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序
「成吉思汗訓辭」是蒙古民族的必力克箴言,是以成吉思汗為代表的時代先驅們集體智慧的結晶,主要以「蒙古黃金史」(阿勒坦• 脫卜察安)的形式記錄和傳承,是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寶貴財富。
「訓辭」,即訓諭之言,「訓」者,先王之遺典也。荀子說:「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成吉思汗訓辭博大精深,吾輩窺其一角,以七言訓諭詩的形式,譯成一百六十八字漢文要訓,姑且名之「成吉思汗一六八字黃金訓辭(阿勒坦• 蘇日格勒)」,簡稱「金訓」,僅望後人以典為鑒,自勵自強。
一、關於訓辭的精神傳承
莊子有言:「意有所至,愛有所亡」,自古以來,精神財富的代際傳承往往難以把握,自我感動式的傳承方式不僅難以奏效,還有可能適得其反,給傳承本身帶來負面影響。然而代際傳承又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底層邏輯,如何更好地進行代際傳承,一直是千百年來中外哲人所關注的重要命題。
精神財富傳承,也叫精神資本傳承,精神資本指在精神層面所產生的優勢和力量,精神財富傳承大體上可分為三類,一是知識傳承、二是實踐傳承、三是信念傳承。在精神傳承之外再加上物質傳承,整體上構成社會歷史發展的代際傳承。
(一)、知識傳承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為學之悅莫大乎醍醐,醍醐之悅莫大乎聖賢相諭。聖文相印於醍醐者,篤學踐行之北斗也。
所謂「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對知識的辯證分析和規律的積極探索,有助於我們有效規劃未來並明晰行動方向。
例如,在《內經》上古天真論中,描述了人體從「齒更發長」到「面焦發白」的成長規律,與《易經》六爻中所闡述的事物發展規律異曲同工,其蘊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為人類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提供了深刻啟示。
(二)、實踐傳承
《史集》:「商賈善居積,物之良楛,殲悉必計,將領之教子弟亦然,騎射之事,講肄精良,必如良賈牟利,視若身心性命之不可忽也。」
騎射之教,源於生活,寓於實踐;青衿之志,敏學切問,履踐致遠。
「比起忙於瑣事之人,聰明睿智者更可貴;比起待在家裡的聰明人,環遊世界、行萬里路的笨者更勝一籌。」
(三)、信念傳承
〈顏氏家訓• 序致〉:「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謔,則師友之誡,不如傅婢之指揮;止凡人之鬥鬩,則堯、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誨諭。」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君子曰:「善以漸化」,身體力行、潛移默化,與子同樂、與子同學,此之謂也。
(四)、物質傳承
〈漢書• 疏廣傳〉:「顧自有舊田廬,令子孫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與凡人齊。今複增益之以為贏餘,但教子孫怠惰耳。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且夫富者,眾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孫,不欲益其過而生怨。」
孟子有言:「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無論精神傳承還是物質傳承,都需要我們潛心篤志、?力躬行,唯有自強不息,方能披荊斬棘。
二、關於訓辭的文獻考證
訓辭內容本身,主要源自以「阿勒坦• 托卜赤顏」為書名的一些蒙古歷史典籍,如《蒙古秘史》、《蒙古黃金史》、《蒙古源流》等;訓辭的蒙文集錄,主要選自近現代出版的各種成吉思汗箴言錄,如《成吉思汗箴言選輯》、《成吉思汗箴言蒙漢合璧書法集》、《成吉思汗箴言解析》等;訓辭的中文集譯,主要選自近現代出版的集譯史料和相關書籍,如《史集》、《元史》、《成吉思汗評傳》等。
在修訂文字並新譯訓辭內容時,自是反復校對以釐清線索,力求文獻出處皆可查證,下面以「惜軍馬篇」、「縱雄鷹篇」和「蒼狼白鹿篇」為例進行闡述。
(一)、關於「駿馬雄鷹」
惜軍馬篇,內容源自《蒙古秘史》,強調「戰馬瘦了,再想愛惜也晚了」;《史集》中也有一段類似描述,強調「馬餵肥時能疾馳,肥瘦適中或瘦時也能疾馳,才可稱為良馬」。這裡其實比較容易理解,蒙古人自幼在馬背上成長,《蒙古秘史》講惜馬也是講惜時,《史集》此處猶言良馬之寶貴。
縱雄鷹篇,內容源自《史集》,意在強調「教兒嬰孩」之重要。蒙古地區現流行一類畫作,畫中少年策馬奔騰、馳騁草原,畫題「草原雛鷹」,自然之意躍然紙上。正所謂「雛鷹只有自己去飛,翅膀才會變硬;孩子只有離開爹娘,才能學會生活」,誠哉是言。
(二)、關於「蒼狼白鹿」
蒼狼白鹿篇,內容源自《蒙古黃金史》,其中有兩段看似含義相反,實則卻另有深意的內容敘述。一段載於《蒙古秘史》和《蒙古黃金史》,「這忽難是黑夜的雄狼,白天的烏鴉」。另一段載於《蒙古黃金史》,「在明亮的白天,要像雄狼一樣深沉細心;在黑暗的夜裡,要像烏鴉一樣堅忍不拔」。如果後者是在通常語境下的訓諭,那前者為何將忽難比喻成「黑夜的雄狼,白天的烏鴉」呢?
此處實際是在稱讚忽難的語境下提出的,一方面稱讚他「不曾隱晦、敢於直諫」的品性,另一方面〈蒙兀兒史記• 忽難傳〉中提到他「貪襲強敵,而又善收集諸部迸散之種人」,也是對忽難大將風範的讚譽。
關於蒼狼之精誠,白鹿之堅忍,此處「白鹿」替代「烏鴉」,主要考慮白鹿晝夜活動節律表現出典型的晨昏動物特徵。相比烏鴉的「早出晚歸」,白鹿的「晚出早歸」或更能代表人在逆境下堅忍不拔的精神。
三、關於訓辭的格韻形式
〈尚書•虞書•舜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
〈文心雕龍•明詩〉:「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舒文載實,其在茲乎!詩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義歸無邪,持之為訓,有符焉爾。」
《蒙古黃金史〉:「英明聖主成吉思汗時代,他與有智慧的賢能者談話所做的訓諭,合撤押韻,音調鏗鏘,是不朽詩文,為教育後代子孫,搜集整理,編篡成書,供眾人閱讀。」
在浩瀚的訓辭史料和相關書籍中,經常會出現一些通俗易懂、含義深刻的排比金句,讀來朗朗上口、回味無窮。又因為其諸多來源和眾多作者的緣故,使得這些訓辭內容的表現形式不盡相同,格調氣韻也體系各異,給訓辭的廣泛傳頌帶來了一定影響。
所謂「言之不文,行之不遠」,在格韻形式方面,蒙文詩詞講究押頭韻,中文詩詞講究押尾韻,還有一些其他類型的詩詞講究押腰韻。成吉思汗一六八字黃金訓辭,統一採用七言詩的形式,兼采頭、中、尾韻之長,在力求保留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對訓辭內容進行了初步的整理和輯譯,期望對於大家的訓辭學習和研究有所裨益。
在輯集創作的過程中,由於理論基礎和文獻資料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書中難免會出現一些錯誤和疏漏,希望讀者能夠不吝賜教。
《史集》:「諸王百官每歲來受教命,歸則實力奉行,自能綱舉目張,執本末從!」
值此辭舊迎新之際,意氣風發之時,吾輩兒女共聚一堂,齊聲誦讀聖祖訓辭,祝願同學如意吉祥,幸福安康!
甲辰新春之際志勇(巴特爾)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