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濟安先生,本名澍元,濟安是其字,於1916年8月12日生於江蘇吳縣(即今之蘇州)。讀中學時,他即對西方思想產生興趣,尤其喜好尼采的超人哲學。1934年自蘇州中學畢業後,進入南京中央大學哲學系,讀了兩年後因肺病休學。康復後考入上海光華大學英文系就讀,受教於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學者白璧德(Irving Babbitt)的弟子張歆海。1940年夏天畢業,隨後即留校任助教,再而任講師。1943年11月,抗日戰爭正酣,上海已成孤島,他轉往內地,先在西安王曲的中央軍校第七分校任中校語文教官,再至雲南呈貢的國立東方語文專科學校擔任講師;1945年秋,再轉入昆明的西南聯大外語系擔任教員,與後來留在大陸的學者錢學熙和詩人卞之琳為同事。抗戰勝利後,西南聯大師生復員,他隨之到北京大學外語系任講員,弟弟志清亦於其時入該系任教,兩人成為同事。但志清1947年獲得獎學金赴美留學,濟安則留在北大教書,兄弟自此兩地分隔,直至1950年代才在美國再次聚首。1949年4月,國共內戰告急,濟安先生轉赴香港經商,亦短暫在新亞書院教書。1950年在北大崔書琴先生的推薦下,他來到臺大外文系任教,從講師而教授,在臺灣展開他的學術生涯。1955年春,他在美國新聞處的安排下到美國印第安納大學英文系研習小說習作,一個學期後返臺。四年後,在洛克斐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 )的資助下再次赴美,先在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客座,再至柏克萊加州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專任講員而任副研究員,參與由陳世驤先生主持的「中共詞彙研究」(Studies in Chinese Communist Terminology)計畫。1965年2月,濟安先生腦溢血突發,在辦公室內倒地不醒,發現後,送醫急救無效,於2月23日病逝加州柏克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