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在矛盾衝突中走向愛的旅程
文◎�王榮義 牧師
芬蘭的知名心靈治療師赫爾斯頓,從小在充滿衝突、矛盾的家庭中成長。在扭曲的家庭關係中,他無法依靠、信任本來應該提供愛與照顧的大人,他必須獨自堅強對抗困境,以致傷痕累累。《投降的勇氣》一書完整地描寫了他如何在矛盾絕望中與愛相遇、靈性深化的歷程。
「堅強」,是當一個人遇到困境的時候需要跑出來防禦自己的一個特質。作者的母親面對酗酒的丈夫,就是跑出了這樣的特質。為了保護自己的母親及家庭,早熟、貼心懂事的他,早已知道如何察言觀色、傾聽父母的痛苦與委屈,但卻從來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是什麼。
赫爾斯頓覺察到自己因長期在充滿矛盾衝突的父母關係中擔任治療師的角色,而無法看見真正的自我。他以他人的需求來界定自己,不能也不敢需要別人、信任別人,簡單講就是不能軟弱。這種生存策略讓他無法照顧到內在自我所經歷的痛苦,導致從小建立的生存安全架構逐漸崩塌瓦解。作者開始對傳統的信仰、靈性產生了懷疑。
就在作者對生命、信仰灰心絕望時,他發現一直以來的堅強、用力奮鬥的生活,原來是在逃避面對真實又傷痕累累、缺愛的內在自我。這個發現讓他醒過來—原來愛一直都在,但為了避免觸動過往傷痛的自我防衛機制反而成為一道「堅牆」讓愛無法順利進入他的內心。
從閱讀心理相關書籍的角度來看,《投降的勇氣》是一本沒有太多艱深難懂的術語且易於閱讀的書。但依據我帶領讀書會的經驗,它卻是一本常常令讀者卡關的一本書。因為作者所提出來的觀點是異於常人所視為理所當然的世俗標準。這些矛盾衝突的觀點,常常是讀書會時被熱烈討論的重點,也是帶給參與者頓悟、成長的關鍵點。
雖然本書在網路的評價很高,我也很推薦,但許多人(特別是男性)在聽到書名後就放棄購買的意圖。因為他們認為面對辛苦的人生,已經努力奮鬥堅持這麼久,還要去投降,這是負面、消極的。但是一旦經歷讀書會的洗禮後,參與者對自己生命的詮譯及洞察力都有極大的成長。不同的回饋讓我深受感動—「原來靠自己堅強讓我與愛隔絕了!」、「我終於懂得心疼自己了!」、「原來投降的對象是上帝不變的愛!」、「我終於可以與自己和解了!」、「我很開心可以活得越來越真實!」……
本書雖然不是被歸類為基督教的書籍,但個人認為它非常適用在不同信仰的靈修操練上,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們更誠實面對自己以及生命的源頭上帝。真心推薦這一本書,可以自己閱讀,但更佳的是揪團一起閱讀、一起討論,如此一來,你我可以讓彼此成為生命成長、遇見愛與醫治的見證人。
在軟弱中得著真實的力量
文◎�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投降的勇氣》是一本好看的書。好看的,不只這是一本貼近生命的書,而是可以幫助人和自己深層、真實的對話,從中面對自己,療癒自己。也就能理解,何以赫爾斯頓被譽為「國家治療師」。
赫爾斯頓是一位芬蘭的心靈治療師,執業已三十多年,我在他的字裡行間仍看見他持續以充滿愛的心與具有洞察的眼和生命對話,用一種近距離的方式和讀者沉穩的談著那些,在人心中那最隱微的心靈角落所深藏的軟弱、失落與傷痛,還有懼怕、不安與粗暴。當然,他也像一個慈藹的智者引領著讀者一步一步的走過自我整合的道路,邁向成長。
台灣受西方現代主義與資本主義影響下,人們總是汲汲營營盤算著自己的人生,如何的付出如何的收成,又計算著怎樣可以走一條捷徑獲取自己要的成功目標。而在長期的社會文化與歷史運作下,我們的家庭也影響我們,讓我們以為一個強者是不該有軟弱,也不該有缺點與限制的。甚至,認為軟弱是羞恥的,軟弱代表一個人的無能,與失敗。以致,我們奮力追求無可挑剔的完美強人,以為只要追求到了完美地位,我們就能擺脫軟弱與羞愧的記憶與經驗。
這是一連串的謬思,也是導致我們活得越來越破碎與分裂的原因。真實的我們,心靈可能早已傷痕累累了,卻還是要故作堅強,假裝一切無傷無痛無影響。我們沒有勇氣對自己誠實,自然也會要別人不要對自己誠實。我們不允許自己軟弱,自然也不准他人可以軟弱。
我們因此活得無法再與自己靠近,也無法與他人的生命靠近。
這樣的堅強,不是從內在生出的真實力量,而是為了抵抗外在眼光與評價的防護盔甲,為了保護內在不安與恐懼的心,即使盔甲剛硬、沉重,也不能卸下。
赫爾斯頓透過這本書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有愛,這愛會陪伴與帶領我們認識真實的自己,愛中沒有羞愧,愛裡也沒有懼怕。愛可以讓我們走在人生最低落處時,生長出對生命的擁抱與慈悲。
而我這麼深深相信。當我們承認了自己的軟弱,承認自己沒有那麼堅強時,我們才能開始不拋棄生命,不試圖再靠堅強來杜絕自己所需要的愛與接納。也不在夜深人靜時,再惡毒的唾罵自己怎麼可以軟弱、沒用,怎麼可以渴望愛與擁抱。
雖然這是一本來自芬蘭治療師所寫的著作,也是一本蘊含著基督教信仰意涵的書籍,但我閱讀起來卻有許多生命連結,也認為這是一本跨越文化的人世智慧,即使您可能不是基督教信徒,都可能藉此與您的內在神性相連,也尋回您人生失落已久的勇氣、愛,與心,真正成為有生命氣息的「人」,真實的成為自己。
致讀者
當初動筆我並沒想到這本書會是我前幾本書的撮要和綜論。我的第一本書是十八年前完成的,過了這麼些年我才對本書討論的話題有了深刻的了解。
這些年來我經歷了一連串的個人成長,主要是在探索我在治療師這一行發現的人心和猶太基督教傳統數千年來所教導的人性,這兩者之間有什麼關聯。我在一九七○年末期踏上這個旅程,那時我對基督教會以及它在生命與人性方面的傳統教誨很灰心。我覺得在我最難過的時候,這些東西並沒有給我任何幫助。於是我放棄了信仰和靈性,轉而內省,正面和我個人一直懼怕的過去對峙。我開始面對我的痛苦、哀愁、還有拋在童年的一切。
旅途中,我和拋棄的東西一一碰面:靈性及信仰。如今,我自己也沒料到靈性竟真在我的內心迴響。我慢慢了解到過去我想從信仰尋求幫助,其實我真正做的是逃避自己。我利用信仰和靈性來當庇護所,以為能就此閃避我衷心畏懼的東西。換句話說,我是想要跳上上帝的大腿,閉上眼不去看現實。幸好,我的痛苦變得太劇烈,就連信仰也沒辦法止痛。
等我選擇了發現自我之後,我以為我是放棄了上帝。不過,我放棄的其實是我對上帝的錯誤觀念。面對自己,我也面對了現實。現實就在我心中──而上帝也在那裡。我一明白了這件事,我的信仰就變得更加堅定。
這本書是想描述我這個發現的意義──讓我們的靈性傳承發聲,使用那些緩緩向我道出古老真理的語言。我在此邀請讀者諸君來參與這個過程,我已經浸淫其中三十多年了。這趟旅程能夠打開我們的眼睛,看見基督信仰的豐富。
我們的文化把這一份豐富隱藏在宗教教義和假作神聖的語言之後。所以我尤其要敦請那些憎惡基督教觀念和宣言的讀者加入這趟旅程,因為基督信仰的真諦仍在這些讀者的理解之外。我盡量用我自己的話來表達這些真理,避免扭曲其中的關鍵訊息。
生而為人,我們唯有在感知到有人愛我們之後,才能找到真正的人生和定位。而除非我們承認自身的軟弱與無能為力,否則我們找不到這份愛的奇蹟。沒有捷徑。我們只能從軟弱中取得力量。所以我才會討論這個自相矛盾的說法。基督教的精髓就可以用這個說法一言以蔽之。它是一扇小門,一條窄路,通往生命。
我希望讀者能慢慢讀這本書。重點不在於你讀這本書,重點在於這本書讀你。
?
──湯米.赫爾斯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