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從破碎中重生——心理韌性的力量與重建之路
當災難降臨,我們的生命、家園乃至心靈,往往在剎那間被擊碎。然而,正是在這樣的時刻,我們的韌性和勇氣得以展現,也讓心理重建成為重拾生活秩序的重要基石。本書《三階段心理防災體系:從韌性培養到心理急救與復原的實務應用》,正是這條漫長且艱難道路上的一盞明燈。
這是一本充滿智慧與溫暖的書,凝聚了作者們多年在台灣重大災難現場的第一手經驗。作者團隊皆是台灣重大災難事件中深具經驗的臨床心理師,陪伴受創者走過黑暗,重拾生命的色彩。他們不僅在八仙塵爆後陪伴燒燙傷倖存者進行超過兩千次心理評估與會談,也在新冠疫情期間,為重症看護者提供心理治療與復健服務。書中不僅有國內外的研究支持,更結合了作者們在台灣重大災難中的案例與實務經驗,是一本兼具理論深度與實用技巧的工具書。
心理韌性,是災後重建的靈魂。它讓我們在困境中找到與痛楚共存的力量,也讓我們相信,哪怕身處廢墟,仍有可能種下希望的種子。心理韌性並非天生,而是可以被培養與鍛煉的能力。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是一部實務指南,更在於它賦予我們一種信念:哪怕經歷再深的傷痛,人類的內心仍有恢復與重生的無限可能。本書以三階段的心理防災體系,從韌性的建立,到急救的實踐,再到重建的深度探索,為我們提供了具體的指引,也喚醒了我們對心理韌性教育的重視。
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傳遞了一個關鍵訊息:災後重建不僅是災難倖存者的事,它更是整個社會應當共同承擔的責任與使命。心理重建的工作,是一份以專業技能為基礎、以人性關懷為核心的偉大實踐。當前的社會與教育體系,亟需融入災難心理教育,讓每個人都能在災難來臨前做好心理準備。透過這本書,我們不僅能學到具體的因應策略,更能領悟到人類在面對極限挑戰時,如何透過心理韌性找回力量。
作為一位心理重建的實務工作者,我有幸參與八八風災、台鐵太魯閣號事故及蜂群攻擊等災害的心理復原工作,親眼見證了心理介入如何幫助倖存者與社群重建心理韌性的成效。在這些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災後心理重建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恢復功能,更在於重建內心深處的韌性與希望,幫助人們走出憂鬱焦慮,重現幸福。這不是一條容易的路,但每一個從創傷中站起來的身影,都見證了人性深處的強韌與美好。
因此,我誠摯推薦本書給所有關注心理健康、防災教育,以及希望在困難中找到重建力量的人。無論是心理健康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員,還是希望了解心理防災與重建的社會大眾,本書都將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指南。讓我們攜手努力,為受災者帶來更多溫暖與支持,為我們的社會建立更加堅韌的未來。
柯慧貞
亞洲大學心理系講座教授、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臨床心理中心臨床心理師
台中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前台灣心理學會、台灣臨床心理學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