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李安與摩登魯迅.第七藝V山湖篇:悵然之後生命昇華契機 THE 7TH ART TREATISE V: THE TRAUMA & ANG LEE

李安與摩登魯迅.第七藝V山湖篇:悵然之後生命昇華契機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326589
林慎
新銳文創
2025年2月14日
120.00  元
HK$ 96  






ISBN:9786267326589
  • 叢書系列:新美學
  • 規格:平裝 / 160頁 / 14.8 x 21 x 0.8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新美學


  • 藝術設計 > 電影 > 電影評論











      李安(1954-)和魯迅(1881-1936)之間的摩登復古因子,由劍橋大學博士林慎用獨有的劇情重組方式發現,是理解二人以至華人生態的重大突破,創造出深化李安─活化魯迅的契機!歷經父親驟逝,李安的中期作品以悵然若失為標記,失格、失常的「暴走案情」對應了魯迅筆下何種華人集體精神創傷?又有否積極意義可言?根據調查所得和李安名場景編成三部曲:



      ○冰暴篇(早期1990s):西方夢盛行,《囍宴》拍華人赴美假結婚,《冰風暴》拍美國迷失年代。

      ○山湖篇(過渡期2000s):《臥虎藏龍》、《斷背山》、《色,戒》困境殊途同歸,天人同悵然。

      ○海宇篇(關鍵期2010s):《少年Pi的奇幻漂流》、《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自我批判和昇華。



      巴黎電影〈第七藝術宣言〉發表一百週年,「第七藝」在同地意外發展成叢書。透過魯迅的沉思,調動李安的景深,懷著信念如初:好電影可以啟發出時代出路。



      林慎是涉獵廣泛的新一代作家,屢獲兩岸導演、學者、評論、文化人推薦。黃綺琳導演稱「直達電影內核的詮釋中得到啟發」、港大中文學院主任林姵吟稱他「展演了類狐狸型學者的駁雜多變」、藝術家黃宇森稱他為當代的「文藝復興人」、序言書室稱他「有能耐隨手拈來,將理論當成故事,出入如漫遊」。



    各界推薦



      解昆樺(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紀錄片導演)

      郭力昕(評論工作者)

      喬治鎊�黃柏鈞(影評人)

      孫雅為(天下雜誌《換日線》資深編輯、影評人)

      趙鐸(影評人,Podcast「字戀男與變焦女」)



      別於市面上所有分析李安的文字,不咀嚼、不抬舉。欲知「案情」如何,唯有翻開案卷。──孫雅為│天下雜誌《換日線》資深編輯、影評人



      林慎架構出一座跨時空的精神橋梁…?尋找屬於我們時代的解答與反思。──解昆樺│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紀錄片導演



      自成一家之說……研究一般習慣性地依賴西方理論,林慎從中國文化思想和經驗切入以閱讀李安,展現其原創視野。──郭力昕│評論工作者



      李安和魯迅……看似光譜的兩端,其實卻辯證地相似,這正是本書所展現出的卓絕洞見。──趙鐸│影評人,Podcast「字戀男與變焦女」



      跨界學者林慎的穿針引線下……形成一篇跨越時代與藝術形式的融會貫通。──喬治鎊�黃柏鈞│影評人

    ?


     





    推薦序 光影、鐵屋、電影院�解昆樺

    推薦語

    導 讀�趙鐸

    前情提要……



    【二○○○年代:《臥虎藏龍》、《綠巨人浩克》、《斷背山》、《色,戒》等】



    ──第一章 時代影學──

    第一節 當代的李安

    第二節 《第七藝》影學語言

    第三節 魯迅的晚清:當年國族危機給今天的啟示



    ──第二章 失格餘生──

    第四節 尋根與絕後

    第五節 伊底帕斯─弒父情結:「父親希望的樣子」vs.「我們比此更好」

    第六節 困境的意義?劫後昇華的頑強意志!從尼采、魯迅到創傷後成長



    附 錄 殘雪──另一位帶魯迅魂到現在的法師



    參考文獻





    推薦序



    光影、鐵屋、電影院──林慎在李安與魯迅之間案件式敘事的影學論述實驗〉

    解昆樺(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紀錄片導演)




      林慎以「摩登復古」作為線索,穿梭於李安的電影敘事與魯迅的文學筆鋒之間,架構出一座跨時空的精神橋梁。李安以影像作為語言,藉西方夢的幻滅、華人文化反思及父權失能的焦慮,將個體與家國、傳統與現代、自由與壓抑,乃至性別之間的張力,鋪展在銀幕上。魯迅則以筆墨鋒利地剖析「鐵屋困境」,將歷史、文化與人性揭露得淋漓盡致。兩者雖處於不同時代,卻在文化批判、倫理困局與個體掙扎上達到某種隱晦而深刻的對話。



      在《臥虎藏龍》中,玉嬌龍掙脫不了傳統束縛,躍下深淵,消解於自由與虛無的邊界;在《斷背山》中,男性間的愛情在壓抑與自我否定間被無情扼殺,徒留漫長而孤獨的歲月;在《色,戒》中,女性情感與國族義務間的掙扎,成為她最終命運的祭品。這些角色的命運與魯迅筆下祥林嫂的哀嘆、阿Q的自欺欺人,乃至〈狂人日記〉中的「吃人」禮教,構成遙相呼應的文化寓言。



      林慎以「案件式敘事」解讀李安的電影語言,每個角色、每個場景皆彷彿是一樁文化記憶的再現、一樁人性幽微處的審判。李安透過精緻的影像語言,建構了一座幽深而脆弱的人性舞台,讓觀眾在暗流洶湧的敘事中直視文化傳統的幽靈與現代性的創傷。



      而在這場跨越影像與文本的對話中,魯迅的文字成為李安影像敘事的可疑形跡,而李安的電影則成為返讀魯迅雜文的視覺化當代詮釋。身為現代文學與電影研究者,我另外建議能從李安相關訪談或李安自己文字,找到他對魯迅的看法。當然,李安當世猶在,我們也可把握機會當面向他提問魯迅。總之,在林慎此書中,李安─魯迅兩者,在「摩登復古」的命題下,成為彼此的回聲。如此一來,觀眾與讀者被引領至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思想場域,在影像與文字交錯的縫隙間,尋找屬於我們時代的解答與反思。



    推薦語



      「林慎參照魯迅的思想內涵剖析李安的電影,旁徵博引,慧眼獨具,自成一家之說。電影文化研究一般習慣性地依賴西方理論,林慎從中國文化思想和經驗切入以閱讀李安,不僅展現其原創視野,也深具意義。」──郭力昕(評論工作者)



      「跨界學者林慎的第七藝系列第五冊,首度從當代電影的互通聲氣,轉為文學與電影的遙相輝映,以史上最負盛名的電影導演之一李安及文學作家之一魯迅作為主題,從『父親三部曲』驚豔世界起,李安在影壇長達超過三十年的偉大成就,在林慎的穿針引線下,與魯迅從《狂人日記》起短短十八年間便造成深遠影響的重要文學,形成一篇跨越時代與藝術形式的融會貫通。」──喬治鎊�黃柏鈞(影評人)



      「本書揭示影像與人生的深層聯繫,別於市面上所有分析李安的文字,不咀嚼其電影的豐盛、不抬舉其創作的縱深,而以犯罪學角度研究李安的早期作品。欲知『案情』如何,唯有翻開案卷,隨作者藉電影啟發思想的出路。」──孫雅為(天下雜誌《換日線》資深編輯、影評人)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