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崑曲叢書》第四輯總序
洪惟助
一九九四年我規劃主編《崑曲叢書》,二○○二年出版第一輯六種,以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修訂本為第一種。二○一○年出版第二輯六種,二○一三年開始,五、六年間出版第三輯。進度可謂相當緩慢。所以如此,一方面由於我的工作頭緒太過紛雜,另一方面,我們寧缺勿濫,希望每一種都是有價值、有意義的。在第一、二輯總序中我提出本叢書的特色:(一)一手資料的呈現和研究及學術研究的基礎工作;(二)一般少論及的音樂、表演、舞臺美術與各地方的崑曲;(三)有新資料、新論點的著作。
我編的《崑曲演藝家、曲家及學者訪問錄》,唐吉慧編的《俞振飛書信集》都是原始資料的呈現,隨著歲月的流逝,根據此資料做研究者也日益增多。叢肇桓撰《叢肇桓談戲》論述他六十年崑劇生涯所見所思,趙山林、趙婷婷《明代詠崑曲詩歌選注》選編詠崑詩歌,都是珍貴的第一手資料。我撰的《崑曲宮調與曲牌》書後附「崑曲重要曲譜曲牌資料庫」,為曲牌研究做了奠基的工作。
周世瑞、周攸的《周傳瑛身段譜》錄周傳瑛所傳的十個小生為主的折子戲,有詳細的走位圖,每一折子有數十張重要身段照片,附曲譜。是表演藝術的重要著作。顧篤璜的《崑劇舞臺美術初探》是第一本崑劇舞臺美術的專著。我的《崑曲宮調與曲牌》、洛地的《崑──劇、曲、唱、班》主要探討崑曲音樂的重要問題。
沈不沉的《永嘉崑劇史話》是目前為止永嘉崑劇的最完整論述。我的《臺灣崑曲史》是第一部臺灣崑曲通史。「正崑」之外的各地方崑曲流行於比「正崑」更廣闊的地域,卻一直沒受到關注,我們將持續發表此類著作。其他如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修訂本)、朱建明的《穆藕初與崑曲》……等等,多為有新資料、新觀點,經過深思熟慮而有所得的著作。
第四輯六種,以林佳儀撰《崑壇清音──徐炎之、張善薌的崑曲生涯》為第一種。徐炎之先生夫婦是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八九年四十年間影響臺灣崑曲傳承、推廣最重要的曲家。他們一九四九年到臺北,就與陳霆銳、周雞晨等曲友組織崑曲同期,此曲會一直維持至今不斷。一九五七年起在臺灣大學、政治大學、臺北一女中……等十餘校的崑曲社教學,並在大鵬劇校、中國文化大學、國立藝專等校開設崑曲專業課程。
炎之先生傳播崑曲懷著高度的熱情,臺灣大學崑曲社第一屆社員,也當了四年副社長的陳大威回憶:有一次颱風來襲,風雨交加,當晚是崑曲社唱曲的日子,他想老師可能會來,就到教室等老師,果然老師準時到達,社員雖然只有他一位副社長到,老師還是堅持教學,斷電多次,仍教唱滿兩小時,他送老師離去,看著老師騎著腳踏車在風雨中消失身影。
徐老師、師母持續熱情的教學,使崑曲在臺灣傳唱四十年不輟,培養了許多熱愛崑曲的曲友。如此重要的人物,雖有許多紀念的短文,至今未有較為完整的傳記。
佳儀一九九四年進入政治大學中文系就讀,有機會接觸崑曲,一九九五年春天我和曾永義教授主持的「崑曲傳習計畫」第三屆邀請王奉梅女士來班教學,政大陳錦釗教授乘此機會邀王奉梅女士到校示範演講,並找佳儀與同學共同促成停社四年的政大崑曲社復社,由佳儀擔任社長。「崑曲傳習計畫」第四屆至第六屆(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年十月)移至國光劇校舉辦,臨近政大,佳儀全程參與學習,並參加水磨曲集的活動,從此與崑曲結下不解之緣。碩士、博士論文,以致後來任教上庠,都與崑曲有關。
佳儀參與臺灣的崑曲活動越多,越納悶何以竟無論徐氏伉儷的專著。雖其生也晚,未能親炙徐老師、師母,仍發憤蒐求資料、訪問前輩,終成《崑壇清音──徐炎之、張善薌的崑曲生涯》一書,其內容不只論徐氏伉儷的生平及影響,更論其唱曲、吹笛與表演藝術,是一部有分量的著作。我見而喜之,邀此書列入《崑曲叢書》。
第四輯第二種為趙山林、趙婷婷合撰《清代詠崑曲詩歌選注》。明清是崑曲盛行的年代,也是詠崑詩歌盛行的時代。趙氏父女在第三輯中已有《明代詠崑曲詩歌選注》,今再選注清代詠崑曲詩歌,將兩代作品精華匯聚於此。
清代詠崑曲詩歌內容大概有以下數類:一、通過寫戲、品戲寄託自己的情感;二、對於當時崑曲活動的景況作了翔實的描寫;三、以詩歌探討戲曲史、戲曲理論的問題;四、歌詠、評論戲曲作品,包括作品的文學、音樂、表演等。本書有「前言」,對清代詠崑曲詩歌的價值做總體介紹。入選作者上起清初錢謙益,下迄清末周實,共計一百○六人。附作者簡介,每一首作品均有注釋、析論。此明清兩代詠崑曲詩歌選注提供戲曲研究的珍貴資料,亦可作為閒暇吟?談助。
《崑曲叢書》第四輯還有四種,將努力儘早完成出版。感謝您對本叢書的愛護和指教!
二○二四年臘月 洪惟助於中央大學崑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