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出生後就應該開始要懂的情緒使用指南!
情緒決定我們的生活品質,
卻是我們最難掌控的東西之一;
誰沒經歷過負面情緒?
但你是利用情緒成長和學習,還是拿情緒來苛責自己?
情緒決定我們的生活品質,
卻是我們最難掌控的東西之一;
誰沒經歷過負面情緒?
但你是利用情緒成長和學習,還是拿情緒來苛責自己?
★暢銷逾30萬冊,翻譯逾10多種語言
★拋開艱深的心理學或哲學理論,輕鬆認識情緒產生的底層邏輯
★建立正向情緒反應模式,即刻擁有行動與改變的力量
□一則批評往往勝過數百則正面評價,讓你在意得不得了?
□實現夢想不能讓你從此幸福快樂,興奮感總是一陣子就消退?
□你希望父母以你為榮、上司尊重你、另一半愛你,否則就會覺得很痛苦?
創傷、疾病、睡眠、音樂、環境……很多因素都會影響情緒,但若排除掉由生存機制產生的自發性情緒反應,大部分的情緒其實都是自我創造的──源自於你如何詮釋思想或事件。
情緒形成的公式──「詮釋+認同+重複=強烈的情緒」
情緒來來去去,並無絕對好壞,負面情緒出現,並非要讓你生活艱難,而是在提醒你一些事;如果你一直重複經歷負面情緒,那你可能持有一些負面信念,帶著負面「濾鏡」看自己和世界。
◆詮釋:你根據「個人的故事」(你的經歷、創傷、教育、文化、身分……)詮釋一個事件或想法。
◆認同:當你在某個特定想法產生時認同那個想法。
◆重複:一遍又一遍地重複相同的想法。
◆強烈的情緒:你多次體驗到一種情緒,以至於它成為你身分的一部分,每當有相關的想法或事件觸發它,你就會再次體驗到這種情緒。
「詮釋+認同+重複=強烈的情緒」詮釋、認同和重複加在一起,為情緒的增長提供了空間,但只要你能去除這個公式裡的其中一個要素,這些情緒便無法再掌控你。
◆你對事情和想法的詮釋,來自你對世界的潛在假設:這些假設構成你的主觀現實,所以你不會質疑它,但若想要體驗更多正面情緒,就需要重新審視這些假設。
◆把情緒看成你身上穿的衣服:情緒本身沒有力量,你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認同它,才賦予它力量。
◆情緒會隨時間自然消退:但如果你在腦中一再重演導致情緒的問題或情境,情緒就不會消退,反而會越來越強烈。
你的生存機制、你的「自我」會影響你的情緒
□在原始部落,「被拒絕」代表低生存率,後果可能是死亡。
→在現代社會,被拒絕、討厭並不威脅生存,但大腦還是把別人的批評解讀成生命威脅。
→要克服對負面事物的偏見,需重設大腦思維,分辨什麼是真正的威脅、什麼是想像出來的威脅。
□人有為了生存和繁衍而得不斷適應的需求,所以我們的大腦有「享樂適應現象」……
→實現夢想只會讓我們快樂一陣子,就又會回到預設的快樂程度。
→外在事件對幸福快樂的影響微乎其微,是我們的生活態度影響我們對幸福快樂的感受。
□自我是頭腦(思想)創造的身分認同,透過對事物、人、信念或想法的認同來幫助自己存在。
→情緒大多根據自我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而來,若沒能按照自我所願,便容易有負面情緒。
→調整到更能帶來力量的身分認同,放下對事物、他人或概念的過度依附,體驗更多正面情緒。
人的生存機制、「自我」的特徵與需求(需要認同、需要優越感、喜歡比較、永不滿足……)都會影響情緒,甚至阻礙你體驗更多快樂與幸福。作者會帶你練習放下情緒、改寫你的故事(看世界的濾鏡、身分認同……)、訓練頭腦、利用話語和行為、改變環境、保持身體健康,來讓你更有力量地面對負面情緒。
掌控情緒,而不是被情緒掌控
整天對自己重複「我很快樂,我很快樂,我很快樂」並不會讓你變成一個活佛,你可能會從中受益,但仍然會經歷負面情緒。因此,你得要知道負面情緒出現時,該如何應對它。
◆分散注意力:情緒強弱取決於你給它多少關注,先去忙點別的事!
◆打斷情緒:做點怪事來打破負面模式,比如大聲喊叫或搞笑一下。
◆試試「高權力姿勢」:採取高權力姿勢2分鐘,皮質醇濃度降低10%、風險承受能力也增加。
◆調整呼吸:慢慢深呼吸能讓你冷靜,而快節奏的「火呼吸」則能幫你提振精神。
◆大聲自我鼓勵:用強而有力的聲音對自己說些正向的話,語言能影響你的思維!
◆與人聊聊:有時我們可能反應過度,讓事情比實際情況更糟,透過與人聊聊,換個視角。
◆允許情緒存在:別強迫自己改變情緒,先接受它們以原本的樣子存在。
◆探索情緒:以旁觀者的角度去觀察它,好奇它從哪來、想告訴你什麼。
◆休息一下:疲憊時負面情緒容易放大,睡個午覺或放空一下吧!
◆感謝你的問題:這些情緒的出現可能是為了提醒你什麼,會以某種方式對你有所幫助。
◆找出故事根源:寫下最初導致某個情緒的原因,可能是過往經歷、創傷或內在信念,處理它們。
◆練習正念:專注當下,觀察情緒而不是被它吞沒。
◆寫情緒日記:每天記錄感受,找出模式,搭配肯定語句或視覺化練習來調整心態。
◆改變環境:換個地方、少和負能量的人相處,讓自己處在更好的氛圍裡。
◆刪減無益活動:例如少滑社群媒體,專注在真正對生活有幫助的事。
◆運動:運動對心情有奇效,甚至有研究顯示它跟抗憂鬱藥的效果差不多!
◆改善睡眠:睡眠不足容易陷入負面情緒,還會使人較不容易從正面體驗中感受到正面影響!
◆吃得健康:少吃垃圾食物,讓身體有充足能量去應對情緒。
◆尋求幫助:如果情緒問題持續影響你的生活,請勇敢向專業人士求助。
……
不論你的聰明才智高下,情緒都會影響你的記憶、判斷、學習、選擇、健康、專注力、創造力、人際關係……進而決定生命品質。本書是你父母應該在你出生時就備好給你的情緒使用手冊,或是你應該在學校收到的情緒使用指南,(如果都沒有,就為自己準備一本),能帶你了解情緒如何產生和運作,提供你掌控情緒、放下情緒的實用技巧,並教你如何利用負面情緒、狀態和想法──我不夠好、防衛心、壓力和擔憂、過度在意別人想法、怨恨、嫉妒、憂鬱、恐懼、拖延、缺乏動力──來自我成長,讓我們即使處在最糟糕的情況下,也有力量找到意義和快樂。
你會繼續體驗到焦慮、憂鬱、嫉妒、怨恨、恐懼,
但隨著它們每一次發生,
你會越來越有力量找回平靜與快樂!
名人推薦&好評
掛名強推
High媽心理師,EFT情緒取向伴侶治療國際認證心理師
王雅涵,諮商心理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洪培芸,臨床心理師、作家
許婷妮,小漁村心理諮商所所長
愛瑞克,《內在原力》系列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好評迴響
這本大腦情緒升級指南,將幫助我們打破情緒失控的循環,強化內在韌性,真正掌握心靈主導權。──李明憲教授,《巧推與行為改變:順勢而為的力量》作者
如果情緒是一隻調皮的貓,這本書就是讓你學會如何與它和平共處的說明書——而不是硬把它塞進籠子裡!
我們的大腦是為了生存而設計的,生存機制就是情緒的背景程式,學會識別、理解,並轉化自己的情緒,就能讓它成為你個人成長的工具。《為什麼你有情緒?》不僅拆解情緒運作的機制,還提供實用策略的,幫助你從壓力、焦慮、憂鬱等情緒中找到出口。透過呼吸、運動、環境調整,到改變想法、行為與心態,讓你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輕鬆運用,真正做到「掌控情緒,而不是被情緒掌控」。──蔡佳璇,臨床心理師、哇賽心理學執行長
老天爺將情緒這項能力留給我們是有原因的。在學習應對情緒技巧之前,理解這樣的脈絡是重要的。本書依循此脈絡,清楚闡述了情緒的功用、影響情緒的因素,以及使用情緒這項工具的方法。除了概念的理解之外,讀者也別錯過本書另一大亮點:作者搭配這些概念設計的各種「自助練習簿」。循序漸進,跟著這些練習與提問,我們所進行的每一次自我反思,都將能讓我們未來更有自信地面對情緒。──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某日午後閉上眼睛慵懶的躺在沙發上,腦海裡突然湧出很多聲音,思緒隨著這些聲音到處游走,並產生許多情緒,以及感受、感受的感受無限延伸……。不知道深陷了多久,我突然醒來張開眼睛,驚覺原來日常生活和情緒相連的如此緊密,而且不知不覺的支配著我。如果你也不希望自己的人生「被情緒管理」,而是「管理情緒」,我想說:花時間認識情緒,是我人生中做過最好的決定之一!──茱蒂,Instagram療癒系創作者
我喜歡這本書,因為它的內容簡單易懂。我會推薦我的許多個案閱讀這本書。——蘿拉?貝絲?庫柏( Laura Beth Cooper)博士,心理學家
我正在利用這本書來提升自我照顧能力,並已經推薦給許多個案。──克利夫?霍伯曼(Cliff Hoberman),臨床社會工作者
我已經讀過這本書兩次,並且也向我的家人和同事推薦了它。──丹妮爾?多尼(Danielle Doney)醫師,內外全科醫學士、英國皇家婦產科醫師學院文憑、(榮譽)理學士
就我所知,這是同類書籍中最優秀的一本。──哈拉德?布格納(Harald Burgener),心理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