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二十年前,當我還是博士生時,正摸索著自己的研究方向。因緣際會,我讀到了一本《另類視界觀:新世紀的視覺經驗》。這本書的作者用細膩且深入淺出的文字描繪了所處的環境,探討了自身經歷的視覺經驗和延伸的視野。作者能夠從周邊的「眼見物」中信手拈來,作為探索的場域,這些探索甚至成為了他的教學經驗,閱讀作者的文字總能給我啟發和觸動。
二十年後,從講師到教授,我一直有一個願望,就是感謝那些曾經幫助我的人。其中,王士樵教授是這本書的作者,儘管我們素未謀面,我僅僅是他的讀者,但人生的感激不應該只藏在心裡。於是,我鼓起勇氣聯繫遠在美國北伊利諾大學(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的王士樵教授,表達我希望向他學習請益的願望。起初,我以為這只是一封不會收到回信的郵件。然而,當我收到王教授的回信時,我感到莫名的開心。同時,我也獲得了王教授的同意,得以向國科會藝術教育學門申請短期研究,赴美國進行研究。
此次申請研究的主題是「跨領域教育的藝術本位學習」,王士樵教授開放讓我參與課程,觀察他建立的學習系統。每門課程的進行與各個環節之間的關聯,就像是一場交響樂團的演奏。學習者之間的互動旋律和豐富的對話內容,難以一言以蔽之,令人印象深刻。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一門實作課,除了基礎製作(fundamental productions)外,王教授安排學生以藝術本位研究的方式進行概念製作(conceptual productions)。這不僅限於傳統的「繪畫」範疇,而是強調創作能針對特定議題進行表現,從研究調查、製作到溝通作品,建立創作思維的訓練。換言之,以藝術本位的學習,就像是建構邊界跨越的練習(crossover),創作者不僅能創作出令人驚嘆的作品,還能夠將現場聆聽作品的觀眾拉進議題之中。
王教授給我很大的啟發:在場域的系統性結構中,學習者能在實作中培養基本經驗,並從自我發展中建構基礎知識來幫助完成作品。然後,在開放場域進行評圖或作品交流,讓他人進入其中,學習如何溝通與反思,並引導學生建立自己的聲音、創造自己的系列作品集,同時也是成為一個獨立學習者的歷程。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師生互動中的批評環節。王教授給予批評的目的是在培養藝術本位中的研究態度,並不? 把一開始創造出來的作品視為不能修改,而是在溝通中加入探究性的思維並尋求改善。
成為一個獨立學習者,或許就是跨領域藝術本位學習最終目的。藝術本位研究是一種認識論,在學習者的創作中進行研究。儘管學習是在教學者行為與系統中安排發生,但當把目光轉向學習者自我建構議題與溝通時,知識的邊界才會在探究歷程中模糊與開展。不同領域的代理人在知識建構上,往往將學習安排在有秩序的軌道上,但藝術本位學習則如一幅富有變化的拼圖,創造了交錯與融合的關係。學習者在創作中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通過分享、溝通與合作等活動,激發出新的知識形構。這種學習方法鼓勵學習者探索新的視角,打破傳統知識邊界,並在互動中豐富自己的理解和創造力。藝術本位學習的核心在於,通過實踐和交流,促進學習者成為自主且具有批判思維的個體,就如王教授撰述《另類視界觀》的精神,藝術是會發現一個前所未見的視野。
這本書的催生者是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藝術教育學門,補助科學與技術人員國外短期研究,計畫編號113-2918-I-153-001。特別感謝美國北伊利諾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王士樵教授能讓我訪問與學習,以及系主任Jessica Labatte、國際學生與學者服務處Sarah Adams(International Student and Scholar Services)的行政支持,這段期間能參與觀摩王瑞青教授、Douglas Boughton教授、Catherine Raymond教授的課程,特別是王瑞青教授的世界音樂學程與演出(world music program)給我跨領域藝術本位學習一種隱喻與象徵,在撰寫本書時,把不同領域想像成世界樂器,雖分屬不同文化卻可以一起演奏。
在Dekalb小鎮這段期間,我度過寧靜與平和生活,記得剛到的夏季可以在Hopkins Park Terreace參加 UKE Day,沉浸在彈唱Strum & Sing並欣賞Wild Blue Ukulele Orchestra的旋律。還有Dekalb Public Library不只是提供資訊(inform),還加入豐富(enrich)、娛樂(entertain)、啟發(inspire)的元素,為孩子與家庭舉辦活動,讓我在參與Ballon show: The Art of Inflation、Dan Gogh’s Magic and Art Show等欣賞在表演說故事中把人與書連結,還有非常多視覺小說豐富我的視野。在NIU中Founders Memorial Library提供我許多寫作材料,而且還會舉辦墨西哥神話怪獸創作展,讓我們在每一個樓層尋找怪獸的身影,成為我在圖書館裡另一種樂趣。還有Chicago Fine Arts Building的開放日,拜訪美國踢踏舞團 rhythm world為Chicago human rhythm project的排練,以及這棟藝術館的所有創作者。這些都是幫助我體驗與思考藝術本位跨領域學習場所與人,由衷地感謝。
往美國前,對不熟悉的環境難免焦慮,特別感謝劉豐榮教授分享留學經驗,使我決定在短期研究期間選擇以田野旅行方式擴張視野,以及臺南大學數學系黃彥彰教授分享過去短期研究的生活經驗以及各種行政手續。我時任理學院副院長一職,謝謝院長詹?國教授與科學傳播系張耀仁教授擔任計畫保證人,許慈芳副教授代理副院長一職,張心怡、蔡沛緗與詹宗翰協助專案計畫執行、王冠鈞、蔡庭禎參與專案協作,讓我能完全放下、放心地追求自我。
形單影隻來到美國後,我內心有一群樂團隨時讓我想起旋律,謝謝跨領域美感的夥伴,在南區陪伴我的伍鴻沂教授、高震峰教授、蔡佩桂教授、鄭愷雯教授、計畫主持人趙惠玲教授、共同主持人黃純敏教授、協同主持人林小玉教授、莊敏仁教授、李其昌教授、江學瀅教授、陳淳迪教授、陳韻文教授,曾一起活動或學術交流的王麗雁教授、丘永福教授、徐秀菊教授、劉光夏教授、劉淑英教授、郭美女教授、何育真教授、陳虹苓教授、戴君安教授、張中煖教授、張連強教授、張玉山教授;謝謝這段時間協助我研發與推廣國小表演藝術教材的藝術領域輔導團的顧問邱鈺鈞老師、林美宏老師、高雄市勝利國小李進士校長、臺南玉山國小鄭宇盛校長、豆子劇團葉俊伸團長;美國生活上給我及時幫助的好友們吳思達、吳思賢、莊光杰、楊聖代,佛光山芝加哥道場守護我的永瀚法師、有恆法師、周邁平督導伉儷、劉櫻雪師姐(Michelle Chou)、王慧師姐,隨時在側關懷的李志真教授、王德緯教授、陳彥蓉博士候選人、瓜地馬拉Fernando Marroquin Mendoza老師。然而,飲水須思源,謝謝一路引領我精神成長的碩士班師長陳婷玉教授、唐士哲教授、張裕亮教授,博士班師長吳翠珍教授、馮建三教授、徐美苓教授、鍾蔚文教授,以及為我安身立命的曾喜城教授。謝謝科學傳播道路引領我的前輩國立中正大學黃俊儒教授、國立中山大學嚴祖強老師、臺中教育大學靳知勤教授,屏東大學讓我保有跨領域學習與研究能量李錦旭教授、賀瑞麟教授、簡光明教授、邱毓斌教授、鄭昌源教授、許華書教授。
本書希望提供讀者一些從藝術本位學習上的新觀點,進一步發現在創作歷程中探索,反思中審美、溝通中理解的跨領域學習意義與實踐之道。作者學術歷練?淺,許多疏漏之處仍祈各方先進前輩不吝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