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塞萊絲蒂娜」(La Celestine) 分析這部由羅哈斯(Fernando de Rojas)於1499 年續筆完成的對話體小說之舞台表演。這齣以虔婆為主角的傑作由影視巨星珍妮摩露(Jeanne Moreau)領銜,1989 年在第43 屆亞維儂劇展首演時轟動異常。為使讀者體會原著小說活靈活現的對話,本章詳析這齣戲的舞台、燈光、服裝、音樂設計及演技各層面,兼論小說的情節、人物塑造以及對白、獨白與旁白交融一體的獨特結構。
維德志採首版的《卡里士與美麗蓓的喜劇》(Comedie de Calixte et Melibee)為本,原書分16 幕,可可士(Yannis Kokkos)設計介於天堂與地獄之間的垂直舞台,以之暗喻人生行程,華美且多樣化的服飾發揚伊斯蘭教、猶太教與天主教三教並存的時代風尚,音樂設計凝聚了悲劇氛圍,更發揮提綱挈領的作用。傳奇明星摩露的舞台魅力征服了觀眾,她演出主角的機靈、自信與貪婪,與其說是個誘惑者,她毋寧更像是愛的啟蒙者;年輕演員的表現也不遑多讓,一起引領觀眾親炙這部經典。
披露「赤裸的愛慾即真理」,《塞萊絲蒂娜》的道德化寫作意旨並未道盡全書的奧祕,反而顯示了一部異乎尋常的經典所獨具的驚人生命力,說明了維德志的舞台演出過後為何屢屢被重新搬演,感動了無數的現代觀眾。這其中以2011 年「國立人民劇院」(Theatre National Populaire)的新製作最值得深論,由總監史基亞瑞堤(Christian Schiaretti)搬上舞台,表演技術極簡,透露出和乃師維德志一較高下的意圖。史基亞瑞堤選擇搬演1502 年出版的21 幕《卡里士與美麗蓓的悲喜劇》(Comedie tragique de Calixte et Melibee),反諷意味較強,舞台採走道形式,觀眾分兩面對坐,整體設計狀如鬥牛場或競技場的剖面,隱喻奮鬥的世間。舞台詮釋返回作品於16 世紀普遍認定的警世意旨,影視明星海倫? 樊尚(Helene Vincent)擔綱的塞萊絲蒂娜是個如假包換的老鴇,其頑強的生命力揭露了這個角色的神話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