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推薦
不僅是寓言故事,更是一記警鐘
邦媽的浮誇貝比 親子共讀推廣部落客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數據,每年約有 1,900 萬至 2,300 萬噸塑膠垃圾流入湖泊、河流和海洋等水生生態系統。到了 2050 年,海洋中的塑膠垃圾總重量甚至可能超過魚類的總重—聽起來令人不寒而慄,對吧?
當邦媽初讀《小金魚找新家》時,不禁聯想到《小王子》 —兩者皆透過寓言式的旅程,傳遞對生活的深刻哲理與反思。然而,《小金魚找新家》以更具視覺衝擊力的圖像,揭露文明的荒謬與環境破壞的殘酷現實,同時喚起我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之間微妙而珍貴的聯繫。
書中最令人動容的,莫過於主角的心理轉變,從旁觀到覺醒,再到主動承擔責任的過程。最初,他只是習以為常觀望著環境的變化,對周遭的汙染現象沒有太多感觸。然而,當他帶著魚朋友羅莎穿越北極、沙漠、叢林,發現無論身在何處,塑膠瓶罐與垃圾無所不在,像是在控訴那便利生活背後無法抹滅的代價。
旅途中,一個夢境點燃了他的覺醒。羅莎的無聲呼喊讓他意識到,這不僅是一個孤立的生命悲劇,而是整個生態系統危機的縮影。當環境遭到破壞,最終受害的將不僅是大自然,人類也無法倖免。
某次在海邊散步時,海浪帶上岸的不只是貝殼,還有破碎的塑膠與玻璃。那一刻,邦媽竟不敢讓孩子脫鞋踩水,深怕被垃圾割傷—原該純淨無瑕的海灘,如今竟讓人心生畏懼。我們漸漸失去親近自然的機會,而這一切,早已悄然發生。
水手與羅莎的旅程,不僅關乎羅莎的命運,更拋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當環境開始反撲,我們每一個人,是否都成了困在玻璃缸中的羅莎?只有當每個人都從旁觀者變成積極參與者,我們才能真正為世界帶來改變。
至於水手與羅莎,最終是否能找到真正屬於他們的家園?這個懸而未決的答案,就留待各位在故事的流轉間,尋找屬於自己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