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譯本序
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反映了古代希臘人對生活和自然界的看法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伊索寓言對世界各國影響巨大,法國的拉封丹和俄國的克雷洛夫所創作寓言中的一些動物的原型及基本情節均取材於伊索寓言。伊索被譽為“希臘寓言之父”、“西方寓言的開山鼻祖”。
伊索於公元前六世紀出生在愛琴海中的薩摩斯島上,是奴隸主雅德蒙的奴隸。他從小愛講故事,因為出眾的智慧和淵博的學識而被賜為自由民。獲得自由後,伊索經常出入小亞細亞呂底亞國王克洛伊索斯的宮廷,他的才能為國王所賞識,成為國王同希臘各城邦打交道的全權特使。在頻繁的外交活動中,他的口才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他講的寓言越來越受歡迎,名聲也越來越大。但是一次出使德爾斐,被誣陷偷竊聖物,慘遭當地人殺害。伊索的一生就這麼以悲劇而告終了,但他那些有?巨大生命力的寓言卻代代相傳,留存至今。在伊索離世兩百多年後,也就是公元前三世紀左右,出現了第一部他的寓言集子,其中收集了兩百多個故事,後來經不斷編訂,內容也逐漸擴充。
伊索寓言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主角除了一般寓言中常見的擬人化動植物之外,有很大比例是希臘神話人物,如愛神阿佛洛狄忒、主神宙斯、太陽神阿波羅等等。即使是動植物,也不全是狼和羊、獅子和狐狸、橡樹和蘆葦之類人們耳熟能詳的形象,而是採用了讀者比較陌生的甲蟲、銀鼠、河狸、螽斯、芥菜、刺李等一百多種形象,通過牠們的言論、舉止、性格來刻畫人生,這使寓言的內容更加豐富,讀來頗有新鮮感。此外,大多數寓言的開頭或結尾都有一句充滿哲理的箴言來概括其深刻含義,以警世醒人。
在伊索寓言裏我們可以看到豐富的主題和深刻的寓意。將近三十篇寓言提醒人們:世上存在?邪惡。寓言的中心人物是壞人,他們為所欲為,不斷給人類製造災難,對於這種人我們只能遠遠避開。有一篇寓言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銀鼠愛上了一個英俊的小夥子,求愛神把牠變成一個女人,但當牠成了一個美麗的少女,跟?小夥子回家去以後,並未改變動物的本性,見到老鼠便“忘記了她在哪裏,她現在是誰,從床上一下子朝老鼠撲去,想把牠吃掉……”(見《銀鼠和阿佛洛狄忒》)。這說明壞人的本性是改變不了的,即使改變也只是表面上收斂,一有風吹草動,他們的惡習就會暴露無遺,這也證明了一個人變壞容易變好難的道理。
命運變化莫測是伊索寓言的另一個主題。有一篇寓言說的是,有幾個人乘船去遠航,途中遭遇狂風惡浪,眼看大船就要沉沒,航海者痛哭流涕,向眾神禱告。可是等到風暴停息,躲過災難之後,他們興高采烈,擺酒慶賀,然而,正如舵手對他們說的:“高興的時候我們也應該記住,風暴隨時都會再次襲來!”(見《航海者》)寓言提醒人們,命運隨時都會發生變化,人要善於適應環境,應該做到得意不要忘形,失意不要灰心。
伊索寓言還告誡人們,要善於識破欺騙的假像,有三十篇左右的寓言反映的是這個主題。比如鹿對自己頭上大而多杈的犄角十分滿意,卻對自己瘦弱的腿始終不滿意;可是當一頭獅子來襲時,牠認為沒用的腿卻救了自己,而寄予希望的角卻讓樹枝纏住,因而無法繼續奔跑,獅子一下就逮住了牠(見《鹿和獅子》)。所以說,絕不能被假像所迷惑,寄予希望的東西往往會致人於死命,不屑一顧的東西卻常常能救人一命;花言巧語背後往往潛伏?不祥;乍看是龐然大物,常常一文不值;吹噓能創造奇跡的人,有時候連最簡單的事情都做不成。因此,要善於識破戴假面具的壞人,遠離表裏不一的偽君子。
貪欲是有害的,會使人鬼迷心竅,無法識破事情的假像——這是伊索寓言的第四個主題。最有害的是貪財,會使人失去理智,丟掉到手的東西,去追求得不到的東西;其次是虛偽、好色、嫉妒、輕信等等。在《狗和一塊肉》這篇寓言裏我們可以看到一條貪得無厭的狗:狗嘴裏叼?一塊肉過河,牠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斷定這是另一條狗叼?一塊更大的肉,於是牠扔掉自己嘴裏的肉,撲過去搶奪另一條狗的肉。結果牠既丟了原先那塊肉,自然也沒得到另一塊肉。如果這條狗不是貪得無厭,覬覦水中倒映?的那塊根本不存在的肉,也就不會失去原來嘴裏的那塊肉。由此而引出伊索寓言的第五個主題——擺脫貪欲,人最終就會明白生活中最美好的就是知足常樂,不要去追求命中註定沒有的東西。這個主題還包括一些生活準則,例如自己的事情只能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努力;選擇朋友和幫手千萬要謹慎,對朋友要知恩圖報;要學會忍受生活中的艱難,善於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由此可見,伊索寓言的主題思想都是在總結生活經驗後得出的教人待人處事的道理,某些道理至今依然適用。比如我們從伊索寓言中可以悟出:在競爭激烈的商品經濟社會中做人要更正直、善良、知足、廉潔。
此外,有一部分寓言對下層貧民和奴隸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在伊索筆下人物的身上,叛逆精神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而統治階級的殘暴面目也暴露無遺。
值得注意的是,伊索寓言中還有許多孿生寓言,它們題材相同,主人公卻不同,比如有兩篇寓言分別說的是:翠鳥害怕陸地上有危險,在海邊找到了避難所,誰知道這裏比陸地更危險;鹿對陸地時刻防備?,怕那兒會出現災難,而把大海當作避難所,誰知道大海卻要危險得多(見《翠鳥》、《鹿》)。即使是同一個主人公,在不同的寓言中,因為性格不同,故事情節也不同。同樣一隻螞蟻,在一篇寓言中是聰明的,在另一篇寓言中卻是愚蠢的。同樣的烏龜在兩篇寓言中也是截然不同的。
伊索寓言的語言簡潔明快,通俗易懂,形式短小精悍,形象生動逼真,風格多種多樣,更容易為現代人所接受。當然,由於時代的烙印,伊索寓言中不免存在一些消極的東西,例如在強調命運多變,要滿足現狀的同時也宣揚了“宿命論”的思想;但基本上還是一本積極向上、富有教益的故事集。
如果說拉封丹的寓言體現了法蘭西人民的樸實,克雷洛夫的寓言反映了俄羅斯人民“既有智慧又快樂的狡猾”,那麼伊索寓言表現的則是希臘精神:希臘人對整體感、個人完善和享受生活樂趣的熱愛,德爾斐的阿波羅神廟內鐫刻的兩條警句“自知”、“節制”就是此一精神的概括。伊索寓言是當時代的產物,反映了當時的國家和土地上大多數人生活的精神面貌,歌頌了真善美,斥責了假惡醜,向讀者傳授了生活的真諦,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無論就思想性還是藝術性來說,它們對後世寓言發展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今天,伊索寓言早已經家喻戶曉,常被用來闡述人生道理,不僅深受廣大少年兒童的喜愛,也是成年人茶餘飯後閱讀的經典之作。
吳健平
二??七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