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假新聞:解密戰爭暴行捏造與假新聞如何操盤世界秩序

假新聞:解密戰爭暴行捏造與假新聞如何操盤世界秩序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4192613
A.B.艾布斯
徐畇融
時報出版
2025年3月25日
227.00  元
HK$ 192.95  






ISBN:9786264192613
  • 叢書系列:NEXT系列
  • 規格:平裝 / 596頁 / 14.8 x 21 x 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NEXT系列


  • 人文社科 > 國際關係/外交 > 地緣政治�外交











    本書揭露20世紀以來 11 場重大戰爭中的媒體操弄手法,包括了:



      ●??? 美國如何利用媒體發動戰爭

      ●??? 西方媒體如何塑造敵國形象

      ●??? 韓戰與媒體宣傳

      ●??? 波斯灣戰爭的輿論操作

      ●??? 新疆問題與國際輿論

      ●??? 利比亞戰爭背後的媒體戰

      ●??? 天安門事件的真相與爭議

      ●??? 北韓形象塑造的歷史演變



      如果你對國際政治、戰爭史、媒體研究以及地緣政治等有興趣,絕對能在本書中,更深刻地了解假新聞(Fake News)、媒體操弄(Media Manipulation)、戰爭宣傳(War Propaganda)、輿論戰(Public Opinion Warfare)、捏造暴行(Fabricated Atrocities)、國際衝突(International Conflicts)、信息戰(Information Warfare)等各種戰略,是如何環環相扣,影響全球輿論與世界秩序。



      本書列舉十一個近現代較知名的國際衝突及戰事案例,分析各案例發生的前因後果,以及案例中主要參與的國家、組織或個人,在主流媒體中的形象。而這些形象帶給國際社會的觀感,往往就是導致國際社會對於該場戰爭或衝突,給予支持或反對的主要依據。這些輿論形象的呈現,對歷史發展與往後國際政治環境的形塑,有著不可小覷的影響力。



      同時,在十一個被捏造暴行國家的案例中,詳述捏造出來的暴行如何為實質的侵略行為鋪路,導致被誣陷國家的人民在遭遇戰爭和軍事介入時,面臨到的真正暴行;而這些真實暴行的罪惡程度,往往遠超出當初西方勢力透過媒體所捏造出來的虛假暴行。



      第一章 冷戰初期的古巴與越南

      分別描述了美國如何在侵略古巴及出兵越南之前,創造了適合美軍發起軍事行動或合理化其戰爭行為的輿論環境。而在兩場軍事行動失利後,美國又是如何透過西方媒體引導國際輿論走向,合理化其發動軍事行動的正當性。



      第二章 韓戰

      釐清在韓戰期間,西方盟軍事實上也曾進行過不人道的戰爭行為,或曾發起過不符合交戰規範的屠殺行為,然而西方世界最後都將這些罪行推到了敵軍身上,規避原有責任。另外,關於韓戰期間美軍及西方國家戰俘宣稱曾遭受過的虐待,作者也嘗試以各方資料查證是否屬實。



      第三章 1989年的北京和天安門廣場

      從中國共產黨取得中國大陸政權,並開始與西方民主資本陣營開始對峙講起,指出目前西方主流媒體對於六四天安門期間,中共政權曾發動過大規模血腥鎮壓的描述或許存在誇大嫌疑,並以蒐集到的資料,試圖還原六四天安門事件的始末與當時實際發生的情況。章節最後分析中國與西方世界在天安門事件後的關係演變。



      第四章 波斯灣戰爭

      伊拉克在1990年入侵科威特的舉動與之後的壯大,讓西方世界開始對伊拉克產生戒心。指責伊拉克在入侵科威特期間曾犯下非人道暴行的「奈伊拉證詞」,更促成了美國對伊拉克發動波斯灣戰爭。然而事後各方對奈伊拉身份及其證詞真實性的質疑,連帶也讓外界開始懷疑美軍以此發動對伊拉克軍事行動的合理性。此次波斯灣軍事行動帶來的數百萬人傷亡和流離失所,更證明了捏造暴行將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



      第五章 南斯拉夫內戰

      簡介蘇聯解體後的南斯拉夫局勢、西方國家與前南斯拉夫成員國家之間的利益糾葛、南斯拉夫走向解體並爆發內戰的背景,最後說明北約和外國勢力介入南斯拉夫內戰所帶來的影響。



      第六章 伊拉克戰爭

      九一一事件爆發後,美國積極將蓋達組織與伊拉克掛勾,最終以藏匿大規模毀滅性武器(WMD)和海珊政權的所謂暴行為由,出兵伊拉克。作者在本章針對美軍當時的出兵理由提出多項質疑,同時也提出多項證據認為美國針對伊拉克政權的暴行指控存在漏洞,而以美軍為首出於「人道主義」的外國勢力介入,也對伊拉克當地人民往後的命運,產生深遠影響。



      第七章 美國與北韓之間的衝突

      當愈來愈多的「脫北者」在西方媒體鏡頭前亮相,北韓共產、獨裁、落後的形象透過這些脫北者的描述深植國際社會。然而當脫北者的描述被發現疑似造假、西方媒體掌握或傳播的許多北韓資料來源似乎也有問題,究竟國際社會對於北韓的認知是否足夠客觀?在南韓天安艦沉沒事件、金正恩哥哥金正男於馬來西亞機場遭到暗殺、美國學生在北韓旅遊遭拘捕,以及北韓駭進索尼影業的事件發生後,國際社會似乎有必要重新調整對北韓的認知。



      第八章 北約與利比亞的戰爭

      北約介入利比亞的戰爭究竟是出於真正的人道主義,抑或是出於想像中的伸張正義?作者在本章點出西方世界合理化出兵利比亞的背景,以及西方世界號稱主持公道的軍事行動,對當地居民帶來怎樣的衝擊。作者最後認為,西方世界介入利比亞的模式,或許也會是未來西方世界國家想要軍事介入他國事務的公式樣板。



      第九章 敘利亞叛亂

      章節開頭先描述敘利亞的政治及歷史背景,以及敘利亞與西方世界之間的矛盾。當獲得西方支持的叛軍在敘利亞起義,而敘利亞的阿薩德政權也發動武裝鎮壓,西方世界只能加強介入力道,並對敘利亞的阿薩德政權實施更緊迫的打壓,致使敘利亞的內戰至今尚未結束。



      第十章 新疆與中美矛盾

      新疆問題是近年國際社會用以抨擊中共政權的一大焦點。西方世界也不斷透過各種媒體管道、流亡新疆人組織等,對中共政權發起輿論譴責或抵制,並逐漸提升對新疆的聲援力度,試圖對中共政權施壓。不過這背後或許並不是單純的新疆問題,還與更廣大的中美對立,以及目前以歐美為主的西方世界霸權欲維護既有國際秩序,想要以此制衡中共政權的勢力發展有關。



    名人推薦語



      「亞波汗.艾布斯透過本作提供一項重要功能,就是將有關所謂暴行的『假新聞』,從它主要被討論的事務場域中抽離出來,將其放入一個更廣泛、更深刻,事實上甚至更令人不安的脈絡下進行討論。他洞見觀瞻地追溯了捏造暴行敘事被使用的方式及過程演變,從西方戰爭和殖民擴張之初一直到近期,舉出十一件個案研究。令人不寒而慄的是,他記錄下西方列強如何透過暴行敘事來主導資訊領域,從而導致衝突造成的結果,遠比原先所指控的暴行後果更糟糕。學者、記者和其他對了解國際事務抱有濃厚興趣的人都會發現,本作中發人深省、石破天驚的分析,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彼得.福特(前英國駐敘利亞大使)



      「亞波汗.艾布斯以外科手術式的精準筆觸,震撼揭露了干預主義集團武器化人權議題,意圖造成敵國動盪並荼毒該國人民的行徑。」──馬克斯.布魯門塔爾(記者、《灰色地帶》編輯、著有「紐時」暢銷書《共和黨的娥摩拉》)





    ?


     





    前言



    人道主義軍事干預的應注意之處:捏造暴行最危險的結果



    第一章 冷戰初期的古巴與越南

    第二章 韓戰

    第三章 1989年的北京和天安門廣場

    第四章 波斯灣戰爭

    第五章 南斯拉夫戰爭

    第六章 伊拉克戰爭

    第七章 美國與北韓之間的衝突

    第八章 北約與利比亞的戰爭

    第九章 敘利亞叛亂

    第十章 新疆與中美衝突





    ?





    前言



      「真相是什麼不重要,被視為真相的是什麼才重要。」──亨利.季辛吉



      「如果你能捏造出夠大的謊言並不斷重複它,人們最後就會開始相信這個謊言。」──約瑟夫.戈貝爾



      「任何有力量讓你相信荒誕說法的人,也會擁有讓你犯下不義之罪的力量。」──伏爾泰



      暴行的捏造──在不確定一起暴行究竟有沒有發生過的情況下,報導對手曾經犯下這起暴行──在西方世界權力政治與政治宣傳的核心領域,已有百年歷史,並對西方世界的政治文化帶來深遠影響。尤其當你想對這個對手發起軍事行動或採取帶有敵意的措施時,宣稱對方曾經犯下過極其惡劣的罪行,一直是一個非常有效可以影響大眾和國際輿論,並合理化上述行為的手段。如果施展得宜,暴行的捏造還可以將一場原本應該是某方無端挑起的戰爭,變成大眾眼中一場為了解放被壓迫者的正義之戰;又或者可以將原本會害對手國家平民老百姓餓死的圍堵封鎖,變成一場施壓當地暴虐政府的人道救援行動。暴行的指控也可以用來抵銷外界批評某個國家對敵國採取軍事行動的聲浪,將這些提出批評的行為者都貼上支持加害者、支持邪惡罪行的標籤。因此,評估暴行的捏造是如何被使用、被使用到何種程度,可以提供我們非常重要的脈絡,去了解歷史上和二十一世紀的國際政治現實。



      在很大一部分的現代史範圍內,我們都可以觀察到西方世界在暴行捏造的手法上,呈現出高度的一致性。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十九世紀初期,英國政府針對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幾個月後佔領比利時的回應,就是資助了一個由知名律師和歷史學家組成的「布萊斯委員會」(Bryce Committee),記錄德國的暴行。布萊斯委員會非常聳動地形容德軍如何在光天化日之下強暴並戕害比利時的婦女和少女、描述八名德國軍人用刺刀虐殺一名兩歲孩童,還有其他種種罪行。報告最後做出以下結論:「謀殺、淫亂和搶劫的陰影,籠罩在比利時的大部分領土,這是過去三百年來,任何一場爆發在文明國家之間的戰爭當中,都不曾出現過的駭人景象。」德軍的那些行為,雖然也常見於其他歐洲國家的軍隊在從澳洲到美洲等地的殖民戰爭之中,但對交戰雙方都是歐洲國家的戰爭來說,就很不正常,而且也被認為是無法接受的行為,會被歐洲人以非常不一樣的標準看待。



      布萊斯委員會提出的指控,強烈影響了輿論走向。布萊斯委員會的主席是前英國駐美大使詹姆斯.布萊斯子爵,當初成立布萊斯委員會的目的,就是為了「壓倒性地影響美國社會的想法和情緒」,幫忙消除美國社會內部反對出兵援助英國的聲浪。儘管這份報告乍看之下說服力十足,但報告中所提出的指控其實並沒有太多證據可供佐證。1922年成立的一個比利時真相調查委員會,曾前往報告中宣稱德軍犯下罪行的地點展開調查,卻無法找出可以證明德軍犯下報告中任何一條罪行的證據。講學於桑德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澳洲參議院和澳洲全國記者俱樂部的知名新聞學及戰爭權威菲利浦.奈特利教授,就這份報告中所提出的指控表示:「布萊斯委員會並未實際訪問過任何一位證人。這份報告提出的指控是來自1,200份的證詞,其中大部分是出自由二十二名大律師從比利時難民口中取得的描述。沒有任何一名證人在提出證詞時,被要求宣誓所言屬實,證人的名字也都沒有被記錄下來,結果這些道聽塗說而來的證據卻被完全採信。」布萊斯報告絕對不是單一個案,而且反映出當時在報導德軍行徑時的一個廣泛趨勢。舉例來說,《泰晤士報》(The Times)就引用了一名號稱是目擊者的說法表示:「親眼見到德軍士兵斬斷一名小嬰兒緊抓著母親裙襬的手臂。」法國政治宣傳局隨後也提供了一張失去雙手的小嬰兒照片,而法國報紙則開始報導德國士兵會吃食小嬰兒的手,但在戰後的調查裡,完全找不出證據證明德軍士兵真的做過類似行為。



      就和其他所有被捏造出來的暴行一樣,德軍士兵實際上的作為,或是這些針對他們的指控是否有實際依據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所謂的暴行會在海內外形塑符合英國國家利益的輿論。正如菲利浦.奈特利的結論:「在這些暴行故事被澄清為非之前,它早就已經完成應該完成的使命。捏造出來的暴行不僅凝聚了國內輿論,增強英法兩國將戰爭進行到底的決心,還完成了一項重要任務,就降低美國對這場戰爭的阻力。」報告中所描繪的德軍野蠻行徑,讓任何想要對抗德國的政策看起來都很合理。



      在布萊斯委員會提出該份報告的三十年後,冷戰的展開讓西方世界聯合起來對抗數個世紀以來,第一個同屬強國級別的權力挑戰者—蘇聯,並建立起類似的組織和網路來控制資訊場域、捏造詆毀對手的故事。為了應付贏得人心往往比強大火力更具決定性力量的新型態衝突,以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為首的西方情報機構發展出了一個非常強大的全球資訊網路,來掌控政治性的敘事論述。中情局的「學舌鳥行動」(Operation Mockingbird)就是最著名的相關行動之一。該行動招募許多美國記者發表由中情局撰寫的文章—這些文章常常是以完全捏造出來的虛假訊息,詆毀蘇聯及其盟友。中情局還基於類似目的資助學生、文化組織及雜誌,並透過這些文宣管道的編輯和記者網路,不遺餘力地詆毀與其論述相悖的資訊來源,甚至一度將遠在菲律賓的獨立專欄作家當作其討伐的目標。



      美國國會1970年代初期的一項調查顯示,中情局的行動不僅影響了美國的媒體報導生態,還影響了全球將近數十種語言媒體的報導方向。調查報告的結論是:「中情局目前在世界各地仍經營著一個由數百名外國人組成的情報網路。他們會為中情局提供情資,有時還試圖透過祕密宣傳的方式影響輿論。」報告進一步指出,中情局的臥底特務在美國各大媒體機構擔任重要管理職位,以確保媒體出版的內容符合中情局的設想。前中情局雇員威廉.貝德支持這份報告的結論,並對中情局的運作做出以下說明:「比方說,你不需要操控《時代》(Time)雜誌,因為《時代》雜誌的管理階層就有中情局的人。」



      中情局型塑全球資訊場域的行動被《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描述為「一項複雜程度令人嘆為觀止的工作,想將全世界都套入美國人的思維模式。」除了數百家新聞機構,中情局還資助並大力影響大眾傳播媒體,包括在全球出版發行的數百部電影和「至少一千本以上的書」。承平時期透過新聞和大眾媒體針對對手的詆毀,通常會比像布萊斯委員會描述德軍正在進行大規模屠殺那樣來的更加不易差絕,但被潛移默化的民眾在暴行指控一旦又被提出時,就很容易相信這些指控為真。不需要一直說某個對手國家正在犯下屠殺罪行,而是描繪出一種屬於這個國家過往歷史紀錄和內在本質的形象,讓大眾相信這個國家是極有可能犯下這種暴行的「那種國家�行為者」。



      《紐約時報》在一份更詳盡的報導中指出,「在堅持不懈引導世界輿論的過程中,中情局能夠動用的是一個各自獨立卻更全面的網路,包括報紙、新聞機構、雜誌、出版社、廣播電台和其他實體;中情局在不同時期對它們都擁有一定程度的掌控。」《紐約時報》聲稱中情局的「傳媒帝國」包含了「超過500家的新聞和公共資訊組織及個人。依照某位中情局官員的說法,這些組織和個人的重要性不等,『從自由歐洲電台(Radio Free Europe)到遠在厄瓜多首都基多,某個可以在當地報紙發表一些文章的三流小咖』都有……這個網路的正式名稱叫做『政治宣傳資產清單』(Propaganda Assets Inventory)。」《紐約時報》還指出,中情局出於同樣目的,在全球範圍內「與學術、文化和出版機構都保持著相當廣泛的財務聯繫。」光是為了影響古巴媒體,中情局就付出數百萬美元的補貼,中情局還在從肯亞和印度到台灣和南越的世界各地,執行過其他大規模、長期的類似活動。



      在企圖全面性型塑全球資訊場域的工作上,中情局絕非孤軍奮戰。美國內部其他情報單位和其他盟國的情報機構,都各自創造了一個平行存在的「傳媒帝國」。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英國資訊調查部長久以來都在穆斯林世界、非洲和亞洲部分地區,致力散布反蘇聯、反中的情緒。儘管英國資訊調查部一直以來都否認這項傳聞,但2022年解密的政府檔案卻證實此事。英國資訊調查部長達數十年的捏造內容,包括偽造蘇聯政府單位的聲明以激起反蘇聯情緒,和創造來自虛構伊斯蘭組織的媒體內容,將莫斯科描繪成穆斯林世界的敵人等。該組織的出版品經常批評甚至呼籲讀者攻擊其他第三方團體,例如「猶太人」,以便在有類似思想傾向的同溫層群體中取得正當性,從而更能有效地傳播反蘇聯和反中訊息。例如他們曾經捏造有一些伊斯蘭官員宣稱,唯有反抗莫斯科,阿拉伯民族才能戰勝以色列—在資訊調查部的運作期間,這個主題在阿拉伯世界已經獲得了廣泛傳播。



      政府機構建立龐大網路,影響各種資訊場域並宣傳捏造出來的虛假故事,並不只存在於冷戰時期。美國國防部戰略影響辦公室(Office of Strategic Influence)就是一個明顯例子。成立於2000年代初期的美國國防部戰略影響辦公室,曾是美國國防部底下的一個機密單位,被授權利用包括向記者提供虛假報導等植入假新聞的方式,影響全球輿論。儘管五角大廈在戰略影響辦公室的存在曝光後,被迫將其解散,但根據許多高級官員後來所發表的評論,這類行動仍在不同單位裡面被繼續進行著。英國廣播公司(BBC)不斷將這類手法稱為「黑色宣傳」,表示在塑造針對美國對手的國際輿論時,這是一種非常有力的手段。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