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後語
那風景,我始終難以忘懷。
雨中的公園,佈滿了藍色的塑膠布和帳棚。
一名被雨淋得像落湯雞的郵差走在路上,
正一一找尋那些沒有家了的人們。
?
1995年3月,大地震過後兩個月。
屬於神戶的建築、道路、生活全都毀了,我走在沒有狗、沒有貓的路上。
拼湊著零落的街景。
大概是那破碎的風景拒絕了我的畫筆,
我第一次,帶著空白的素描簿,從旅路歸來。
?
不是我畫不出那不可或忘的風景。
或許是,我不可以畫。
因為,畫了就會放下心來,
當我用眼睛和手記下一切之後,
我怕我會就此將它們塵封。
?
三年後的春天,我接到了一封來自神戶的信。
阪神淡路大震災復興支援慈善團體來信邀請我去參加「1000人的大提琴演奏會」。
空白的素描簿喚起了我對風景的記憶。
這封信,說不定還是那位郵差送來的呢!
?
13歲那年,我與大提琴相遇。
從那之後,拉大提琴,
帶給了我莫大的鼓舞。
1998年11月,我成了1000人當中的一人,
並再度站在那難忘的風景前面。
?
大提琴──用人的形狀唱出人的歌聲,
對我而言,彈奏大提琴的人,
就好像是抱著自己的影子一般。
音樂會中,來來回回、如波浪起伏的1000把琴弓,
帶著彈奏者的赤誠之心和祈願,透過一波又一波的旋律,
讓風景的碎片,經由大提琴的聲音再度拼湊起來。
就算每一個人的故事都不一樣,
一旦情感相通,那共同的歌就會乘著風,
傳送給人們。
?
原本空白的素描簿,
變成滿是拉琴人的速寫,
兩年以後,我完成了這本繪本,
這時,我所描繪的大提琴手也已破1000人了。
──2000秋? 伊勢英子
?
策劃者的話
大多數的大人都以為繪本是小孩的「專利」,卻忘了自己也可以是繪本的終身讀者。我們對繪本的感知,其實可以因為人生的歷練而有不同的解讀,尤其,在歷經世事風霜雨露之後,還可以因為一本小小的繪本,到達不需言說就能「醍醐灌頂」的清明境界呢!當我們在看待繪本時,實有必要打破那既有的「小孩專屬、爸媽陪讀」的疆界。不分年齡、不分時地,繪本既可以拿來共讀,也可以讓人獨自悠遊、或細細品味。而不論是「三讀繪本」或是「再三讀繪本」,都會是一種難得的幸福!
?
──林真美(本書譯者;【大手牽小手】系列繪本策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