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與我平行的時間

與我平行的時間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4180887
張惠菁
遠流
2025年2月26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6264180887
  • 叢書系列:綠蠹魚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4.8 x 21 x 1.3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綠蠹魚


  •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散文











    張惠菁睽違六年最新散文集

    以內在眼睛觀看世界,探索自我與時間邊境。

    ?

      現在的我這樣看待自我,以及時間:我們既是走在一場雨中,也是走在一個成形、變化中的颱風外圍環流裡。

    ?

      大抵像這樣。我的日常中,有許多時間是有目標的。但與那些時間平行,或許還存在另一種時間。我並不是只是開會中的、寫著計畫書的、和同事溝通或和朋友聚餐中的我。有另一些我,也和那個我一起經歷著時間,卻未必在那樣的場合中說話。但它們也是有記憶的,記得一些雨的味道,走過巷弄時的忽然的憂傷,抬頭時看見的淺白色的清晨月亮。

    ?

      這本集子中的文章,我希望它們是在,向自我以外的自我、向時間以外的時間敞開之下,所寫成的。現在的我這樣看待自我,以及時間:我們既是在此刻的意識裡,也是在無數意識不到的世界裡;既是走在一場雨中,也是走在一個成形、變化中的颱風外圍環流裡。時間不僅是線性向前,也可能在各個方向發生著整合。

    ?

      時間的意義是什麼?那些被賦予了標記的時刻,節日,慶典,火車發車時間,新書出版日。在間中的空隙,有時人會悲傷。是因為看著,完整連綿的無意義,被人為的意義切割了;還是因為那些標記,瞬乎而逝,像高鐵車窗外的電線杆,不斷往身後而去,時間裡沒有不動的地平線。——張惠菁

    ?


     





    自序? 與我平行的時間

    ?

    輯一? 偶師與偶


    機械鳥之冬

    開往亞洲的快船

    自我的黑天鵝現象

    夜行聖母堂

    掙脫

    背耳與嬰兒

    清明

    密室的夜曲

    空的灰階

    奧斯汀之幕

    楓香與蘿蔔

    那些從命名逃離的

    痛苦的晶體

    臨界和抵達

    自由的召喚術

    鬼月的夜晚

    烏?與颱風

    馴服於雨和海,穀倉狀的時間以外

    再會天平

    智慧是一件特別的貨物

    ?

    輯二? 地圖與博物

    我的母親不記得的萬大路

    物的旅行——如紋樣般重複,像嬰孩般新生

    用時間換取勝利——那是人類對未來的信任

    ?

    輯三? 路徑與標記

    時代通過了它的管道,在大風的一年

    逃跑的世代,與用逃跑路線繪成的地圖

    無聲者多於發聲者,無法一眼看盡的旅程

    理性與感性與未知性,另一種版本的珍奧斯汀女主角

    受傷的神獸在山裡呼吸

    所有人共同的靈界,比帝國更久長

    多重宇宙中,迷霧行路者

    痛苦是一種精細複雜的感受

    看看今天這世界開什麼數字給你?

    歪斜與平等

    敘事的意志

    一場好探索

    我們時代的匡正

    世間陷阱處處,而陽光普照在故事的蛛網上

    熄燈的海岸

    萬物的價值——《總理的移動花園》

    一本給失去棲地群鳥的指引之書——吉本芭娜娜《群鳥》

    從西蒙波娃到桑塔格

    超越二元對立的故事——勒瑰恩《黑暗的左手》

    ?

    附錄? 法庭之友意見書









    與我平行的時間

    ?


      正走在往朋友家的路上,忽然下起雨來。



      那應該是,某個尚未來到台灣、還在生成中的颱風影響所致。是颱風前導的天候。天很快地黑了。我盡可能走在有騎樓的空間裡,讓自己不要在抵達朋友家之前,就被淋得一身濕。爬上四層樓,朋友打開門招呼我。燈光從門內透出來。我聞到檸檬、芫荽、酪梨、和肉醬的味道。



      像這樣的時間,感官忽然飽滿,在我心裡留下一個銘記。



      這本書中的文章,陸續寫在兩、三年前。尤其第一輯的「偶師與偶」,是二?二二年應孫梓評邀請寫在《自由時報》副刊的專欄。



      近幾年,我過著忙碌的生活。梓評找我寫專欄的時候,我在出版社的工作量很大,有點擔心自己不能規律、按時地交稿,給他造成麻煩,但還是被他說服了。有一個週末早晨,我起得很早,出發去北埔,途中忽然覺得體內有點什麼正在醒來,從足脛骨上傳來清晰的知覺,好像我也可以開始用那個部位思考。我感到一種奇異的、陌生化的過程正發生在我身上,好像我不再是我以為的那個單位的自己。好像此前代表我發言的我,終於看到了默然沒有發出聲音的另一個自己,其實也存在,其實也有生命。我似乎知道,那足脛上的感覺,它是一些被存放的記憶,它是不被採納的自我方案,像是一種不同意見書。進入淺山地帶時,我在車上寫了〈機械鳥之冬〉。



      大抵像這樣。我的日常中,有許多時間是有目標的。但與那些時間平行,或許還存在另一種時間。我並不是只是開會中的、寫著計畫書的、和同事溝通或和朋友聚餐中的我。有另一些我,也和那個我一起經歷著時間,卻未必在那樣的場合中說話。但它們也是有記憶的,記得一些雨的味道,走過巷弄時的忽然的憂傷,抬頭時看見的淺白色的清晨月亮。



      後來那天,在充滿著墨西哥菜香氣的空間裡,好友說起她最近的工作狀況。她既是藝術史學者,又是研究所所長,經常同時多工處理很多任務,她說,感到眼前像是同時展開好幾條隧道,有的已經走到看得見光,有的還沒。我覺得這個譬喻十分有趣,吸引著我。我也常有這個感覺。或許在我們這種人類身上,時間不是單一的線性,是生態系。那麼借用莫席左的生物編織概念,這樣平行存在的許多時間、許多個我之間,是否終究會發生編織?或許這些時間的隧道,並不彼此隔絕。與我平行的時間、我在匆忙中顧不上傾聽的某些聲音,也還是存在。待某一天,忽然清晰起來,熟成,啟動了編織,和另一些意識整合在一起,像在那個前往北埔的早上。



      這本集子中的文章,我希望它們是在,向自我以外的自我、向時間以外的時間敞開之下,所寫成的。現在的我這樣看待自我,以及時間:我們既是在此刻的意識裡,也是在無數意識不到的世界裡;既是走在一場雨中,也是走在一個成形、變化中的颱風外圍環流裡。時間不僅是線性向前,也可能在各個方向發生著整合。人生的歧路不可思議地多,尤其對像我這樣,曾經因為無能為力,而靜置了一些隧道的人。但有時,時間會帶來整合的時刻——與感官,與回憶,與過去或未來。當那時刻來到時,或許也無須多言,只是如同發生了一次尋常、但歷經多時的相遇。



      謝謝這本書中所有文章最初的邀約者、日常與我一起工作和相處的人,以生態系的方式,和我一起經歷著,我那有著許多臨接面的時間。謝謝梓評。謝謝我的藝術史和歷史好朋友,慧紋、毓芝、靜菲、淑津、士鉉、長谷川正人。我曾經在故宮工作四年,不時有人會問起我在那裡工作的經驗,我覺得最大的收穫,就是透過那四年,直接或間接認識了這些好朋友。和他們在一起時,我經常能夠經歷不同的時間質感。謝謝這本書的編輯瓊如。我的文字和時間四散在各處,如果不是她費心將這些文章收集在一起,並且說服我出版,就不會有這本書。我不知道出版這本書是否有意義,但願把它開放給時間,讓它擁有它的相遇。



      註:這篇文章中,提到莫席左的生物編織概念,是指巴諦斯特.莫席左(Baptiste Morizpot)在他的書《重燃生之燼火:在人類世找回環境的自癒力》(林佑軒譯)中所談到的。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