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麗莎同學的煩惱:臺灣唯一校園心理寓言故事,書封折口附贈療癒藏書卡

麗莎同學的煩惱:臺灣唯一校園心理寓言故事,書封折口附贈療癒藏書卡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643068
陳泰元
方言文化
2025年2月27日
117.00  元
HK$ 93.6  






ISBN:9786267643068
  • 叢書系列:大眾心理學堂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大眾心理學堂


  • 心理勵志 > 心理諮商/治療











    ★★★臺灣唯一校園心理寓言故事★★★

    家長、師長、學生必讀



    曠課是無聲的呼救,

    惡作劇是不知怎麼求助、向誰傾訴 . . .



    校園諮商心理師的真情叮嚀

    責罵訓斥,難改善孩子問題行為

    傾聽與同理心,是根本解決之道



    *書封折口附贈療癒藏書卡,送禮自用兩相宜!*



      主角麗莎因為罹患憂鬱症,有厭食、失眠、悲傷、自殺意念等典型的憂鬱症狀,到學校上課與維持日常生活都有困難。



      校園心理師角鴞透過薩提爾的冰山理論來引導麗莎探索自己的外顯行為與內在經驗,也運用空椅法、雙椅法等諮商中常見的技巧。透過十次的心理諮商,麗莎漸漸覺察自己與父母、朋友、師長間的人際互動出了什麼問題,也了解了自己的行為模式,並發掘內心的力量,從創傷經驗中得到修復。



      本書旨在讓讀者知道學校在發生危機事件時,是如何進行轉介和系統合作,以及心理諮商中常出現的歷程,例如:與心理師愛恨交織的互動關係、情緒同理、創傷經驗的修復等。



      森林學校運動會當天,白兔老師班上發生了衝突事件──

      根據目擊同學,曠課許多天的麗莎今天終於來學校了,但她卻像發了瘋似的突然大吼大叫,還揮舞著美工刀!地上血跡斑斑,膽小的鼯鼠疑似被刺傷,躲在講台裡面不肯出來……



      麗莎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為何不來上學,甚至無故攻擊同學呢?



      校方要求麗莎必須完成十次諮商,才能避免遭到退學。

      於是,她來到了位在校園最深處的諮商中心。

      在角鴞心理師的引導下,她將一步步探索造成憂鬱的主因,面對內心深處的不安、壓抑的情緒,以及難以抹滅的童年傷痛。



      優點

      ★ 結合心理諮商知識圖文並茂的溫馨寓言,書封附贈兩張療癒藏書卡,送禮自用兩相宜;

      ★ 背景設在校園,展示真實的心理諮商歷程,也讓讀者了解學校中危機事件的轉介及系統合作,知道該怎麼尋求幫助;

      ★ 以平易近人的方式解釋專業心理學的概念,如「冰山理論」、「應對姿態」、「內在小孩」等,適合一般讀者。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李佩怡?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主任



      暖心推薦

      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林世莉? 啟宗心理諮商所所長

      張本聖? 看見心理諮商所臨床心理師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昶??? 亞東醫院精神科醫師

      曾心怡? 伴旅心理治療所所長、心理師


     





    推薦序 關懷校園「角落生物」,聽懂學生心靈聲音

    自序 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應對才是問題

    人物介紹



    Chapter 1 嚇人的惡作劇

    Chapter 2 初見心理師

    Chapter 3 憂鬱與無力感

    Chapter 4 家庭與行為模式

    Chapter 5 重返校園

    Chapter 6 冰山海報

    Chapter 7 內在衝突

    Chapter 8 空椅與父親

    Chapter 9 應對姿態

    Chapter 10 不為人知的過去

    Chapter 11 不是妳的錯

    Chapter 12 最後一次諮商

    Chapter 13 聖誕夜與松果





    推薦序



    關懷校園「角落生物」,聽懂學生心靈聲音

    李佩怡 教授(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




      如果你愈來愈搞不懂經常躲在房裡的孩子在想什麼,某天老師打電話來說孩子闖禍或翹課,你詫異地發現他已經不是你認識的孩子了。《麗莎同學的煩惱》一書,適合身為家長的你閱讀,幫助你瞭解孩子的心理狀態。



      如果你覺得父母親不懂也不關心你,經常指責讓你覺得「家」如同「枷鎖」,愈來愈不想回家,更不想跟他們說話。你可以從閱讀書中主角麗莎的心聲,來理解自己和家人。



      如果你是學校老師,面對校園裡各式各樣、層出不窮的學生問題,覺得複雜



      且棘手,這本書會幫助你認識學校輔導諮商中心的資源。你也能透過本書循序漸進地認識心理諮商的理論和實務,理解學生某些問題的來龍去脈。



      《麗莎同學的煩惱》的作者──陳泰元心理師,他是我在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任教時的學生,也是我在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指導的研究生。維繫師生情誼至今十多年,彌足珍貴。大學時的泰元是非典型的師大學生,畢業後從事身心障礙者的職業重建工作多年,後來到北護生諮系就讀研究所,除了心理諮商專業學習外,更增強生死學與悲傷輔導。他在第三年取得碩士學位並考取諮商心理師。當泰元告訴我,他剛寫完一本以校園諮商輔導為主題的小說時,我心中非常喜悅,因為這本小說恰好反映了他求學階段的整合。泰元心思細膩縝密,待人溫和詼諧,處事極具創意,我相信有了這幾年來在學校輔導體系的諮商工作經驗,他定能以「小說體」傳神地訴說校園內複雜又細緻的諮商輔導工作。



      果不其然,在《麗莎同學的煩惱》中,泰元以童話寓言作為開場,讓我們看見各種擬人化的動物在森林中的生活樣貌,並藉由一樁校園衝突事件展開故事的主軸線。透過主角麗莎的「非行」,帶領讀者進入校內諮商中心,踏上與角鴞心理師十次的心理諮商之旅。本書描述了一個完整的諮商過程是如何引導童年受創的個體走向心理健康與關係和諧。



      近年來在社會變遷愈快速、自營媒體愈狂熱、失功能家庭愈增的情況下,我深刻感受到校園輔導工作更是難上加難。根據全國自殺防治中心的資料統計,臺灣十五歲到二十四歲的年輕人,一○二年到一一一年的粗自殺率(每十萬人口)從五.二人攀升到一○.七人;另根據衛福部資料,年輕族群的憂鬱症發生率十年來約增加二○%,這顯示了年輕族群的心理健康持續在惡化當中。當學生的憂鬱與自殺比率攀升,所影響的層面由小至大包含──家長教養與家庭溝通模式、導師學生輔導知能、教師教學與班級經營、校園諮商輔導系統管理落實,以及社會關懷網的介入等等。所以,學生的諮商輔導工作從來都不是老師跟學生的一對一,而是整個小系統、中系統與大系統的複雜運作。



      在故事裡,麗莎與角鴞的諮商歷程中,不時穿插了麗莎與父母親、角鴞與班導師和學務主任的互動。從這些情節中,我們可以看見一個校園事件的發生,對學生周圍的師長和家長所產生的壓力與焦慮,以及一個表層問題的背後,往往隱藏著更深層的核心問題。麗莎感到憂鬱、憤怒與悲傷的情緒,是她過去成長經驗中層層疊疊累積起的無力感,而這些童年的創傷經驗,也讓她不知不覺地投射在當下其他人身上。麗莎對班導師、心理師及父親的各種複雜情緒,例如:憤怒、恐懼或悲傷等,也許是過去某段人際互動的重現,或是尚未被好好處理的部分自我。而隨著故事中心理諮商的逐漸深入,我們彷彿陪著麗莎,一同進入到她的冰山最底層,發覺她的渴望與真實自我。



      時下校園危機劇增,使得《學生輔導法》在民國一一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讀通過修正草案,這是該法十年來首次大修,其中兩項修法重點,包含增加校園專業輔導人力的員額,以及加強各縣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的組織運作,讓校園有更多資源投入學生輔導工作。



      正逢此時,陳泰元心理師的《麗莎同學的煩惱》一書之於校園輔導工作,如同甘霖之於旱地。此書揭開心理諮商並不神秘、也非病理化的面紗。幫助大眾認識心理諮商的益處,強調並非有病的人才需要接受諮商,任何人都可以透過心理諮商得到幫助,更重要的是,校園內的學生可以透過免費的諮商輔導資源得到即時的協助。心理諮商是一個自我幫助與自我探索的過程,誠摯地推薦父母親、學校老師、青年學生等朋友們,透過閱讀此書增加對心理諮商的接受度,並且愈能覺察自己的身心狀態,在思緒苦惱、情緒困阨之際,主動尋求相關心理諮商資源的協助。



    自序



    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應對才是問題




      高中做生涯職業探索時,我想找一份老了也不會被產業淘汰,最好還能只靠嘴巴跟筆,整天坐著不需要勞動的工作,這是多麼慵懶且夢幻啊!左思右想,我鎖定了「心理師」跟「作家」這兩個目標。



      成為心理師跟作家的道路同樣艱辛,但後者更需要機運,兩條路都努力了好多年後,很幸運地,我先考上了諮商心理師證照。好吧,至少其中一個目標實現了,另一個就先擱置一下。



      在大學擔任心理師後,接觸許多有心理困擾或精神疾患的個案,諮商歷程也發生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事。被個案感謝、依賴或當面咆哮……有些人透過諮商而改善,也有些人與失能的家庭系統或身心疾病持續拉扯。特別的是,不管開啟幾次會談,諮商室內的故事永遠不會重覆,每一次的心理諮商都是嶄新的歷程。對我而言,會談總是充滿驚奇。諮商室是我和個案的獨特世界,我們用各種方式面對彼此,創造出無限變化的互動姿態。



      而在校園當心理師還會面臨另一種挑戰:學校的諮商輔導工作是非常系統性的。我面對的除了學生,還有家長、老師以及學校(有時還包含醫院或社工)。家長對孩子的狀況感到憤怒或無力;老師不知如何面對有精神狀況的學生;學校害怕學生發生危機。在學校工作的心理師,常感覺到面對整個「系統」才是最累人的事(這也是大專心理師離職率高的原因之一?)。



      有感於校園輔導工作各種充滿挑戰的議題,例如:精神疾病、自殺、自我傷害、家暴或師生衝突等,以及對系統工作的感觸,我內心被擱置許久的未竟之志再次啟動──該面對高中時許下的另一個目標了吧?於是我結合數年來校園輔導工作的經驗,完成《麗莎同學的煩惱》這本以心理諮商為主題的小說。



      高中時設定的兩個目標透過「心理諮商」合而為一,這確實是我始料未及的。如前所述,從事心理諮商的這些年,我接觸許多喜怒哀樂、離合悲歡的生命故事,所以我將這些故事精粹成一部小說。這本書的情節有些是真實發生(例如角鴞被麗莎抱怨的對話、麗莎變憂鬱的原因),但並非由單一個案改編,且情節經過調整。不洩露任何個案跟我說的事,這是我對他們的尊重與堅持,也是這本書會採用動物當主角,風格稍微接近童話故事的原因之一。



      我無意讓此書成為介紹理論的工具書,而是希望讀者更了解心理諮商的樣貌,以及學校的輔導系統在遇到校園事件時是如何運作,所以更著重在描寫老師、心理師、學生與家長之間的互動。



      孩子呈現的問題,往往不是單一因素造成。例如麗莎在故事一開始所發生的衝突事件,經過心理諮商的抽絲剝繭,才發現原來她長期壓抑著沒說出的憤怒、恐懼與悲傷。如果師長在事件發生的當下只有喝止、教訓學生的問題行為,往往不容易得到穩定的改善,因為當下的事件有時只是陳年困擾的引爆點。心理諮商的價值,在於覺察與紓解各種因素造成的身心壓力,並試著去理解、舒緩或釋懷它們,不讓這些困擾持續造成問題。



      希望這本書的出版,可以讓更多讀者了解、好奇或接納心理諮商這件事。並不是有問題才要接受諮商,問題本身也不可怕。如同薩提爾所說:「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應對才是問題。」正視問題正在發生,面對與處理它,最終降低問題對生活的困擾,便是心理諮商的價值所在。



      問題一定有機會被處理,只要好好面對,或是找到對的人來幫助自己。



      也希望這本書的出版,可以鼓勵帶著各種夢想的讀者們。目標一定有機會實現,只要堅持不放棄(但有時擱置一下沒關係)。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