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回家是一趟沒有線性終點的旅程:白色恐怖與我的左派阿公

回家是一趟沒有線性終點的旅程:白色恐怖與我的左派阿公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478516
范容瑛
春山出版
2025年2月18日
153.00  元
HK$ 130.05  






ISBN:9786267478516
  • 叢書系列:春山之聲Voice
  • 規格:平裝 / 312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春山之聲Voice


  • [ 尚未分類 ]











    天然獨世代 × 信仰社會主義的左派阿公 × 政治冷感又政治敏感的媽媽

    思考白色恐怖的家族痕跡

    迢迢迂迴路,終點仍是回家



      本書為白色恐怖受難者蔡再修的孫女范容瑛,對阿公的「左派生涯」所做的紀錄,以及自己在面對家族史及世代衝突時,如何思考及重新理解世代間的生命際遇。



      第一部分記載阿公蔡再修的生平:嘉義鄉下貧窮的佃農之子,感受到饑餓與階級差異,對於土地分配及勞動所得深感不公;努力讀書上高中後,受到老師及同學影響,接觸左翼讀書會並得到思想上的啟蒙;白色恐怖時期大逮捕,被送往軍法處、綠島、軍人監獄,歷劫十年後才返回家鄉;「小牢到大牢」的命運是工作處處受阻,靠著獄中老同學的幫忙,相互扶持勤勉生活;婚後經濟困頓,夫妻關係分崩離析;晚年領到政府補償金,卻意外掀起家庭風暴──儘管「紅色思想」使其一路跌跌撞撞蔡再修仍堅持:「我一生信仰社會主義。」



      第二部分是孫女范容瑛的「告白」,她從小被母親叮囑當個不惹是生非的平凡人,然而在成長過程中參加社會運動、剃光頭、從醫學院休學,皆被視為特立獨行,挑起母親內心的「小警總」──恐懼女兒重蹈左派阿公的覆轍。范容瑛兒時依稀感受到家人不願明說的白色恐怖歷史,高中時開啟這趟為期十年的追尋之旅,透過不停地追問、書寫、爬梳歷史檔案,讓她對自己與家人的關係有更深刻認識。



      生於「天然獨世代」的她,如何和「信仰社會主義」的阿公彼此理解、惺惺相惜,並且與母親維持關係平衡──複雜難解卻仍持續靠近的心意,是這趟沒有線性終點的旅程最動人之處。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李淑君(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王榆鈞(音樂創作人)

      許恩恩(《變成的人》作者)



      【特別收錄】白色恐怖研究者林傳凱撰〈案情紀要〉



      【真誠推薦】

      陳列�作家

      吳易澄�新竹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

      吳易叡�成功大學全校不分系副教授

      戴伯芬�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顧玉玲�臺北藝術大學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副教授

      百合花�創作樂團


     





    推薦序 李淑君(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推薦序 王榆鈞(音樂創作人)

    推薦序 好好理解,而不是快快變成:讀《回家是一趟沒有線性終點的旅程》�許恩恩(《變成的人》作者)

    作者序



    第一部 未竟之夢:左派阿公蔡再修

    第一章 嘉南一隅的佃農童年

    第二章 變動時代的年少紀事

    第三章 自土地萌芽的左眼

    第四章 漫漫十年的桎梏歲月

    第五章 嵌進身體的流離

    第六章 霧散後的春天

    圖輯

    蔡再修生命年表

    案情紀要�林傳凱(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第二部 未完之路:孫女的十年書寫

    不再是少年之後

    代替父職的阿公

    潘朵拉的盒子

    「櫃子」

    既政治冷感又政治敏感的母親

    內心的小警總

    玻璃,小心易碎

    輪迴

    沒有線性終點的回家

    逃離

    斷裂

    家族史上的回家

    理念上的回家:「出櫃」之後

    衰老

    第二人稱的長信







    ?





    作者序



      二○一四年第一次執筆寫下阿公的故事,中間斷斷續續寫了幾次。其實一路到二○一九年左右,才開始認真有出版的念頭。想像著寫自序的這一刻好久了,卻在此時此刻突然詞窮。



      謝謝淑君,我大二時,你在研究室前撿起了外系的我,一路撿到九年後的如今。謝謝你在這份書寫前期的陪伴,也謝謝你博論謝誌裡那句話點醒了我,這二十幾年來,和母親我們誰也沒理解過誰。理解,於是成為漫漫長路。



      謝謝傳凱,二○一九年透過朋友的消息,知道你在尋找白恐三代,因而和你認識,感謝你提供二○○九年訪談阿公的逐字稿,這些寶貴的資料帶我看見更久以前他的模樣。謝謝在書寫期間給過回饋的胡淑雯,去年也出書的旖容帶給我不一樣的三代視角,也謝謝答應幫我寫推薦序的榆鈞、恩恩。謝謝印刻部用心設計的封面。謝謝春山的小瑞跟舒晴,沒有強大的你們,不會有這本書的出版。另外,也要感謝我高中的輔導老師及歷史老師,她們是早在我還對歷史重量不太有自覺時,便鼓勵我訴說阿公故事的人。



      第一部分〈未竟之夢〉寫的是阿公鑲嵌於時代裡的生命刻痕,同時也獻給已經過世的綠島老同學們,希望每一位還在世的這些前輩,看到這份書寫,可以知道這世界有人很努力、很努力地想要瞭解你們。



      在這書寫的過程,彷彿有道任意門,我穿過時間的長廊,不斷在阿公的少年裡,照見自己現在的某些模樣,而看見這些模樣的同時,也彷彿安定了某部分的內心。二十幾歲末班車的我打開任意門,對著每一個迷惘時刻的少年阿公,隔著時空,在心底對他說不要害怕,未來你還是一步步撐過來了;而那些一個個的少年阿公,也彷彿在用他的方式,拍拍我的頭,告訴我不要害怕,這世界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壞,你終究可以像阿公一樣,活成某些時刻還堅持自己信念的人。我的出生,正好是阿公六十五歲那年的農曆生日。二十八年前,他說我是他珍貴的生日禮物;二十八年後,這一封猶如寫了十年的長信,是我們給彼此的禮物。



      第二部分〈未完之路〉是關於我這十年的追尋與書寫,有些事情,我也從未對朋友說過,那些有口難言的、那些難以清晰描摹的絮語,像是對摯友的呢喃,都在這一部的書寫中找回了可以訴說的語言。



      關於這本書,大部分想說的話,其實都在〈未完之路〉說完了。〈未完之路〉的起心動念是我的困惑,明明白色恐怖受難者那麼多,怎麼現實中我沒有認識半個其他的三代?他們在想什麼?他們怎麼看待一代的理想?怎麼看待噤聲或其他樣貌的二代?他們各自的家庭又經歷過什麼樣的說�不說?



      這故事沒有一個Happy ending、沒有大和解,現實生活是一趟沒有終點的旅程,那些理解,都還在非線性的時間裡慢慢混沌或清晰。寫著寫著,我發現,我看似在寫阿公,但其實阿公更像是個介質,折射出我與母親的張力;寫著寫著,我發現,我想訴說的對象,已經不只是跟我同樣是白色恐怖受難者三代的人,而是每個在這個時代,同樣與上一代又愛又恨的人們,同樣像兩片玻璃想彼此靠近、卻又必須小心翼翼的你們。也願你們與所愛之人得以彼此理解。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