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臺北城南印記:1978-2000年臺灣本土化與民主化的雙軌發展歷程

臺北城南印記:1978-2000年臺灣本土化與民主化的雙軌發展歷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715015
陳添壽
方集出版社
2025年3月17日
120.00  元
HK$ 102  






ISBN:9789864715015
  • 叢書系列:悅讀文史
  • 規格:平裝 / 266頁 / 15 x 21 x 1.0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悅讀文史


  • [ 尚未分類 ]











      本書分溫州街「名人居」印記、金華街「月涵堂」印記,與中山南路「中央黨部」印記等三大部分,是作者記述他於1978年至2000年間,見證了蔣經國與李登輝兩位總統主政時期,他們在臺灣推動本土化與民主化的雙軌歷程。



      這段時間,正值臺灣面臨解嚴前後的嚴峻發展情勢,作者因住家和工作地點曾分別在臺北市城南的溫州街、金華街與中山南路,特別將其所見所聞的彌貴經歷印記下來,作為臺灣這階段重要發展歷史的不同角度思考和書寫。



    本書特色



      本書是作者見證1978年至2000年,臺灣解嚴前後當政者推動本土化與民主化的雙軌歷程。

    ?


     





    自 序



    第一部分 溫州街「名人居」印記

    從臺南鄉下到臺北名巷

    張道藩蔣碧微與「中國文藝協會」

    郎靜山與林絲緞舞蹈社

    溫州公園景點加羅林魚木

    陳奇祿許水德謝瑞智的溫州街

    曹永和與「臺灣歷史研究基金會」

    新生南路書店出版社

    藍乾章毛子水的通識治學

    殷海光故居的自由主義象徵

    虞和芳〈哀悼胡適之先生〉詩

    臺靜農的「歇腳庵」「龍坡丈室」

    英千里輔仁大學記憶

    傅斯年俞大維故居及其他

    孫運璿與臺電大樓

    溫馨臺北小客棧



    第二部分 金華街「月涵堂」印記

    遠方鼓聲的不同步伐

    從剪報談金華街「月涵堂」

    馬星野梅貽琦沈君山與清華大學

    馬星野楚崧秋與中國新聞學會

    魏景蒙與陳薇的愛情故事

    蕭同茲蕭孟能與《文星》雜誌

    讀曾虛白《韓戰年代集》

    大病後心境轉折



    第三部分 中山南路「中央黨部」印記

    路在生命轉彎處

    教書與出書的聯想

    側記解嚴前蔣經國執政的本土化(1978-1987)

    側記解嚴後李登輝執政的民主化(1988-2000)



    ?





    自序



      1978年冬,我離開溫暖臺南鄉下,舊稱下茄苳堡的安溪寮老家,結束一段教書歲月的工作,轉入我人生中的另一個場域,來到辦公室位在臺北金華街一棟名「月涵堂」的地方,同時我也選擇在臺北城南溫州街名巷的住家定居了下來。



      印記1970年代後期,國家發展正面臨吹起革新運動的浪潮,和政經體制面對轉型風起雲湧的關鍵時刻,這階段可說是直至2000年的初期,也正是當時執政的國民黨遭遇必須直接面對政黨輪替的前奏。



      在這20多年間的工作與生活,除了工作地點曾從金華街到木柵路、杭州南路再到中山南路以外,我都是居住在臺灣大學公館附近,夙有「名人居」之稱的溫州街小巷。這些我服務單位的辦公室和我住的地方,有著許多我在職場工作與家庭生活上的印記。



      我印記這段工作職場與家庭生活的經過,其內容我曾先後發表於《臺灣商報》(電子報),現我將其審修整理之後,主要經過的情景分為:溫州街、金華街、中山南路等三部分來敘述。



      本書第一部分【溫州街「名人居」印記】。包括:最先說明我從臺南的鄉下上臺北來,為什麼有機緣的選擇落腳,住進在戰後臺北有許許多多知名人士所居住的溫州街小巷,讓我留下從張道藩蔣碧微與「中國文藝協會」、郎靜山與林絲緞舞蹈社、鄰居陳奇祿許水德謝瑞智、曹永和與臺灣歷史研究基金會、藍乾章毛子水通識治學、殷海光故居與自由主義、臺靜農「歇腳庵」「龍坡丈室」、英千里輔仁大學、傅斯年俞大維故居、虞和芳〈哀悼胡適之先生〉詩、孫運璿與臺電大樓等名人軼事,到我搬離我「溫馨臺北小客棧」等印記的文字。



      本書第二部分【金華街「月涵堂」印記】。包括:我因感受梭羅《湖濱散記》,聽有遠方鼓聲而調整不同步伐的啟示,選擇了從事於國家發展體制內的改革之路,因而有此機緣上班地點在臺北金華街「月涵堂」,跟隨馬星野先生的接觸魏景蒙、耿修業、羊汝德、沈岳等新聞界人士,也因此對於新聞媒體的工作性質,和其單位主其事者的行事風格多少有所了解。遺憾的是,這段相處的時間並沒有很長,我因為身體健康因素的心境轉折,決定了轉換新單位的工作。



      本書第三部分【中山南路「中央黨部」印記】。包括:我的轉換工作與場域的心路歷程,體會走自己路的在生命轉彎處,我把握有可能在國內外再進修的機會,得以創造自己從事教書與出書等等的工作昇華,更因為機緣的關係,讓我可以有如此的「三生有幸」,以幕僚單位的工作性質,側記解嚴前蔣經國執政後階段(1978-1987)本土化,與解嚴後李登輝執政階段(1988-2000)的民主化經緯。



      在這過程裡,更讓自己決心於2000年初離開這滾滾紅塵,不再繼續為人作嫁,可以找回自我的安身立命,重拾過著學校教書與著述的生活。在此,我仍然還是要強調上述我的印記文字,不是一本學術性歷史論著,它只是聚焦在敘述1978年至2000年的這段期間,我對於臺灣在本土化與民主化的雙軌發展歷程中,自己所見所聞的一點個人心得。



      2000年初,我剛好要滿50歲。之後的我,教學、研究與論文發表,已成為我在校園生活的重心。日常運動也都以散步為主,希望有助於身體健康;平日靜思希望有助於沉澱所學;閱讀希望有助於增長智慧;書寫希望有助於對話機會。



      散步、靜思、閱讀、書寫都是冀望自己的後半段人生,能走出更寬廣與更長遠的路。我喜歡北宋詩人曾鞏的這首〈城南〉詩,他是這樣描述的:「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在寫作的路上,我雖然沒有桃李花燦爛美麗的生命活力,但希望自己有如青草般樸素無華的生命耐力。



      回溯1978年冬,我離開臺南的鄉下定居臺北溫州街,同時間也開始在金華街上班;1981年夏,我因職位調動,辦公室先到木柵路1段,再轉到中山南路,期間又曾因舊大樓改建,暫改在杭州南路上班,等到新大樓落成再遷入,之後一直要到2000年1月,我的結束這階段工作,轉到位在桃園龜山的中央警察大學教書。



      爾後,2004年暑假,我在羅斯福路5段與興隆路附近的蟾蜍山下買了新房子,才依依不捨的搬離居住長達25年的溫州街,但直到今天,我的北漂生活圈仍然都是以臺北城南的生活機能為主,對於臺北城南的人與事始終抱持一顆熱忱的心。



      今(2024)年,臺灣南北的兩大城市都有慶祝活動,臺南市政府是慶祝府城建城400年,臺南市立圖書館辦理選書活動,推薦入選的拙作《臺南府城文化記述》、《流轉的時光:臺南府城文化風華》,與《紀事下茄苳堡:臺南府城歷史情懷》等三書。



      臺北市政府是建城140周年,也讓我一個從臺南後壁偏僻鄉下小孩,來到繁華都市臺北溫州街的歷史文化記述,更顯得尤具意義。我的〔溫州街瑣記系列〕除了已經出版了《筆記與對話:臺灣百年雙源匯流文學的淒美絢麗》,《筆記與對話(續集):戰後臺灣自由主義知識典範言論述》,和現在更有了此書《臺北城南印記:1978-2000年臺灣本土化與民主化的雙軌發展歷程》的再度與讀者見面。



      我要藉此機會感謝方集出版社賴洋助董事長、李欣芳主編、陳亭瑜責任編輯和團隊人員的協助,提供了我在跨越古稀之年,仍然還有繼續出版著作的機會,這真是一件令人興奮鼓舞的事。是為序。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