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流量國度:從人氣變現到掌握影響力,網紅如何造就自媒體盛世

流量國度:從人氣變現到掌握影響力,網紅如何造就自媒體盛世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244845
泰勒?羅倫茲
朱怡康
行路
2025年3月05日
193.00  元
HK$ 154.4  






ISBN:9786267244845
  • 叢書系列:FOCUS
  • 規格:平裝 / 408頁 / 14.8 x 21 x 2.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FOCUS


  • 人文社科 > 社會議題 > 科技與社會











    美籍網路文化權威 泰勒?羅倫 茲首部作品!

    {網路社會史開山之作,亞馬遜網路書店選書}

    「想了解網路,不妨從閱讀泰勒?羅倫茲開始。」

    ——彭博社(全球最大的財經資訊公司)

    ******



      媽媽部落客如何從單純分享取暖,成為最早上網變現個人品牌的網紅?

      上傳自拍影片的素人如何改寫「成名」的意義,成為全球追捧的明星?

      TikTok年輕創作者怎麼抓住機會,跳脫傳統職涯窠臼,走出自己的路?

      有志投身自媒體,不能不知道可能面對的網暴、黑粉與頻繁更新的壓力……

      推陳出新的社群媒體悟出用戶的哪些需求,做出什麼革新以求得雙贏?

      一代又一代網紅發展出哪些做法將人氣變現,打造出當今自媒體盛世?



      回顧過去二十年的網路成就,如果只看科技巨頭,故事只聽了一半。人們使用網路的方式不斷變化,然而往往被當成一時風潮而忽略。早期儘管網路促成的社會與經濟變化已形成一股數位動能,但這股不馴的力量始終未獲得認可——直到它在二十一世紀時,終於為工作、娛樂、名氣與抱負開出新路。



      泰勒?羅倫茲是知名的美籍網路文化權威,近十多年來忠實記錄著網路無遠弗屆的影響,報導嚴謹豐富且極具娛樂性,深刻道出我們自己與我們創造的網路生活的真相。在《流量國度》這本網路社會史開山之作中,她細膩闡述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最大、破壞力也最強的變化:網路革命顛覆世界、打破傳統藩籬、創造全新經濟領域。



      這場革命實際做到的比某些先驅承諾的要少,卻比任何人預測的都多。它徹底顛覆我們了解世界的方式,重塑我們與世界的互動,為經濟創造龐大的新契機,卻也讓傳統機構一蹶不振。透過追溯網路如何改變我們的渴望和滿足這些渴望的方式,羅倫茲揭露各代社群平台與藉由它們崛起的網紅,怎麼徹底改變我們對內容、連結、購買與權力的期待;以及網路影響力本身與積聚這股力量的創作者,兩者如何重塑我們的線上與線下世界。(各章內容簡介請見目錄引文)



    推薦人士與各界好評



      ?「想了解網路,不妨從閱讀泰勒?羅倫茲開始。」——彭博社(全球最大的財經資訊公司)



      ?「泰勒?羅倫茲一直是對的。」——《旁觀者》(The Spectator)



      ?「精采、新奇、令人震撼。翔實記錄決定今日網路內容的玩家、操作者與核心人物,涵蓋多個平台及整個產業。不論您感興趣的是吸引全國目光的陰謀論,還是新世代掀起的文化變革,都不可錯過本書。」——《Town & Country》



      ?「本書不僅指出哪些內容可以爆紅,也披露這個產業的龐大利益,讀來令人稱奇之餘也獲益無窮。這齣社會經濟紀實劇既有趣又驚悚——一如網路。」——《書單》



      ?「研究詳盡,不僅寫下社群媒體高速發展和網紅崛起的歷史,也對其中千絲萬縷的糾葛提出精采詮釋,是我讀過這個主題的最佳作品。」——《科技雷達》



      ?「出手不凡。視野宏大,從社會學、而非心理學切入,闡述21世紀媒體混戰促成的新文化邏輯??博學多聞,見解獨到,深入剖析網紅如何成為網紅。」——克雷?薛基(Clay Shirky),《紐約時報書評》



      ?「羅倫茲初試啼聲即一鳴驚人,追溯社群媒體自2000年代初至今的紛紛擾擾??不僅為混亂的社群媒體發展理出清晰的脈絡,也為網路平台如何影響用戶提出深刻洞見??本書是對網路如何改變世界的重要評估。」——《出版人週刊》



      ?「本書講述原本默默無聞的一群人如何一夕翻身,藉演算法提供的良機和自身才華白手起家,建立事業,打造影響無遠弗屆的新娛樂帝國。若您有心了解網紅現象及其如何形塑經濟與文化,本書為必讀之作。」——莎拉?弗埃爾,《Instagram崛起的內幕與代價》作者



      ?「無與倫比的權威??雖然作者的名字已是網路年輕文化的同義詞,但這樣講或許低估了她的成就,因為她的報導範圍廣泛,遍及今日各年齡層使用網路平台的方式??同樣令讀者難以置信的是羅倫茲的考掘功力,她信手拈來的網路潮流,連小她十歲、似乎永遠在滑手機的千禧世代都未必知道。」——《財星》雜誌「40歲以下40人榜」



      ?「羅倫茲是網路文化領域的箇中翹楚,本書強有力地說明真正形塑網路文化的不是科技平台,而是內容創作者。」——《華盛頓郵報》



      ?「從羅倫茲精心挑選的每一則故事,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左右社群媒體趨勢與文化的,始終是用戶。」——《Teen Vogue》

    ?


     





    ◎序:名媛排行榜

    現在的社群媒體生態系就像更大的名媛排行榜,由機器操作。如今每一個人都很清楚自己的地位、指標,以及小小出名或快速爆紅的可能性。即使我們的目標不是成為百萬網紅,還是會在意親友有沒有按「讚」,還是會樂於結交新網友,即使那個人你幾乎不認識。這種現象既是潛在商機,也是焦慮來源。

    這本書想談的是網路及其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但不是完整的歷史,毋寧說是一部社群媒體社會史,談的是顛覆傳統權力的網路力量與產業,以及塑造這個新世界的人─而其中許多人並不在矽谷。



    ▎第一部:網路影響力發韌

    ◎第一章:部落格革命

    在部落格時代以前,如果你想和大眾分享自己的看法,必須先通過一層又一層的把關。不論是投書報章雜誌、叩應廣播節目,或是投稿文章或著作,都必須進入門禁森嚴的機構,獲得神祕的權威人士

    同意。但部落格不一樣。你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從內容、主題到風格,全都由你決定。以前你只能望著媒體高牆興嘆,不得其門而入,部落格出現後再也不是如此。

    到 2000 年代末,隨著頂尖部落格擴大編制,延聘專業記者、設計師、技術支援人員,部落格變得越來越像傳統媒體公司,成立新聞編輯室和業務部之後更是五臟俱全。許多傳統媒體也發現最佳策略是邀部落客加入。



    ◎第二章:媽媽部落客

    希瑟.阿姆斯壯是媽媽部落格的先鋒,2004年她決定開始讓部落格Dooce.com接廣告。雖然科技和政治類部落格早已和廣告商合作,但讀者看到媽媽部落客決定跟進,還是氣急敗壞。大眾長久以來對主婦工作存有刻板印象,認為當個賢妻良母本來就是媽媽部落客的本分,無法接受她們因為寫下養兒育女的辛勞而獲得報酬。儘管幾乎每個頂尖媽媽部落客都全職經營部落格,但她們自己和讀者似乎都已內化這種負面的刻板印象,並不認可主婦工作也有經濟價值。

    在獲取薪酬和關閉網站之間,阿姆斯壯還是選擇了前者。Dooce.com 成為第一個接受大量廣告的媽媽部落格。最後,阿姆斯壯認為這個決定為她「帶來力量」……



    ◎第三章:人際圈

    到2010年,臉書終於超越MySpace,而且不只是小贏,而是痛宰。在成為全球最大網站僅僅幾年後,MySpace變得無足輕重。矽谷觀察家無不認為臉書的勝利證明一條鐵律:社群媒體用戶只想和親朋好友廝混。至於另有所圖的用戶─不論圖的是商機還是名氣─他們是禍害,遲早會拖垮你的平台。

    可是在接下來十年,隨著大牌網路創作者逼矽谷高層承認他們的價值,「社群網路就該以朋友為主」的原則逐漸被拋諸腦後。雖然臉書崛起、MySpace衰落的原因很多,但儘管MySpace失去了平台的魅力,但早期那些頂尖用戶確實做對了某件事,某件祖克柏花了不少時間才想通的事。



    ◎第四章:新明星

    在2000年代中期,媒體常常把芭莉絲.希爾頓當成負面教材。《紐約時報》說:「很少有名人這麼努力搏八卦小報版面,一心建立一事無成和魯莽行事的名聲。」但即使在那個時候,希爾頓已經在走自己的路。

    希爾頓在社群媒體普及之前便已走紅,她是最早一群懂得透過炒作新聞拉抬自己、進而成功建立數位品牌的人。她一步一步利用八卦小報、實境節目,最後是網路,讓自己成為無所不在的品牌,當一晚 DJ 就能進帳一百多萬,代言一次香水或其他商品就能海撈幾百萬。她創造出她的粉絲崇拜的人物,在文化階梯上不斷向上爬,直到成為眾所公認的A咖名人。



    ▎第二部:第一批創作者

    ◎第五章:YouTube崛起

    1980年代某日,查理.施密特閒著無聊,拿起錄影機拍愛貓肥肥,後製成肥肥彈電子琴的影片。2007年他將影片上傳YouTube,下標「酷貓」,一開始沒吸引多少流量。到2009年,多頻道電視網的歐法瑞爾取得施密特允許之後,用鍵盤貓製作混搭影片,寄給幾個紐約網路圈的朋友。

    肥肥彈電子琴的影片幾乎一夕爆紅,但施密特完全不知道怎麼取得法律保障或談條件。為了理出頭緒,他找上死黨的兒子班.萊希斯,他倆合作用他們想得到的每一種方式變現。萊希斯因為鍵盤貓一戰成名,成為早期網路爆紅明星求教的不二人選。



    ◎第六章:創作者突破重圍

    塔達醬是隻碧眼混血母貓,招牌特徵是永遠看似皺眉,她的招牌「不爽」表情其實是因為下頜前突加侏儒症,無論如何,她很快成為迷因,被網路稱為「不爽貓」,一夕之間無所不在。在萊希斯協助下,不爽貓成為實力雄厚的品牌,開啟爆紅動物的營利模式,直到現在仍許多寵物飼主爭相仿效。

    萊希斯結論道:「不爽貓帶來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可以成為網紅的時代。只要你有創意和動力,就有潛力讓事物爆紅。「這隻貓讓主流觀眾了解迷因的概念,讓他們承認網路上創造的事物也可以建立迷你王國。」不爽貓在2019年因尿道感染去世,但和真正的名人一樣,她建立的品牌並沒有劃下句點。



    ▎第三部:新勢力

    ◎第七章:推特拚追蹤

    初版推特上線沒幾個月,2006年8月的一場小地震讓許多人對它另眼相看。那時推特用戶只有寥寥幾百人,大多數是公司的員工和他們的朋友。地震那晚杜錫坐在桌前,感到房子微微晃動,第一個反應是拿起手機發推文。

    這場地震規模不大,但影響不小。推特把短暫的個人經驗變成連結眾人的時刻。這一刻讓威廉斯看見推特的另一種可能:它不只能分享個人狀態,也能分享新聞,讓用戶「看見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 接下來一年,隨著越來越多用戶經歷自己的地震時刻,推特跨出幾名共同創辦人和他們的矽谷小圈圈。從2007 到2008 年,申請推特帳號的從個人、小圈圈,擴大到部落客、公司和組織。



    ◎第八章:Tumblr網紅

    在2010年代,Tumblr、YouTube、部落格等各種網路創作中心雖然經歷驚人成長,但主要仍是自給自足的泡泡。在此同時,臉書和推特都想成為網路的霸主,拚命收集網路上最紅的內容餵給用戶。結果是創作中心和社群網路之間出現套利機會,讓BuzzFeed或Mashable能潛入這些泡泡,收割創作者的心血結晶,重新包裝成最有機會在臉書爆紅的形式。這些網站和Tumblr及其創作者發展出共生關係(也有人說這是寄生關係)。不過,BuzzFeed這類網站固然能為Tumblr帳號帶來流量,但最後能藉這些作品賺錢的仍是BuzzFeed。……在那段時間,Tumblr爆紅的最好結果是得到一份全職工作,通常是數位媒體或科技公司。



    ◎第九章:Instagram的影響

    從創立Instagram開始,希斯特羅姆對廣告的態度就毫不模糊:堅決反對。推廣精緻美學的負面影響,是讓Instagram失去最初那種輕鬆隨意、沒有壓力的貼文方式,多少降低了使用樂趣。更重要的是,Instagram對廣告的戒心無法阻止網站塞滿廣告,只改變了誰把廣告帶進網站。

    排斥廣告和選擇性扶植素人用戶的結果,是刺激廠商另尋門路。Instagram固然協助幾百名精選用戶獲得數十萬追蹤,但有部落客、YouTuber的先例在前,這群Instagram用戶知道擁有受眾和線上廣告意味著什麼。在支持麗茲.艾斯溫等原生創作者的同時,Instagram無意間建立起網紅工廠。雖然Instagram還不知道如何因應這種發展,但部分網紅已不願繼續枯等。



    ▎第四部:平台爭奪創作者

    ◎第十章:Vine時代

    Chapter 10 Vine Time

    Vine應用程式提供用戶操作簡單的編輯工具,只用手機就能創作自己的迷你作品。影片長度設有六秒上限,雖然在某些人看來短得可憐,但Vine創辦團隊不這樣想,他們認為GIF的循環動畫也不過幾秒,卻照樣紅透半邊天,到處都看得到。

    在beta版測試階段,Vine團隊已經發現用戶的行為出乎他們意料。儘管有六秒的限制,且試用者只有十到十五人,但他們還是不只記錄和分享自己的生活,也設法構思小故事。共同創辦人多姆.霍夫曼說:「看到社群和工具相互刺激,著實令人興奮,好得簡直不像真實的。我們幾乎立刻看出Vine的文化會走向創意和實驗性。」



    ◎第十一章:競爭者混戰,用戶新時代

    2013年6月20日,Instagram新增影片功能,讓用戶能在現有的應用程式內製作十五秒短片,也為影片量身定做十多種濾鏡。不料,這時出現了新的競爭對手:Snapchat。2011年秋便已成立的Snapchat,直到2013年10月才推出真正扭轉戰局的功能─限時動態。

    Snapchat共同創辦人伊凡.史匹格希望能循臉書的前例,把焦點放在有心和朋友保持聯繫的一般用戶,但它的用戶很快把限時動態當微型部落格用,拍影片記錄生活,三不五時上傳十秒短片。隨著越來越多明星開始使用,Snapchat和Vine、Instagram一樣成為熱門話題。同年,這場影片應用程式大戰又加入了一個新角色:Musical.ly─也就是最後變成TikTok的應用程式。



    ◎第十二章:平行線

    隨著主流網路創作者宇宙逐漸拓展,另一個暗黑板的平行宇宙也悄悄出現。網路言論日趨激進,極端主義則一再被放逐到更幽暗的角落。2014年8月,這一切都被稱為「玩家門」的一連串事件改變。那是一場多方聯手、深具厭女情結的騷擾,藉人為操作的憤怒循環恐嚇支持進步價值的女性。

    惡意在網路上不是新鮮事,性別歧視也不是(種族主義、反閃族主義、恐同和任何形式的惡意歧視,統統不是)。玩家門之所以是網路文化的轉捩點,是因為它提供了藍圖,操弄媒體對網路文化的無知,利用媒體只看網路表象的習性,將社群媒體平台改造成散播仇恨的武器。



    ◎第十三章:讀秒

    2014年初,Vine和創作者之間的緊張到達高峰,公司延請YouTube產品經理傑森.托夫擔任產品總監。托夫希望能與高人氣用戶建立更溫暖的關係。

    2014年秋,YouTube一舉豪撒幾百萬元,用自家明星蜜雪兒.潘、貝莎妮.莫塔、羅珊娜.潘森大打廣告。一時,電視廣告、印刷廣告和全國各地的廣告招牌都是她們。《華爾街日報》報導這場宣傳時說:「只要事關推銷YouTube,Google的策略都很簡單:昭告天下我們的創作者可以多紅。」Vine想依樣畫葫蘆,但為時已晚。許多Viner正在擴大曝光範圍,在YouTube、Instagram和其他更新的應用程式上發表內容,為自己開闢更多條路。簡言之,他們正從Vine外移。



    ◎第十四章:重新洗牌

    隨著Vine關閉,臉書突然獲得大好機會,它督促創作者發表越來越長的作品,最後更要求影片必須三分鐘以上,以便在開頭或中間插進廣告。可是在臉書吸引許多1600 Vine 住客加入一年後,大規模的變現模式仍不見蹤影。

    創作者苦等之餘,開始覺得臉書只容許他們透過它賺錢,別的方式都不考慮。舉例來說,雖然贊助內容在Instagram 和YouTube 已隨處可見,但創作者認為臉書老是降低贊助內容在動態消息的排序。臉書似乎也刻意斬斷創作者的其他收入來源。1600 Vine 幫本來想在臉書使出老招數,透過彼此分享內容拉抬聲勢,或是收費代為分享,但臉書的人暗示這樣做可能被處罰。



    ▎第五部:創作者盛世

    ◎第十五章:贏家

    2017年2月,Musical.ly面臨中國科技集團字節跳動嚴峻挑戰。字節跳動當時剛剛收購了應用程式Flipagram,將它重新設計,看起來和Musical.ly一模一樣。此外字節跳動還在中國推出複製Musical.ly的應用程式「抖音」。雖然Musical.ly有自己的科技和資料科學團隊,但它難以複製字節跳動遙遙領先的內容推薦演算法。另一方面,中國因為人口龐大,抖音吸收國內用戶的速度比Musical.ly爭取國際用戶還快。

    Musical.ly高層一心擴大全球版圖,經過無數討論,高層決定:面對抖音的挑戰,最好的因應策略是「打不過就加入」。同年夏天,他們開始和字節跳動洽談。2017年11月,Musical.ly以八億六千萬賣給字節跳動。



    ◎第十六章:Instagram登上顛峰

    隨著「付費合作」標示和主題標籤#廣告出現,業界屏息以待,等著看參與度雪崩,廣告客戶和創作者也做好收入驟降的心理準備。媒體和科技業許多人為網紅即將沒落額手稱慶,矽谷創投人士和記者幸災樂禍。2017年一篇尖刻的報導說:「網紅總是急著證明靠影響力吃飯是正經生意,但沒人知道他們除了自拍以外還會幹什麼。」

    但巨禍並未降臨。這段插曲顯示:追蹤者對社群媒體明星的喜愛,勝過對廣告的厭惡。受眾對網路創作者已經產生深厚的情感,足以讓他們愛屋及烏,正面看待廠商合作,為創作者拿下越來越大的合約高興,也感到自己對喜愛創作者的成功有所貢獻。



    ◎第十七章:廣告末日

    YouTube現在讓廣告客戶過濾影片,排除含有「悲劇或衝突」、「敏感社會議題」或「性暗示」的內容。演算法掃描後如果認定影片屬於上述廣泛分類,那些影片就會失去收益。但這樣一來,大學裡教《馬克白》的課程影片還能不能過關?分享怎麼做巧克力餅乾會不會遭到抗議,因為非洲許多可可豆農民受到剝削?沒人知道怎麼做才能不受影響。

    「提供廣告客戶新選擇的結果,是讓們大多數人沒有廣告。」伊森.克萊恩在推文中說,同時附上YouTube新廣告政策的截圖:「最棒的是@TeamYouTube正常發揮,不解釋為什麼搞出這些新政策,也不告訴你如何保護自己,一聲不吭整死每一個人。」



    ◎第十八章:倦勤與崩潰



    ▎第六部:網路影響無所不在

    ◎第十九章:TikTok稱霸



    ◎第二十章:解鎖



    ◎第二十一章:競爭與擴張



    ○結語

    ○致謝



    ?





    自序



    名媛排行榜




      這本書談的是一場革命。和大多數革命一樣,這場革命實際做到的比某些先驅承諾的要少,卻比任何人預測的都多。它徹底顛覆我們了解世界的方式,重塑我們與世界的互動,推倒傳統藩籬,賦予以往被邊緣化的無數人力量。這場革命為我們的經濟創造龐大的新契機,卻也讓傳統機構一蹶不振。儘管守舊的人對這場革命經常不屑一顧,譏為一時熱潮,但它其實是現代資本主義最大、破壞力也最強的改變。



      每當回顧過去二十年的網路成就,我們往往把焦點放在科技巨頭:大企業、創立公司的狠角色、天馬行空的創新者,以及他們一手操縱的龐大力量。但只看這些,故事只聽了一半。對一般人而言,帶來真正變革的是矽谷創造的平台和測試的演算法。科技巨頭的生意不取決於發明了什麼,而在於促成了什麼。從第一個業餘部落格到最新的TikTok熱潮,創作能量一直來自使用者和他們周圍的人,他們創造的豐富內容和吸引的廣大注意力,是科技公司飛黃騰達的重要推手。這場革命的主角是使用者,是他們重新定義二十一世紀的工作、娛樂、名氣和野心。這場變革首次引起注意,是網路遇上了對身分地位最敏感的一群人:紐約名流。



      ***



      有頭有臉的紐約名流可以一路追溯到1800年代。葛洛瑞亞?范德比(Gloria Vanderbilt)、南?肯普納(Nan Kempner)、布魯克?阿斯特(Brooke Astor)等女性經常登上雜誌,成為時裝設計師的繆思,往往也在《時尚》(Vogue)等刊物擔任要職。每次宴會都有少數心腹攝影師和專欄作家受邀與會,相關報導總是光鮮亮麗。雖然名流之間從來不乏爭議和不當言行,但通常不會洩漏到小圈子外。



      然而,2006年4月24日,這顆精心維持的泡泡傳來破裂聲。跑出來攪局的是一個神祕的網站:一個部落格。



      socialrank.wordpress.com不知是從哪冒出來的,網頁以淡紫色為底,黑色字體,香檳酒杯橫幅上是一張名單:「曼哈頓前20大名媛」。



      「一切要從整整兩週前說起。」名媛排行榜的第一篇貼文寫道:「在四季酒店的一場宴會上,評審團為紐約名媛排行榜圈定132名人選??入圍者個個芳名遠播,風采動人,不僅深受媒體矚目,也是人人爭睹的焦點。是她們的存在讓紐約宴會競爭如此激烈,也如此令人激賞。」



      貼文也說,排名是由評審團依四個項目評分而定:

      ?個人風格與設計師人脈(1–20分)

      ?重要刊物與八卦專欄曝光率(10分)

      ?能見度和參與度(10分)

      ?熱門特質——成為當紅炸子雞的原因(10分)



      名媛排行榜列出25名女性的姓名和近照,拔得頭籌的是婷絲莉?莫迪梅(Tinsley Mortimer)。



      雖然部落格當時在網路正紅,但絕大多數和時尚沾不上邊。因為在眾人印象裡,網路仍是穿運動褲、戴厚眼鏡的無聊宅男沉迷的東西。不過,儘管沒人承認,紐約上流社會開始認真察看名媛排行榜。隨著部落格的消息越傳越廣,部分女士開始較勁,穿著打扮更加用心,熱門宴會的邀請也水漲船高。雖然排名是依主觀評分而定,但理論上可以一較高下。「名次仍未底定。」網站上說:「死了以後有的是時間睡,但名媛排行榜看的是宴會、華服和公開亮相。」



      猜測作者(群)的身分和察看排行榜本身一樣有趣。名流一向樂於在紅毯上為自己編造童話故事,現在卻不得不照著別人的劇本演出。但寫下劇本的到底是誰?寫這些匿名貼文需要知道宴會內幕,換句話說,這個圈子一定有臥底。但那些文章的文字十分蹩腳,讀來充滿偷窺的味道。



      從2006年春季到夏季,部落格幾乎天天都有八卦貼文,每兩週公布一次新的名媛排行榜。不令人意外的是,婷絲莉?莫迪梅在排行榜上始終名列前茅。莫迪梅是典型的南方佳麗,最早在維州里奇蒙(Richmond)的舞會上引起注意,後來先後在勞倫斯維爾(Lawrenceville)寄宿學校和哥倫比亞大學就讀,嫁入石油豪門後經常出席慈善舞會。在穿著低調的紐約上流社會,莫迪梅卻偏愛粉紅褶邊洋裝,打扮得像個洋娃娃,還喜歡對著鏡頭眨眼。



      隨著網站人氣與日俱增,受眾的情緒起伏也越來越激烈,兩週更新一次的排行更不斷加柴添火。留言區充滿侮辱和謾罵,行為不端和嗑藥的謠言滿天飛。在此之前,出了紐約沒什麼人在意上流社會,豈料一夕之間,有網路的人都在追蹤最新進度。



      據《紐約雜誌》(New York Magazine)報導,短短幾個月內,「全市的八卦無不繞著名媛排行榜打轉,原本默默無聞的女人一下子變得路人皆知,吸引大批讀者留下尖酸刻薄的留言,內容常常惡毒無比。」



      排名和留言讓部分名媛深受打擊。其中一位的朋友對《紐約雜誌》透露,她的閨蜜因為部落格批評她「圓滑奸巧又有張馬臉」,「哭了好幾天」。但哭泣歸哭泣,這位名媛顯然也發現自己的名氣因此傳到上東城外,對這樣的發展樂觀其成。那名朋友說:「因為那個網站的關係,她現在成了社群紅人。」(這裡的「社群」指的是上流社會,畢竟我們熟悉的社群媒體那時還沒出現)



      到2007年初,名媛排行榜已持續更新將近一年。節慶宴會來來去去,同一批女子仍在相互廝殺,爭奪雙週榜名次。莫迪梅則始終穩居后座,不動如山。



      2007年2月8日,事態發生變化,《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宣布出現競爭者——奧莉維雅?巴勒摩(Olivia Palermo)。報導說在最近一次時裝秀上,當攝影師請婷絲莉?莫迪梅擁抱「後起之秀」巴勒摩,莫迪梅「面露不悅」,「場面活像《辣妹過招》(Mean Girls)」。



      名媛排行榜一開始待巴勒摩尚稱溫和,她的名次越來越高。和莫迪梅一樣,巴勒摩具備成為A咖的各種條件:啣著金湯匙出生,父親是房地產開發商,母親是室內設計師,童年在富得流油的紐約和康乃狄克州格林威治(Greenwich)度過,當時正在紐約新學院(New School)讀時裝設計。



      巴勒摩是紐約上流社會的熟面孔,經常出現在名流宴會御用攝影師派翠克?麥可穆蘭(Patrick McMullan)的鏡頭下。她迅速掌握成為社交名媛的一切技能:向設計師大獻殷勤,加入慈善組織,還聘了一位公關。但名媛排行榜不但將她比做鮪魚罐頭——過度包裝,假掰——還寫了不少謠言和殘酷的八卦攻擊她。在此同時,網站也用厭女的口吻譏諷巴勒摩「想紅成痴」,挖苦莫迪梅「年老色衰」、「過氣」、「廢」,繪聲繪影編出一場兩個女人的戰爭。



      不過一年,名媛排行榜不但憑空捏造出一場雙姝之戰,還將兩人的競爭炒作得勢同水火。可是在戰況節節升高之後,名媛排行榜消失了。



      據傳是巴勒摩的父親忍無可忍,請求法院下令揭露部落格寫手的真實身分。但他的威脅尚未成真,《大道》(Avenue)雜誌的彼得?戴維斯(Peter Davis)便已挖出真相。2007年4月,他終於堵到名媛排行榜的幕後藏鏡人——原來暗中操作的不是一群頂尖名流,也不是任何一個大家熟悉的名人。這個喊水會結凍的網站,居然是兩個根本沒人認識的俄國移民弄出來的,他們說架這個網站基本上是社會實驗。這對二人組叫華倫汀?烏霍夫斯基(Valentine Uhovski)和歐爾佳?雷(Olga Rei),出身和上流社會八竿子打不著。



      消息一出,眾人譁然。《紐約雜誌》以封面故事報導,菁英社會都驚呆了——兩個根本沒人理睬的無名小卒,竟然能讓他們流淚、讓他們瘋狂,甚至把他們踩在地上。圈外人居然能整垮菁英圈裡的菁英,而且花的錢還不夠他們去一次美髮沙龍。



      我相信對許多人來說,這件事雖然奇怪,但不過是插曲。名媛排行榜已經是將近二十年前的事,而且只存在一年,現在何須重談?因為我認為這個網站雖然關閉,但一切再也沒有恢復原狀。紐約上流社會沒能返回城堡安生度日,只能眼看破洞越來越大。名媛排行榜的故事是往後二十年網路生活的前兆。



      名媛排行榜也預示了社群媒體行將崛起。不久以後,我們都將沉溺於公共指標和線上排名,也都將面臨把自己商品化、以及為自己建立線上品牌的壓力。不論是名媛排行榜內建的厭女情結,或是留言板上對女性評頭論足的方式,反映的都是今日女性仍在面對的性別歧視和偏見。



      名媛排行榜關站後,婷絲莉?莫迪梅和奧莉維雅?巴勒摩都曾受邀參加實境節目。事後來看,巴勒摩是最大的贏家:上過MTV台實境秀《都會女子》(The City)之後,巴勒摩順勢成為網路時尚和生活風格網紅,建立起自己的事業。到2016年,據說請她走一次紅毯要價三萬元(譯按:書中貨幣單位皆為美元)。 現在她的Instagram帳號有八百萬人追蹤,不但經常與其他品牌合作,還成立自己的美容品牌「奧莉維雅?巴勒摩美妝」。在所有捲入名媛排行榜浪潮的人裡,她最懂得善用高速成長的網路世界所帶來的新機會。



      ***

     

      網路已經改變我們周遭的一切,改變我們能認識哪些人,改變我們如何相識、如何工作、如何約會、如何玩樂、如何成名,也改變我們相信誰、想要什麼,以及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越來越多人透過社群媒體接收大部分資訊,也從事大多數娛樂。現在,人們可以花好幾年慢慢爬上職涯高峰,也可以志在一夕爆紅,短時間內完全改變人生軌道。舊世界已經消失,但我們還不清楚新世界會是什麼樣子



      網路剛剛出現時,艾爾?高爾(Al Gore,1993年至2001年間的美國副總統)將它比做公路網:公路網浮現後,人們會需要新地方吃飯、新地方娛樂,也需要價廉物美的新地方住。但隨著全國公路網完成,小本經營的小店會消失,鄉鎮市中心也會沒落,取而代之的是購物商場和郊區住宅。家庭、日常生活和鄰近地區的步調也會改變——即使在最後一哩柏油路鋪好幾十年後,改變仍不會停止。



      三十年後回過頭看,高爾的預言讀來既樂觀又充滿警訊。網路自己帶來一波又一波發展,第一波是發明技術本身。等到基礎建設到位,家家戶戶都有電腦上網,價值上兆的問題變成:上網要做什麼?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世界先後出現YouTube、臉書、Musical.ly、Twitch、TikTok,每一種都為在家上網提供新的體驗、新的看與被看方式、新的八卦方式,以及新的分享最新消息方式。不過,每一種的崛起都需要時間,就在我們思考上網要做什麼的時候——就在我們思考沉溺上網會對自己造成什麼影響的時候——世界已不斷改變。



      直到今日,我們仍在思考同樣的問題。儘管我們已經進入數位時代數十餘年,網路仍日復一日帶來變化。當年撥接上網的人,怎麼想得到現在有假追蹤者、迷因股、QAnon、TikTok爆紅新聞,還有許多人因為Instagram而去動整型手術?



      2000年代中的紐約名流只是比我們早一步遇見未來,現在的社群媒體生態系就像更大的名媛排行榜,由機器操作。如今每一個人都很清楚自己的地位、指標,以及小小出名或快速爆紅的可能性。即使我們的目標不是成為百萬網紅,還是會在意親友有沒有按「讚」,還是會樂於結交新網友,即使那個人你幾乎不認識。這種現象既是潛在商機,也是焦慮來源。



      這本書想談的是網路及其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但不是完整的歷史。這個主題的完整歷史如果真的寫得出來,恐怕需要好幾萬頁的篇幅。《流量國度》毋寧說是一部社群媒體社會史,談的是顛覆傳統權力的網路力量與產業,以及塑造這個新世界的人——而其中許多人並不在矽谷。



      一切再也不同。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