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偉大作品及其誕生之地套書(他們在這裡創作+他們在這裡寫作)

偉大作品及其誕生之地套書(他們在這裡創作+他們在這裡寫作)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276792
亞歷克斯.強森
杜蘊慈
天培
2025年3月01日
283.00  元
HK$ 240.55  






ISBN:9786267276792
  • 叢書系列:Mirror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7 x 23 x 2.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Mirror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外國文學研究











      《他們在這裡創作》

      「我們的四周都是詩歌,但是要把它們落在紙上卻不容易。」──文森.梵谷

      「我從來沒有畫室,我也不懂把自己關在一個房間裡有什麼意義。畫畫圖,可以,但是繪畫,不行。」──克勞德.莫內



      畫室兼營非法賭場?或是豢養了鳥、山羊、水獺等等動物的迷你動物園?藝術家對於工作空間的運用,果然還是非常有藝術家風格──通常有令人難以想像的發揮。



      法蘭西斯.培根跟保羅.塞尚,他們可以競爭誰的工作室比較亂的冠軍寶座;曾是英國首相的邱吉爾喜歡帶著保鑣在戶外寫生,而葛飾北齋從不打掃工作室,空間不夠了就直接搬到下一個地方,以至於終生大概搬了九十多次家。



      狹小的閣樓、華麗的沙龍、起居室、展覽區、教學區、畫廊,化妝室、轟炸機工廠、勞斯萊斯,莊園、城堡、街道……任何地方都可能成為藝術家的靈感來源,作者亞歷克斯.強森偕同插畫家詹姆斯.歐瑟斯二度合作,帶領讀者穿梭這些充滿奇思妙想的空間,讓人得以一窺藝術家的創作心靈、態度與想法。



      《他們在這裡寫作》

      「房間本身並不重要,它在焦點之外,是一個作夢、漂浮、在風中吹口哨的地方,像子宮一樣柔軟、安靜、朦朧。」──羅德.達爾

      「策劃一本書的最佳時間就是在你洗碗的時候。」──阿嘉莎.克莉絲蒂



      所有作者常常會收到這樣的問題:你是如何寫作的?對房間或辦公桌有什麼要求?有最喜歡的筆、紙或打字機嗎?是否找到了完美的日常活動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



      亞歷克斯.強森匯集了五十位最優秀的作家,滿足讀者的好奇心,直搗作家的寫作空間,不論是書房、廚房或者花園小屋,還有桌球室、浴缸、閣樓,當然也少不了咖啡館、旅館,有時還會飛向藍天。探索每位偉大作家如何寫出經典之作,以及他們獨特的習慣,有些人對鉛筆、墨水、紙和打字機很挑剔,有些人會在各種東西上亂塗亂畫──包括家具。



      諸如在臥室裡的小書桌上找到了寫作自由的艾蜜莉.狄金森(現在她的臥室還開放申請兩小時寫作計畫),喜歡在高聳的黃松樹下寫作的D.H.勞倫斯(D.H. Lawrence),而勃朗特姊妹在擁擠的共同工作空間中創作(還要保守祕密防偷窺),喜歡DIY的狄更斯甚至嘗試組合自己的寫作小屋,契訶夫每天如果不先到花園裡勞動,他就無法寫作;以及喜歡把書桌帶著走的亞瑟.柯南.道爾等等。這本書將讓讀者穿梭時空,探訪史上最偉大的作家生平。搭配插畫家詹姆斯.歐瑟斯的水彩畫,神遊每個人的寫作空間。



    本書特色



      ★??? 透過他們的工作室,看見偉大藝術家、著名作家創作經典作品的獨特空間、習慣和儀式,同時還能環遊世界。



      ★??? 跨越時空和流派,亞歷克斯.強森匯集了五十位最偉大的藝術家以及五十位最優秀的作家,帶領讀者到他們工作室中心──從閣樓和榖倉、從地下室到工廠,有時整座城市,甚至天空都是他們的創作空間,其多樣化與特殊性,令人驚奇。



      ★??? 除了介紹古今中外重要作家與藝術家的創作癖好以及創作精神之外,作者並貼心附上遊覽資訊,讓讀者能按圖索驥,真正進入藝術家的靈感空間。

    ?


     





    《他們在這裡創作》

    6 前言

    10 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4 尚–米榭.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

    18 愛德華.鮑登(Edward Bawden)

    22 瓦妮莎.貝爾(Vanessa Bell)

    24 羅莎.博納爾(Rosa Bonheur)

    28 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

    32 康斯坦丁.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ancusi)

    34 亞歷山大.考爾德(Alexander Calder)

    38 茱莉亞.瑪格莉特.卡梅隆(Julia Margaret Cameron)

    40 卡拉瓦喬(Caravaggio)

    44 保羅.塞尚(Paul Cezanne)

    48 馬克.夏卡爾(Marc Chagall)

    50 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

    54 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56 喬治歐.得.基里訶(Giorgio de Chirico)

    58 .歐仁.德拉克羅瓦(Eugene Delacroix)

    62 阿爾布雷希特.杜勒(Albrecht Dure)

    66 翠西.艾敏(Tracey Emin)

    70 阿特蜜希雅.真蒂萊希(Artemisia Gentileschi)

    74 芭芭拉.赫普沃斯(Barbara Hepworth)

    80 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

    84 葛飾北齋(Katsushika Hokusai)

    88 朵貝.楊笙(Tove Jansson)

    92 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

    96 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

    100 蘿拉.奈特(Laura Knight)

    104 草間彌生(Yayoi Kusama)

    108 雷內.馬格利特(Rene Magritte)

    112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116 胡安.米羅(Joan Miro)

    122亞美迪歐.莫迪利亞尼(Amedeo Modigliani)

    126 皮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

    128 克洛德.莫內(Claude Monet)

    132 喬治.莫蘭迪(Giorgio Morandi)

    134 西德尼.諾蘭(Sidney Nolan)

    138 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fe)

    142 巴勃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

    144傑克森.波洛克(Jackson Pollock)與李.克拉斯納(Lee Krasner)

    148 寶拉.雷戈(Paula Rego)

    150 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

    154 費絲.林戈爾德(Faith Ringgold)

    158 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

    160 珍妮.薩維爾(Jenny Saville)

    162 因卡.修尼巴爾(Yinka Shonibare)

    164 波西.西蒙茲(Posy Simmonds)

    168華金.索羅亞(Joaquin Sorolla)

    170 蘇珊.瓦拉東(Suzanne Valadon)

    172 文森.梵谷(Vincent van Gogh)

    176 卡拉.沃克(Kara Walker)

    180 安迪.沃荷(Andy Warhol)

    184 瑞秋.懷特瑞德(Rachel Whiteread)

    186 遊覽資訊Visitor information

    188 索引Index

    191 圖片來源Picture credits



    《他們在這裡寫作》

    6 前言

    10 伊莎貝.阿言德(Isabel Allende)

    14 馬雅.安哲羅(Maya Angelou)

    16 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

    20 W.H.奧登(W.H. Auden)

    24 珍.奧斯汀(Jane Austen)

    28 詹姆士.鮑德溫(James Baldwin)

    32 歐諾黑.德.巴爾扎克(Honore de Balzac)

    36 雷.布萊伯利(Ray Bradbury)

    38 勃朗特三姊妹(The Brontes)

    42 安東.契訶夫(Anton Chekhov)

    48 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

    52 柯蕾特(Colette)

    54 羅德.達爾(Roald Dahl)

    58 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62 艾蜜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

    64 亞瑟.柯南.道爾(Arthur Conan Doyle)

    68 伊恩.佛萊明(Ian Fleming)

    72 湯瑪斯.哈代(Thomas Hardy)

    74 恩尼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78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

    84 薩謬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

    88 朱迪絲.克爾(Judith Kerr)

    90? 史蒂芬.金(Stephen King)

    94 魯德亞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

    98 D.H.勞倫斯(D.H. Lawrence)

    102 阿思緹.林格倫(Astrid Lindgren)

    104 傑克.倫敦(Jack London)

    108 希拉蕊.曼特爾(Hilary Mantel)

    110 瑪格麗特.米契爾(Margaret Mitchell)

    114 米歇爾.德.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

    120 村上春樹(Haruki Murakami)

    122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

    126 雪維亞.普拉絲(Sylvia Plath)

    130 碧雅翠絲.波特(Beatrix Potter)

    132 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

    136 J.K.羅琳(J.K. Rowling)

    138 薇塔.薩克維爾–魏斯特(Vita Sackville-West)

    142 喬治.伯納.蕭(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

    146 莎娣.史密斯(Zadie Smith)

    148 丹妮.斯蒂爾(Danielle Steel)

    152 葛楚.史坦(Gertrude Stein)

    154 約翰.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

    158 狄倫.湯瑪斯(Dylan Thomas)

    162 馬克.吐溫(Mark Twain)

    166 寇特.馮內果(Kurt Vonnegut)

    168 伊迪絲.華頓.(Edith Wharton)

    172 E.B.懷特(E.B. White)

    174 P.G.伍德豪斯(P.G. Wodehouse)

    178 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

    182 威廉.渥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

    186 遊覽資訊

    189 索引

    191 圖片來源



    ?





    前言



      《他們在這裡創作》




      「我們很少看到我姊姊在工作中的情景。她明智地嚴格規定,在她工作的時候,除了緊急情況,所有人都禁止進入畫室。」──轉述自約翰.格林威,《凱特.格林威》(Kate Greenaway,一九○五),瑪莉安.哈利.斯皮爾曼及喬治.索姆斯.雷亞德著



      十九世紀藝術家暨插畫家凱特.格林威(Kate Greenaway)心愛的畫室位於倫敦漢普斯德特的佛羅格諾爾三十九號(Frognal,Hampstead),由維多利亞時期的傑出建築師諾曼.蕭(Norman Shaw)專門為她設計,畫室有一扇角度特別的窗戶,能夠捕捉東北方向的光線。這裡是她個人的私密空間,小說家維吉尼亞.吳爾芙將這種空間視為(尤其是女性)從事創作不可或缺的工具,「一個屬於自己的房間」。



      在我與詹姆斯合作的前一本書《他們在這裡寫作》中,我們探索作家的工作空間。現在這次合作中,我們的焦點是世界各地的畫家、雕塑家、攝影家、拼布藝術家、裝置藝術家,以及他們創作傑作的地方,而這些地方未必都是四面牆和一扇裝了鎖的門。



      隨著時代推移,「工作室」(studio)這個概念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這一點在本書中將有所展現。甚至這個詞本身,用於指稱藝術家工作的地方,也是比較新的用法,一六○○年代末在義大利開始使用,大約二百年後才在英國出現。



      這樣的演變過程,也是關於技術變革的故事。在十九世紀下半葉的一些改進,比如存放在金屬軟管中的顏料,以及易於攜帶的畫架,更使得藝術家能夠走出工作室、走向戶外。交通的進步也讓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fe)能夠以自己的汽車做為移動畫室,羅傑.芬頓(Roger Fenton)也可以駕駛攝影馬車穿越克里米亞戰爭的戰場。



      但是無論工作室具有(或者缺乏)哪些實際配備,藝術家對於工作空間的重視是不變的。根據作家兼攝影家馬克沁.度康(Maxime Du Camp)的說法,歐仁.德拉克羅瓦(Eugene Delacroix)「只愛自己的畫室,而且喜歡住在裡面」。保羅.克利(Paul Klee)非常珍視他在德紹及杜塞爾道夫的兩處畫室,經常來往於這兩處,也喜愛回到畫室繼續那些未完成的作品,其子費列克斯(Felix)稱這些作品為他的「半成品孩子們」。



      雕塑家亨利.摩爾(Henry Moore)則更進一步,他在哈特福郡派瑞格林村(Perry Green)的家中,建起一整套棚屋工作室,包括以前的馬廄、村裡的舊商店(用於製作模型,後來用於製作版畫)、雕刻工作室、一座十五米高的金屬建築(牆壁是瓦楞塑膠板及聚乙烯板,用於製作大型作品)、一座用於製圖的可旋轉夏屋。



      對女性藝術家來說,工作室尤其是重要處所,因為她們實際上是被排除在男性主導的藝術界及藝術學院之外。擁有「自己的房間」讓她們有了寶貴的空間,能夠證明自己的專業技能。



      許多工作室如今已不存,或遭拆除,或完全改作它用。還有一些工作室甚至從未存在過。東尼.漢考克(Tony Hancock) 在一九六一年的諷刺電影《叛逆者》(The Rebel)中飾演心懷夢想的業餘藝術家,他在一處充滿氣氛的巴黎畫室裡養了一頭寵物牛,並且模仿傑克森.波洛克(Jackson Pollock),把顏料潑灑在巨大的畫布上,然後在上面漫步騎車。鄧肯.格蘭特(Duncan Grant)為瓦妮莎.貝爾(Vanessa Bell)設想的工作室也很有趣;一九一二年十二月,貝爾在寫給丈夫克里夫的信裡,描述自己的情人格蘭特的計畫是「把我的工作室變成一座熱帶森林,牆上有巨大的紅膚人物──藍色天花板有著翱翔的極樂鳥(我的主意),每一扇窗簾都各不相同。」格蘭特還想在地板上建一座浴池……



      不過,你還是可以參觀許多依然存在的工作室。畫家華特.西克特(Walter Sickert)曾談到將弗雷德里克.雷頓(Sir Frederick Leighton)故居改為博物館的計畫,他說:「如今這位出類拔萃的住客已經遠去,我們可不要把他住過的旅館永久供奉起來。」但是藝術家博物館都付出非凡的努力,保持工作室的氛圍,彷彿藝術家只是暫時離開工作室。我還記得很清楚,我第一次參觀華金.索羅亞的馬德里故居,震撼我的不僅是他壯觀的畫室,還有他親自設計的美麗花園,而他也曾在此發現靈感。位於索塞克斯郡的查爾斯頓農舍,是瓦妮莎.貝爾作畫的地方,也是我喜愛的地方,這是一處非凡的住家,藝術無所不在。



      藝術家工作室還有共通特色,而且也是實用的特色,那就是光線與裝飾的重要地位。維多利亞時代極受喜愛的畫家勞倫斯.阿爾瑪–塔德瑪(Sir Lawrence Alma-Tadema)在一八九九年在《河岸街雜誌》(Strand Magazine)的訪談中說:



      「我一直認為,畫室的光線與色彩對我的創作影響很大。我最初是在一個裝飾著黑色飾板的畫室裡作畫。然後是在布魯塞爾的畫室,周圍都是明亮的紅色。在倫敦,我是在淡綠色調的影響下創作。我在羅馬過冬的時候,則嘗試白色畫室的效果。至於現在,您看得出來,我的畫室以銀白色調為主,我認為這最符合我當前的藝術氣質。」



      工作室是一個讓藝術家不受干擾、獨自工作的地方。大多數藝術家很少允許訪客進入這個一切行動的神經中樞,通常連家人也被排除在外。從本書中的例子也可看出,即使是合作的畫家,也很少直接闖入對方的工作空間,需要邀請,而非開放參觀。



      《他們在這裡寫作》的焦點是講述故事的空間,《他們在這裡創作》的焦點則是作畫的空間。



      《他們在這裡寫作》



      「與其他人相比,作家在自己的物品上留下的印記更加無法磨滅;桌子、椅子、窗簾、地毯,都融入了他們自己的形象。」──維吉尼亞.吳爾芙,《偉人的故居》(Great Men’s Houses,1911)



      作家喜歡儀式。每天早上現削一盒鉛筆。一整天灌下大量的咖啡。或者以葛楚.史坦為例(見第一五二頁),則是為了靈感而追蹤一頭溫馴的母牛。不過,最重要的也許就是轉換場所,去一個特別的地方寫作,這是一項儀式。



      在封鎖期間,許多人發現自己真正需要的是特定的工作空間。或者就像維吉尼亞.吳爾芙在一九二九年一篇演講中那句著名的「自己的房間」。對作家來說,一個隱密、安靜、舒適的地方尤其重要。



      這些空間都是迷人的,我們蜂擁而至,就為了看看湯瑪斯.哈代在什麼地方創作了《黛絲姑娘》(Tess of the d’Urbervilles),J.K.羅琳又是在哪裡召喚出《哈利波特》(Harry Potter)。事實上,文學旅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兩百年前,而作家本身也對其他作家的房間感到著迷。一八六五年,亞弗烈德.丁尼生(Alfred Lord Tennyson)在德國威瑪參觀了歌德故居,對這位德國作家的「神聖書房」極為癡迷。一八九七年,其子哈勒姆.丁尼生(Hallam Tennyson)為這位桂冠詩人撰寫的傳記中追述道:



      「這個低矮昏暗的房間,令他充滿敬畏與悲傷,這無法以言語解釋。書房很窄,但是很長。中央有一張桌子,桌上放著一個靠墊,歌德總是把手臂靠在上面。一張帶座墊的椅子,有時候歌德坐在那裡,不過他的習慣是來回踱步,一面向祕書口述。房間一頭靠牆有一座書櫃,高度大約是牆高的三分之二,裡面放著他的手稿盒子。書櫃裡還有像帳單一樣串在一起的名片;歌德的酒瓶,空的,舊的,殘酒在瓶中留下霜花一般的圖案。房間另一頭有一份日曆,上頭記著報紙上令他印象深刻的內容。」



      正如丁尼生感受到的,某種令人著迷的東西,有待人們體驗,存在於作品誕生的房間裡,存在於喜愛的作家眺望的窗外景致、他們安坐的椅子、他們創造的氛圍中,而這樣的氛圍又反哺了他們的創作。這些地方為好奇的旅人提供的,不只是一窺主人室內設計品味的機會,還有傳記式的幕後觀察,進而了解他們在最隱私的空間裡,哪些事物對他們來說具有深刻意義。在本文開頭引用的文章裡,維吉尼亞.吳爾芙認為,住家與個人的房間對主人的個性有很大影響,因此在故居中參觀一小時可能比一整排傳記能夠揭示更多事物。



      參觀這些房舍,讓我們有機會成為這些作家生活的一部分,我們能夠看看他們書架上的書,他們的書桌上也堆著雜物,讓我們感到熟悉並放鬆。如果仔細觀察朋友的住所是一件有意思的事,那麼身處詹姆士.龐德初次躍然紙上的那個房間裡、坐在那把椅子上,這就更有意思了。這些物品與空間見證了某些真正了不起的事物。你可以徜徉穿梭在作家的過去與空間中,感受他們在現實世界中如何運行,對他們凌亂的書桌、吱嘎作響惱人的門感同身受。我們可以接近他們的心靈,更了解他們的房間與習慣如何影響其工作。我記得自己第一次站在蕭伯納的旋轉花園小屋外,感到自己不知不覺進入了他非凡的寫作生涯(其後每年重遊時,我依然有一樣的感覺)。



      這是一本關於這所有人與所有房間的書,故事就從這些房間開始。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