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百年新詩》分上下兩卷:上卷【新詩史略與文化圖像】、下卷【軸心詩人與典範詩章】,是黃粱研究漢語新詩三十年的心血結晶。上卷探索1917-1949年民初新詩與1949-2017年共和國新詩,歷史敘事(史)與詩學闡釋(詩)並重,關注新詩文本與時代環境的「在場關聯」。民初新詩檢討語體、詩體革命,評介抗戰年代的詩回顧詩人歷史反思。共和國新詩探索地下文學、先鋒詩歌、歸來的詩人,總結新世紀詩歌文化圖像:人之樹。
《中國百年新詩(上卷):新詩史略與文化圖像》,導言、一章至七章,主題關注:民初新詩、共和國新詩的歷史脈動與文化圖像。各章內涵簡介如下——
導言〈新詩的歷史脈動與文化特徵〉。一,介紹「新詩」定義與歷史區間。二、本書的史觀史識與考察重點。三、簡介1917-2017年的歷史背景。四,敘述「詩史互證」的意義,提示上卷各章綱要。五,解釋何謂「軸心詩人」與「典範詩章」?提示下卷各章綱要。六,描述《中國百年新詩》的三大文學標的:改寫歷史敘事重構文化圖像、提昇新詩位階彰顯多元生態、揭櫫精神標竿昭示文化理想。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新詩與新詩學〉。第一部分以1927年出版的《中國新文學大系8•詩集》為分析對象,探索1917-1927年新詩的文化特徵。第二部分考察1927-1949年間,歷史變局下的新詩文化,從美學意識、社會意識、文化溯源意識三個面向,進行文本闡釋,對新詩創生的無根之變多方檢討。
第二章〈抗戰年代的詩與改朝後詩人歷史反思〉。簡介對日抗戰的歷史脈絡與時代環境,探索抗戰年代的七位詩人如何以詩回應時代巨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詩人經歷什麼考驗以致紛紛停筆或改變風格?1978年12月改革開放後重拾詩筆的詩人,寫出什麼發人深省的詩章?
第三章〈共和國新詩的政治體質與受難心靈〉。第一部分將共和國新詩區分為:第一代詩人、第二代詩人、第三代詩人、第四代詩人、歸來的詩人;各區塊例舉四位詩人的文本,呈現連貫各世代的新詩文化特徵:「政治體質與受難心靈」。第二部分闡述「林昭」其人其詩的生命歷程及其象徵義,彰顯「見證歷史真相,守護核心價值」的詩歌精神。
第四章〈從地下文學到先鋒詩歌〉。第一部分簡介文革時期的地下文學,評介文革時期四位重要詩人(郭世英、黃翔、郭路生、周倫佑)。第二部分敘述肇始於改革開放的先鋒詩歌,介紹《今天》文學雜誌。從五篇歷史文獻回顧先鋒詩歌1978-1998年的歷史脈動,總結詩人伸張「自由意志」的心路歷程。
第五章〈歸來者:倖存的詩人〉。介紹十二位「歸來的詩人」,闡釋代表性詩章。他們在1957年之前寫過詩,因為時代劇變被迫停筆,改革開放後再度提筆。其中廢名屬於不歸者,詩筆夭折,其他十一位詩人(從蘇金傘到昌耀)屬於歸來者;無論不歸者或歸來者,他們的政治性受難都讓人痛心疾首。
第六章〈1980-1990年代先鋒詩歌的內涵與精神〉。評介九位詩人(出生年1952-1967,活躍於1980年代與1990年代),探索先鋒詩歌的內涵與精神,解析文本中潛藏的心理意識與抵抗精神。第一部分敘述醞釀先鋒詩歌的歷史脈絡與時代環境。第二部分闡釋詩歌內涵:揭穿虛無。第三部分闡釋詩歌精神:抵抗虛無。
第七章〈人之樹,新世紀詩歌文化圖像〉。第一部分敘述1990-2010年跨世紀前後先鋒詩歌的心靈動向。第二部分選擇十位詩人(出生年1962-1980),剖析新詩文本的詩人意識與思想樣態。第三部分闡釋新世紀五大書寫向度(靈性、文化、性情、生活、語言),與整體文化圖像(人之樹),總結漢語詩學的傳承與開創。
本書特色
《中國百年新詩》探索1917-2017年大陸地區的新詩歷史與新詩文化。1917-1949年文本簡稱「民初新詩」,1949-2017年文本簡稱「共和國新詩」,兩者具有緊密的文化�歷史延續性,合併統稱「中國新詩」。本書以價值維度的歷史(精神性詩史)為核心評量,時間維度的歷史(沿革性詩史)為參考評量。六項內涵:一、百年新詩的歷史脈絡。二、詩與歷史的對話交流。三、裁選詩人闡釋詩章樹立典範。四、釐清語言形態點檢文化特質。五、省思傳統與現代的關聯。六、分析新詩傳統的建構困境。本書重視新詩文本的返古開新之力,有根有本才能開創新機;關注新詩文本與時代環境的在場關聯,詩人勇於介入現實敢於自我批判。評介一百零四位詩人,出生年1881-1981,象徵性構成百年新詩的文化圖像,彰顯「見證歷史真相,守護核心價值」的詩歌精神。三大文學標的:改寫歷史敘事重構文化圖像、提昇新詩位階彰顯多元生態、揭櫫精神標竿昭示文化理想。
希望,繫住我們。希望
在沒有希望,沒有懷疑
的力量裡,
在永遠被蔑視的,沉冤的床上,
在隱藏了欲念的,枯癟的乳房裡,
我們必需扶助母親的生長
我們必需扶助母親的生長
我們必需扶助母親的生長
因為在史前,我們得不到永恆,
我們的痛苦永遠地飛揚,
而我們的快樂
在她的母腹裡,是繼續著……
——〈中國在哪裡〉節選,穆旦詩1941年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