜伽的道德規範,幫助修行人培養正確的心態。

      體式:維持身體的康健及控制身體,是心地能夠健康和受控的前提。

      調息:經由控制外在的呼吸之氣(粗大的氣),來控制生命能量的細微之氣。只有在調控自己的呼吸之後,才能夠做到調控自己的心地。

      內攝:將感官收攝回來,是心能夠寧靜的前提。



      ◎內肢

      重點是對於心地的控制

      專注:將渙散的心念集中於一個點。

      禪那:能長時間維持專注於同一個點上,才進入所謂禪那(冥想)的境地。

      三摩地:維持禪那的時間長了,就進入三摩地,證悟本我,最終與本我合一。



      這是一條非常科學的瑜伽途徑,由帕坦迦利把它條理化之後寫了下來。只要遵循這條途徑,就可以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情緒、思想,以及那些沉澱在無意識中的細微心印。它非常有系統地解釋並描述了一套包含八個步驟的瑜伽功法,藉助它則可以讓個人和宇宙的真實合一。求道之人最後進到第八個階段,叫做三摩地。



      不同的瑜伽法門相異之處,是在初始修練的階段,以及各有一套修練專注的方法,但是最後的三個階段都是相通的,就是專注、禪那,以及最終的三摩地合一。它們都能通向圓滿、智慧、喜樂的境地。

    ?


     





    前言:涵蓋身、心、靈層面的王道瑜伽

    譯者前言:含攝一切修行法門的八肢瑜伽



    Chpater 1 什麼是瑜伽

    Chpater 2 夜摩和尼夜摩

    Chpater 3 體式及其治療價值

    Chpater 4 調息法

    Chpater 5 專注

    Chpater 6 心是什麼

    Chpater 7 什麼是冥想

    Chpater 8 三摩地



    梵文詞彙索引

    本書作者



    ?





    前言



    涵蓋身、心、靈層面的王道瑜伽




      古印度哲學有七個派別,其中有和當今西方觀點近似的物質論,也有完全對立的主張,認為物質不過是精神的影子。「數論」(s??khya)和「瑜伽」(yoga)學派則是採取在這兩個極端之間的中間路線。瑜伽講的是人類從不圓滿和苦痛解脫的實際驗證,並且提出達到那個境地的修行方法。它的理論基礎則是數論哲學。



      數論,是由聖者迦毗羅(Kapila)於西元前六百年左右所創立,主張有兩個終極的真實:「本我」(puru?a,宇宙的覺性意識)、「原物」(prak?ti,物質的本源)。宇宙世界是由物質演化而來,但是其中瀰漫著覺性意識。人類自身是個如此演化而來的微宇宙,瑜伽也是以此為本,不過它側重於如何經由實修而回溯,也就是讓意識從執著於這個物質的身體和心念,回到終極的覺性。



      瑜伽最主要的教導是,每個人內在最深處的本性就是神性,但是人沒有察覺到,反而誤把身體和心智當作了「自我」,不知道身體和心智只存在於物質領域,一定會有衰退和死亡。所有一切人類的苦痛,都是這個迷執的結果。瑜伽能帶領我們直接體驗到內在的那個本我,那才是我們真實的身分。能有這樣的實證,我們就能從所有一切的不圓滿得到解脫。



      要證悟到那個「本我」是有很多途徑的,就如同車輪有許多條輪輻,都由輪圈向輪心匯集。這些許多不同的途徑都可以通稱為瑜伽,例如:業瑜伽(karma yoga)、奉愛瑜伽(bhakti yoga)、智瑜伽(jn?na yoga)、昆達里尼瑜伽(ku??alin? yoga)、王道瑜伽(raja yoga)。



      本書的主題是「王道瑜伽」,它包羅了所有這些不同途徑的教導,涵蓋了身、心、靈三個層面。透過王道瑜伽的修行方法,可以同時掌握到這三個層面的領域,進而完全實證到「本我」。



      王道瑜伽的種種教導,可以回溯到幾千年前。它們確切的起源不詳,但是被視為是經由天啟而來。大概在西元前兩百年左右,聖者帕坦迦利(Patanjali)將之系統化,整理成為精要的一百九十六句經,稱為《瑜伽經》。經文由四個篇章(p?da)所構成。第一篇講的是「三摩地」,證悟「本我」的境地。第二篇講的是,達到如此證悟的實行方法。第三篇講的是,走瑜伽修行途徑之人可能會顯現出來的種種法力。最後一篇則是講終極的解脫,叫做「獨存」(kaivalya)。



      王道瑜伽也被稱為「八肢瑜伽」(a????ga yoga),因為它是一條分為八個步驟的修行途徑,是證悟「本我」修行方法的提綱。這八個「肢」(a?ga)分別是:夜摩(yama)、尼夜摩(ni-yama)、體式(?sana)、調息(pr???y?ma)、內攝(praty?h?ra)、專注(dh?ra??)、禪那(dhy?na)、三摩地(sam?dhi)。前五個稱為「外肢」,後三個稱為「內肢」。「夜摩」和「尼夜摩」是瑜伽的道德規範,在幫助修行人培養正確的心態。「體式」是為了維持身體的康健以及控制身體,是心地能夠健康和受控之前提。「調息」是經由控制外在的呼吸之氣(粗大的氣),來控制生命能量的細微之「氣」(pr??a)。只有在能調控自己的呼吸之後,才能夠做到調控自己的心地。「內攝」是將感官收攝回來,是心能夠寧靜的前提。



      內三肢的重點是對於心地的控制。第六肢「專注」是將渙散的心念集中於一個點。專注的時間長了,能維持專注於同一個點上,才進入所謂「禪那」(也就是冥想)的境地。能維持禪那的時間長了,就進入三摩地,證悟「本我」。到這個境地是已經超越了心地,能覺悟到「本我」,最終與「本我」合一。這個境地的特徵是:實(sat)—覺(cit)—喜(?nanda)。修行之人經由擴充自己的意識,而和那終極的真實合一。



      因此,王道瑜伽是套有系統的科學修練法門,能引人至終極的真理。宗教多半是在教人該有什麼作為,瑜伽則是在教人如何自為。瑜伽不同於宗教,它不是將不可質疑的信念強加於人,而是鼓勵人要能夠如實分辨,最終得到解脫。



      依循它所開列的方法,我們可以自行驗證瑜伽所提出來的中心主張:我們的真實本性就是神性。所以,王道瑜伽不只是個來自古老東方的奇特哲學,它也是以實用的、有條理的、科學的方法在探究無限,無論是在古老的印度或是當今的西方世界,都同樣是合乎時宜,也是必需的。如果能夠把王道瑜伽編入現代的教育中,我們的子女就能夠學會如何應付當今社會中無可避免的種種衝突、挫折、混亂情境。經由它,我們可以在思想和行為上,實現自己最大的潛能。更重要的是,我們能藉助王道瑜伽來超越人類的侷限,體驗到我們的真實本性。



    譯者前言



    含攝一切修行法門的八肢瑜伽




      帕坦迦利的《瑜伽經》在講到具體的修行方法時,提出了一套所謂的「肢法」,共分為八個「肢」,也就是八個步驟,所以被稱為「八肢瑜伽」。它將修行的方法、步驟以及效驗,提綱挈領地做了一套完整、有系統的說明,後代將其尊稱為「王道瑜伽」(Raja Yoga)。它的地位如「王者」(Raja)一般尊貴,它所交代的修行方法是瑜伽的「王道」,含攝了一切修行的法門在其中。



      斯瓦米拉瑪早年在美國就以「八肢瑜伽」為主軸,為學生們講授什麼是瑜伽之道。當時的授課紀錄經過整理,集結成為這本簡短的書,原先的書名是《瑜伽講座》(Lectures on Yoga),其後改名為《王道瑜伽:實用瑜伽教學》(The Royal Path: Practical Lessons on Yoga),更能反映出全書的主題。斯瓦米拉瑪以淺顯的語言,解釋了修行的步驟及其哲理,在實用之外,亦解答了許多學生對義理的疑惑。大師的忠實弟子斯瓦米韋達非常推薦這本書,把它列為喜馬拉雅瑜伽傳承書單中需要首先閱讀的書籍之一,特別將其中第七章「什麼是冥想」譽為是重中之重。



      斯瓦米拉瑪的書,幾乎都是由他授課的紀錄所整理出版,由於是以口語表達的緣故,所以讀起來似乎不甚費力。斯瓦米韋達曾經說過,很多人自以為讀懂了斯瓦米拉瑪的書,其實他們只領略到皮毛而已。他又說過,斯瓦米拉瑪所傳達的教導,真正的影響力大概要在一百年之後才會開始顯現出來。不過,正因為是授課紀錄的緣故,學生們為了保持大師講課的氣勢(看過大師的授課影片,即可感受到),可能在編輯的時候就稍欠力度,所以書中偶爾會出現語意不甚明確,乃至錯漏之處,多年都沒有修正



      再版。不過,這無非是譯者在翻譯時需要放大來看,才會見到的一些文字上的小問題。但是瑕不掩瑜,本書對於修習瑜伽的人士而言,畢竟是一本難得的實用手冊,而其中所介紹的練習方法從初學到高階的功法都有,值得推薦給每一位有志於修行的朋友們。



      附帶一提的是,瑜伽修行有所謂「實修文獻」,斯瓦米拉瑪在本書中以及《大師在喜馬拉雅山》裡都一再提到這些文獻。它們被視為是「祕笈」,千古以來都只限於師徒之間以口耳相傳,防止不明究理以及心念不夠純淨之人貿然自行修練,對自己和他人造成傷害。不過,斯瓦米拉瑪卻曾經交代斯瓦米韋達,要他去找一份名為Yoga-Tara?gi??(字面意思是《瑜伽之河》,在本書內文亦有提及)的梵文實修文獻,把它整理編輯之後翻譯成英文出版。其後,斯瓦米韋達透過各種渠道,終於在尼泊爾的國家圖書館找到這份文件,然後又經過加爾各答的友人尋獲第二個版本。這兩個版本長短不一,文字也不盡相同,當時斯瓦米韋達的身體已經不堪負荷如此大量的考證校定工作,所幸他在臨終前找到一位梵文學者揚·布曾寧斯基(Jan Brzeninski)博士,將這份工作託付出去,後者在斯瓦米韋達的指導下,於二○一四年完成了校定和翻譯,二○一五年將書在德里出版。[1]



      譯者在翻譯本書時,發現在斯瓦米拉瑪似乎淺顯的授課語言,其實中間隱藏著某些甚少人知曉的實修法,這些就等著讀者自己去發掘了。


    匍匐於傳承大師足下

    石宏

    完稿於二○二○年九月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