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定價127.00元
8
折優惠:
HK$10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我的病人是老師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4120593
那緹
釀出版
2025年4月11日
107.00 元
HK$ 90.9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6264120593
叢書系列:
釀生活
規格:平裝 / 226頁 / 14.8 x 21 x 1.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釀生活
分
類
心理勵志
>
生死醫病
同
類
書
推
薦
我們終將離去:人生終點前的30個覺察,找到生命的意義與希望,回到當下的自己
死亡可以教我們什麼:圓滿生命的五個邀請(二版)
終活筆記ENDING NOTE,不留遺憾的人生四道備忘錄:道謝、道歉、道愛、道別
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 一位清掃死亡現場者20年的生死思索 (暢銷新裝版)
從絕望到希望:一名醫生與罕病戰鬥及共存的長征
內
容
簡
介
在醫療工作的日常中,癌症病房中的每一場相遇,既是戰場,也是教室。
身為婦癌專科病房的專任護理師,那緹遇見形形色色的病患及家屬,親歷無數離別時刻。他們的生命故事教會她如何去珍惜、面對與放下人生中那些看似觸手可及卻又稍縱即逝的人事物。於是那緹化身「林唯樂」護理師,穿梭在生死之間,試圖紀錄下那些因傷痛與遺憾而起的顫抖、源於愛和不捨的掙扎──
不願意放手的兒子,在秋香阿姨呼吸不過來的那晚,讓怕痛的母親插管進了加護病房,機器將呼吸打入,藥物讓心跳繼續,秋香阿姨卻再也不曾醒來;美晶一直堅強樂觀地面對病情,她最大的願望便是參加半年後女兒的婚禮,該做的治療、該吃的藥、遭受的折磨一樣不少,卻收效甚微,無法為她將時間留住;當曉愛的一雙年幼女兒被帶到病房,她們並不理解床上意識不清的母親即將遠行,只牽著曉愛的手,喊著媽媽的手很冰、要幫媽媽蓋被子……
當那個看似遙遠的終點悄然而至,我們應當如何面對?
本書特色
★由婦癌專科護理師那緹記錄下那些發生在病房裡,令人不禁熱淚盈眶,源於愛的不捨與掙扎──
各界推薦
宋永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榮譽副院長)
老么(資深長照師)
目
錄
推薦序�宋永魁
自序
第一章 大師開示
第二章 天邊孝子與加州女兒
第三章 如果還有明天
第四章 靈魂的重量
第五章 親親我的心肝寶貝
第六章 手心、手背
第七章 病房裡的五四三
第八章 二十五小時
第九章 有生之年
尾聲
?
序
推薦序
宋永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榮譽副院長
專科護理師那緹的前作《那些年,在婦癌科病房發生的鳥事》一書,將婦癌病人治療過程中的現實困境生動展現於讀者面前。書中不僅生動刻畫病人飽受折磨的痛苦,更揭示了家屬面對至親罹癌時的無力與掙扎。透過這些故事,我們得以窺見癌症患者的無奈與醫護團隊的用心──從規劃現代化治療方案到提供細膩的心理支持,每一步都需傾注專業與溫度。然而,並非所有癌症都能早期發現並妥善治療,仍有許多患者必須面對治療無效的困境,甚至承受死亡的恐懼。
本書聚焦於「婦癌專科護理師、醫師及病人家屬」三大角色,探討如何陪伴來日無多的末期患者。作者借鑑目前臨終關懷與安寧療護的經驗,呼籲社會正視此議題的迫切性。書中反覆強調:安寧照護不僅是醫療團隊的責任,更需要家屬與親友的共同參與。透過真實案例,我們終須領悟──無論醫學如何進步,人類終須坦然面對「死亡」與「治療極限」的現實。
書中亦融入佛教生死觀的智慧:死亡並不可懼,臨終時若能保持心念清淨,便是通往解脫的契機。這種「無用之用」的哲思,恰與安寧療護「尊重生命自然歷程」的理念不謀而合。那緹以自身經驗為筆,將專業知識與生命體悟化為平易文字,引導讀者理解:臨終照護的終極目標,是讓患者在生命最後一刻保有尊嚴與安寧。
書中所述故事,實為現代醫療體系中常見卻常被避談的課題。儘管多數人對此並不陌生,直接面對現實卻須莫大勇氣。期盼讀者能體會作者的用心良苦,更盼社會大眾共同關注臨終關懷與安寧療護的推動──尤其在高齡化社會的當下,此議題更顯關鍵。本書以溫暖筆觸叩問生死,兼具專業與人文關懷,實為值得一讀之佳作。
自序
工作多年的醫院位處交流道旁,網路上又別稱交流道醫院。因為地處便利,滑下交流道後不到五分鐘路程即可抵達,占盡地利之便,也吸納許多北區病人前來求醫。
如果《那些年,在婦癌科病房發生的鳥事》一書,傳達出人生的美麗與哀愁,以及人生中許許多多的無奈。那麼《我的病人是老師》想要透過這些婦癌病人的故事,讓您體認更多人生中看似很近卻又有點不可及的事情,必須趕緊把握並急起直追。
《我的病人是老師》的故事開始於每日工作起始,透過查房、幫病人身體檢查評估與相互溝通之中獲得生命體認。希望透過這些分享,讓您也能反思人生,不要落入和病人們一樣的悔恨與悲傷之中。我總是告訴病人,我不只是妳的專科護理師,除了提供臨床照護與衛教之外,也能給予心理支持。只要病人願意,我也可以是她的朋友。病人有煩惱或心事無處可以傾訴之時,我也能充當清道夫讓她們把垃圾傾倒出來。雖然我不一定能提供什麼靈丹妙招,但是接收垃圾或聽她們訴苦,這也是種另類的心理治療。
這些故事皆為真實發生,考量保護當事人,已將人物、病況、年齡等得以辦視之個人資訊內容改編。若問我這些故事的真實性,我只能這樣告訴你,故事的成分是100%天然。其中65%探究人性的真實與殘酷,25%引發你內心深處的柔軟,10%是我審度過後的文辭。
有時我會自詡是病人的好朋友,最後卻發現病人其實是我的老師。透過這些相處的過程中,她們教會我許多學校沒有教習的事情。是那些事情,讓我深刻有感,且聽我娓娓道來,關於這些病人透過他們的生命故事,所教導並傳達的人生道理。希望從這些真實生命中萃取而出的故事,從中讓我們看見人生中的無奈、挑戰,進而反思什麼是你想過的生活?而現在又是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是你想過的人生?還是努力掙扎著?人生不過短短數十年,短短一世,在盡頭即將到來的時刻,你的今生是無悔?還是充滿許多憾事?
這一次,讓我們走入病人的生命故事裡,從他們的故事中品味人生,並反思如果是我遇上了一樣的境遇,我又會如何?或許這些事情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一定的順序,但是體悟人生的道理,最終都相同。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