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女兒心上名為媽媽的傷口:清理女兒們焦慮的引爆點,不負疚、不虧欠,終結創傷遺傳的關係修復提案

女兒心上名為媽媽的傷口:清理女兒們焦慮的引爆點,不負疚、不虧欠,終結創傷遺傳的關係修復提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532980
盧恩惠
王品涵
幸福文化
2025年3月12日
127.00  元
HK$ 101.6  






ISBN:9786267532980
  • 叢書系列:富能量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富能量


  • 心理勵志 > 兩性與家庭關係 > 家庭/親子關係











    無法恨、也不敢愛,「媽媽」這個名詞,

    成為女兒心中那道最深刻的傷口……



    療癒和修復,從承認「討厭媽媽」開始;

    獻給每一位成年的女兒,找到和媽媽相處的正確方法。



      ★幫助超過5,000位諮商者找回自我和人生★

      知名家庭關係諮商師盧恩惠,專為無法恨媽媽、乾脆恨自己的女兒們所寫的母女關係解方;不是刻意淡化、也不用故意當個壞女兒,在做出之後該怎樣和媽媽相處的決定之前,讓女兒們無虧欠感的課題分離練習。



      想讓媽媽愛我,真的這麼難嗎?

      背負成為「好女兒」的枷鎖,「可不可以,愛我這個人就好?」

      •女兒覺得自己必須要滿足所有媽媽的要求,一旦做不到就非常焦慮並自責。

      •在媽媽眼中,只要沒照著自己的話去做,女兒就是做不好、做不夠。

      •把家庭和樂的責任扛在肩膀上,若只有自己過得好,就感到愧疚的女兒。

      •理解媽媽自己背負的傷,對於還無法完全放下、還不能原諒的自己感到沮喪。



      ◆///讓女兒們終結創傷遺傳的原諒5階段///◆

      【看清】我想要的愛和支持,媽媽不會給。

      【面對】在心上的傷口,是真實的。

      【感受】對媽媽產生討厭和怨恨。

      【看見】媽媽對我的傷害,以及她的媽媽對她造成的傷害。

      〉〉〉最後,才能原諒自己、原諒媽媽。



      ◆///終結創傷遺傳、保護自我情緒和內在的回應///◆

      •把指責和批評,轉化為優點:

      「整天只會計較這些小事要幹嘛?」>>『那不是計較小事,是謹慎。』

      •捍衛自己的情緒:

      「擺出這種樣子給誰看?」>>『消極有消極的活法啊�人生不是只有幸福快樂才是對的。』

      「有必要這麼難過嗎?太誇張了吧?」>>『你是要鼓勵我?還是讓我更難過?�你的安慰可以換一種說法。』

      「妳都不聽我的話,我去死一死好了!」>>『媽,如果我對你說「我要去死」,你的感覺是什麼?』

      •主動說出自己的要求:

      「心情不好嗎?那卡拿去刷。」>>『我現在更需要你傾聽我,抱抱我。』

      「我以後不想再見到妳!」>>『妳現在情緒上來了,我們晚點再說(離開現場)。』



      ★ ▍不必做「好女兒」,做好「自己」就夠了──療癒「母親這種病」的5個階段

      ◎試著拒絕媽媽。

      ─承認自己和媽媽兩個是不同的人,能夠做出不同的選擇,想要不同的東西。

      ◎為媽媽設定界線。

      ─不必接受自己無法忍受的行為。分清楚母女之間什麼是不能改變、不該改變的。

      ◎承認媽媽的缺點。

      ─認清媽媽的情感並不成熟,因此她無法無條件地去愛,也難以理解別人的感受。

      ◎放棄母親是完人的幻想。  

      ─放下心中渴望的媽媽形象,從朋友、同事或伴侶身上找到自己需要的陪伴和情感。

      ◎成為你想成為的母親。

      ─理解自己、照顧自己,用全新的方式和媽媽相處,當自己也成為母親時,不會複製童年經驗在女兒身上。



      ◆///先成為自己,再成為女兒

      不需要成為媽媽的複製品,也不需要填補她的遺憾,接受自己不是母親的延伸產物後,才能建立不再受傷內耗、不再自我貶低的母女關係。「好女兒」和「好媽媽」都是一種被框架的形象,從立下邊界感開始,學會不需要遍體鱗傷的去愛彼此。



    推薦人



      于玥|諮商心理師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林佳樺|作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留佩萱|美國諮商教育與督導博士

      郭葉珍|教授媽媽

      彭菊仙|作家

      盧美妏|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 共同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依姓氏筆畫排列)

    ?


     





    【前言】是誰告訴我,這樣才是乖女兒?



    第一章? 我焦慮的起點與終點:媽媽

    將討好媽媽視為首要責任

    無論怎麼做,都不夠好

    不被理解的女兒,成為不懂理解的母親

    女兒在家庭裡扮演的特定角色

    來自媽媽有條件的愛

    必須一起對抗爸爸的念頭

    遍體鱗傷的女兒



    第二章? 讓我心痛又心累的媽媽

    被害者媽媽,加害者女兒

    開玩笑的媽媽,感覺受辱的女兒

    犧牲的媽媽,愧疚的女兒

    欲求不滿的媽媽,有本事的女兒

    憤怒的媽媽,無法生氣的女兒

    完美主義的媽媽,永遠不夠好的女兒



    第三章? 現在,是時候原諒了

    先盡情地恨,才能放心地去愛

    唯有先理解自己的情緒,才能愛媽媽

    為什麼媽媽全心的愛,女兒不想要?

    如何心平氣和地原諒媽媽?

    我必須好好了解自己的創傷

    ?

    第四章? 療癒源於媽媽的創傷

    階段一:拒絕媽媽

    階段二:與媽媽溝通

    階段三:對媽媽設定界線

    透過「設限」保護母女關係

    以正面投射感染媽媽

    階段四:承認媽媽的不完美

    階段五:放棄自己期望中的「媽媽框架」

    成為自己曾經渴望的媽媽



    第五章? 痊癒的創傷不會代代相傳

    在育兒的過程,找到關心自己創傷的時間

    媽媽本身得先幸福才行

    媽媽和我不一樣

    首先,面對過去的自己

    學會療癒自己、不傷害孩子的愛



    【結語】和媽媽好好相愛的方法



    ?





    前言



    是誰告訴我,這樣才是乖女兒?




      我在某次演講談論關於家庭的主題時,台下有位聽眾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老師,我覺得我所遇到的心理問題或人際關係的困擾,似乎全都是因為我媽,但我不太理解這是為什麼。而且,那些關於依戀會遺傳的理論 也讓我感到相當不舒服。」



      她向我提問時的眼神充滿了委屈。長期以來,她飽受重度憂鬱與不時湧現的憤怒所折磨,不僅接受過心理諮商,也藉由閱讀許多相關書籍、聽演講學習。儘管如此,她卻表示每當接觸到「媽媽」對自己心理層面造成哪些影響時,總會出現莫名的抗拒感;甚至還曾在心理諮商的途中,因為對於探討與母親的關係而感到不適,當下決定立刻結束諮商。



      嘗試與這位聽眾對話後,才發現她似乎深陷在愛媽媽與恨媽媽的矛盾情緒之中。我告訴她,這兩種心情都是自然的情緒;我也安慰她,只要覺得不適,隨時都可以停止諮商,等到內心發出「現在沒事了」的信號時,再重新開始就好。



      受傷的女兒為了得到媽媽的愛、與媽媽和平共處,過著無止境付出努力的人生。然而,她們的內心深處卻也存在著對媽媽的獨特情感與需求。



      無論是討厭媽媽責備自己的怨恨情緒、因為媽媽讓人壓力很大而想要逃跑的心情,或是渴望被媽媽愛的需求,這些情緒都反應在言行舉止上,於是才戴上了「乖女兒」的面具。可是,她們當然也想摘掉這副面具。光是存在就該被愛的「真我」為了覺醒而奮力掙扎著,不希望來自媽媽的愛是有條件的。



      •真我和假我對抗出的情緒矛盾

      所謂真我,又稱「內在小孩」或「真實自我」。在本能上,真我會想要享受天賦的自由生活,一旦真我的需求被壓抑,真我就會失去力量,最終被推入無意識的領域。

      於是,就此形成了假我,而我們也會同時開始過著誤以為那就是自己真實樣貌的生活。假我會持續向我們發送假訊息——

      「想得到媽媽的愛,就要當個乖女兒。」

      「妳必須好好照顧媽媽。」

      「妳的情緒一點用也沒有,拜託當個有用的女兒吧。」

      然而,真我並不會允許我們因假我而失去自我。真我會在無意識的深海之中,為了拯救我們而聲嘶力竭地吶喊。

      「看看我好嗎?那不是我真正想要的啊!」

      「多愛我一些,我也想被愛。」

      「其實我很傷心,難過得好想大哭一場。」



      當我們開始聽見真我的聲音後,假我就會受到威脅。如此一來,對媽媽的兩種情緒也隨之陷入矛盾。只要活著就恨媽媽,卻因為不能恨媽媽,所以讓人處於不得不恨自己的混亂十字路口。



      像是憂鬱、焦慮、恐慌等各種症狀,都是由真我與假我抗衡所造成的心理緊張感發出的訊號。唯有不再被心理的緊張感蠶食,而是鼓起勇氣審視內在,我們才得以明白自己真實的需求與情緒。



      •女兒不該有標準的樣子

      各位選擇翻開這本書的原因是什麼?是不是為了擺脫與媽媽間的矛盾造成的內心緊張感,重新找回平靜呢?在此,我想提供一個建議:至少在閱讀這本書的期間,試著當一個能夠盡情討厭媽媽的女兒。



      本書收錄了女兒們如何自責、為了得到媽媽的愛而過著假我人生的故事。當妳為故事中受傷的女兒感到心疼的同時,也請好好心疼自己;試著傾聽深藏在心底的怨懟,試著在感到悲傷時盡情悲傷。



      被譽為內在小孩權威的查爾斯•惠特菲爾德(Charles L. Whitfield),於其著作《跟心裡的傷痛告別:創傷療癒大師教你如何修復失衡的人生》(Healing the Child Within:Discovery and Recovery for Adult Children of Dysfunctional Families) 中提到關於真我的說明如下:



      我們的真我很隨性、豪爽、熱情、樂於付出和與人交流,會接受自己和其他人。無論感到喜悅或痛苦,真我都能體察到這些感受,並且表達出來。真我欣然接受自己的感覺,不加以評斷也無所畏懼,容許每種感受存在,將其當成評估生活大事的有效方法。



      妳在什麼時候最恨媽媽?妳在什麼時候因為媽媽感到心痛?妳又是在什麼時候需要媽媽的愛與關心?



      如果被問到這些問題時,腦海中先浮現的是媽媽的臉與犧牲,而不是自己的需求,代表妳已經當一個乖女兒太久了。從現在起,妳可以摘下乖女兒的面具了。



      讓我們一起哀悼為了成為乖女兒,不惜奉獻靈魂而逝去的那些時光吧!接著,撕掉「乖女兒」的標籤,並告訴自己「當一個還可以的女兒就夠了」。



      世上不存在乖女兒或壞女兒,只有「媽媽的女兒」。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