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中國人的音樂

中國人的音樂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4578399
田青
佛光
2025年4月03日
160.00  元
HK$ 144  






ISBN:9789574578399
  • 叢書系列:藝文叢書
  • 規格:平裝 / 372頁 / 17 x 23 x 1.8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藝文叢書


  • 藝術設計 > 音樂 > 樂曲解說/樂評











      佛光文化新書《中國人的音樂》是一本面向大眾的著作。作者田青老師始終篤信,音樂,是人創造的,是人聆聽的,是人的情感與思想的凝聚與昇華。因樂可知人,你懂得了中國人的音樂,也就懂得了中國人,懂得了中華文化。



      為令讀者能夠了解綿延千年、囊括五十六個民族,不可不謂博大精深的中國音樂,知名音樂學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田青老師選擇了二十六個主題、三十五首音樂,娓娓道來,誠如〈引子〉所言:「本書是寫給大家的。」


     





    引子:一場驚豔世界的演出

    ?

    第一樂章樂器與器樂

    序曲:音樂,人類偉大的發明

    八千多歲高齡的賈湖骨笛

    無與倫比的樂器——曾侯乙編鐘

    聖人之器:古琴與〈流水〉

    孔子的樂器

    徜徉在太空中的古琴曲

    林黛玉看的「天書」

    世界上使用時間最長、最具自由度的樂譜系統

    家國情懷:古箏與箏曲〈崖山哀〉

    既好學又好聽的樂器

    一首充滿家國情懷的箏曲〈崖山哀〉

    來自西域的樂器——琵琶

    絲綢之路傳來的樂器

    琵琶在中原的發展

    音樂表現戰爭——用大炮?還是只用四根弦?

    化凡為聖:二胡與〈二泉映月〉

    「瞎子阿炳」與楊蔭瀏

    從民間到音樂廳

    呼吸吐納皆是情——口弦與笙管笛簫塤

    最私密的樂器——口弦

    最早的簧類樂器——笙

    最悲涼的樂器——管

    「絲不如竹」——笛與簫

    發自大地的聲音——塤

    中國最古老的樂種——南音

    盛唐燕樂及其在日本的遺聲

    南音才是唐宋遺音

    中國樂神——「郎君」與「田公元帥」

    生命的律動與喧鬧的田野——民間器樂

    被民間稱為「細樂」的笙管樂

    喧天動地的鼓吹樂

    優雅細膩的弦索樂

    此曲只應天上有——佛樂與道樂

    中國的佛教音樂是從印度傳來的嗎?

    一首鮮為人知的偉大樂曲〈行道章〉

    仙音縹緲的道樂

    弘揚中華文化——走上世界舞台的佛樂與道樂

    ?

    第二樂章民歌與聲樂

    序曲:情動於中,故形於聲

    唯一可考的宋朝歌曲——姜夔與〈白石道人歌曲〉

    你說這是「古曲」,憑什麼?

    他作詞是天才,偏偏還會作曲!

    姜白石樂譜之謎

    〈霓裳羽衣曲〉中唯一存世的旋律

    千古宋詞萬首歌

    民歌就是黃河水——〈黃河船夫曲〉與〈東方紅〉

    老船夫的詰問與司馬遷的預言

    飛上太空的〈東方紅〉

    民歌恰是窮鄉好——〈走西口〉與河曲民歌

    每一首民歌,都是一顆鑽石

    不同的土壤,不同的花

    什麼花香飄得最遠?——〈茉莉花〉與《圖蘭朵》

    普契尼的「功勞」與西方人的偏見

    美麗的〈茉莉花〉與可愛的「紅娘」

    天下民歌匯左權——「歌窩子」與「盲宣隊」

    桃花紅杏花白

    向天而歌的「阿炳」們

    草原上的風,天上的雲——蒙古族民歌

    民歌,一個民族的「名片」

    憑著這首歌,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親人

    一個喉嚨唱出兩個聲部——神奇的呼麥

    綠洲之光——維吾爾族木卡姆

    絲路上的歌舞

    周吉:一位將自己融入民族文化的音樂家

    西南歌舞鄉——海菜腔與侗族大歌

    「青歌賽」的最高分和最低分

    田豐:一個「非遺」保護的「堂吉訶德」

    飛揚世界的天籟之聲——侗族大歌

    白山黑水與世界屋脊——朝鮮族民歌與藏族民歌

    一首分裂民族的和合之歌

    離太陽最近的歌聲

    「唱念做打」與「說唱」裡的「唱」——戲劇音樂與曲藝音樂

    傳統社會的「大學校」

    我國第一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崑曲

    被稱為「國劇」的京劇

    說說唱唱話曲藝

    ?

    第三樂章新音樂

    序曲:革故鼎新,面向世界

    學堂樂歌——〈祖國歌〉與〈送別〉

    從才子到高僧——李叔同與弘一法師

    學校裡的唱歌課——學堂樂歌

    當黃河發出怒吼——光未然、冼星海與〈黃河大合唱〉

    又一個天作之合——光未然與冼星海

    窯洞裡誕生的偉大作品

    鋼琴的中國化——賀綠汀與〈牧童短笛〉

    你知道康熙皇帝是鋼琴幾級嗎?

    齊爾品與第一首著名的中國鋼琴曲〈牧童短笛〉

    硬骨頭音樂家賀綠汀

    當小提琴唱起越劇——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誰是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作曲者?

    蝴蝶是怎樣飛起來的

    「身土不二」與〈我的祖國〉

    一條大河波浪寬

    四個漢字引起的震撼與思考

    中國歌劇 光榮綻放——歌劇《白毛女》

    戲劇裡的「西餐」和「中餐」

    《白毛女》:中國第一部成功的歌劇

    ?

    尾聲:鳳凰之鳴

    後記

    音響目錄






    引子



    一場驚豔世界的演出




      二○○七年四月十二日晚,日本東京國立劇場。



      正在舉行的是中國外交部、原文化部聯合主辦的「中日文化體育交流年」國事演出「守望家園—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晚會」。



      這是一場別開生面的演出,與以往都是以國家級專業院團代表國家藝術水準的選擇不同,這場演出除了個別戲劇演員,基本上由來自中國各民族、各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組成。作為這場演出的藝術總監和主持人,我希望能讓觀眾感到驚豔,甚至能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他們對中國文化和中國的認識。我們以往幾乎所有晚會的「開場」節目都火爆、熱鬧,叫作「震場」,但那是千百年來在農村曠場舞台上養成的習慣。面對日本各界的菁英,如何能讓這些看過太多世界一流藝術的觀眾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呢?為此,我安排的第一個節目就是古琴獨奏〈流水〉。



      我上台後,先簡要地介紹了古琴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孔子以弦歌教化眾生,傳說中,日本朋友都熟悉的諸葛亮就是彈著它在空城之上嚇退了司馬懿的大軍的」。接著,我請古琴演奏家李祥霆將他即將演奏的唐琴展示給大家。我說:「古琴和人一樣,都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她叫『九霄環佩』,形容她的聲音就像天上傳來的仙女走路時玉佩碰撞的聲音。這張琴是唐琴,琴腹裡寫著製琴的年代『至德丙申』,即西元七五六年。」為了讓大家對時間有一個清晰的概念,我接著說:「這張琴出生的那一年,中國的詩仙李白五十五歲,詩聖杜甫四十四歲。」這時候,我聽到台下似乎有驚詫的吸氣聲,於是加了一句:「這張琴製作出來之後三年,偉大的鑑真和尚開始在奈良建造唐招提寺。」



      李祥霆彈的是著名古琴曲〈流水〉,除了「九霄環佩」的泠泠仙樂,整個劇場鴉雀無聲,真的是「掉一根針在地上都能聽見」。面對如此悠久厚重的歷史和文化,面對這全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管你曾對中國有了解還是有偏見,那一刻你只能有一種態度,那就是:敬。



      第二個節目,是「原生態」的無伴奏合唱侗族大歌,來自貴州省從江縣小黃村的九個小姑娘帶著發自內心的微笑走上台,開口便唱。她們中最大的十三歲,最小的九歲。她們不一定知道台下端坐的兩國首腦和高官叫什麼名字,也不一定清楚這場演出的意義,但是,她們高興!她們第一次走出村寨,第一次坐飛機,頭天到了省會,第二天就到了北京,馬上又到了東京!她們開心,她們興奮,她們就像在侗寨廊橋上歌唱一樣,滿臉笑容,用她們天籟般的聲音瞬間征服了觀眾。



      一個是來自歷史的悠遠琴音,一個是來自深山的赤子之聲,天空與大地交會,時間與空間相融,只用這兩個節目,我的目的就達到了。當然,之後的蒙古族長調、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二胡獨奏〈二泉映月〉、崑劇《牡丹亭.驚夢》……真的是異彩紛呈,我們祖先的天才創造在這塊「一衣帶水」的土地上依舊像盛唐時一樣綻放著無窮魅力。



      這些來自民間的歌手和他們所傳承的偉大藝術,尤其是他們上台後那份不加「表演」的真誠,是和煦的陽光,是融冰的春風,入耳入心,化人以深。



      這場演出之後,我們全班人馬馬不停蹄地趕赴法國巴黎。



      二○○七年四月十六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節」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開幕,大會議廳裡,一百六十多個國家的官員齊聚一堂觀賞我們的演出,其中很多人是第一次現場聆聽中國人的音樂。在為二胡曲〈二泉映月〉做導聆的時候,我專門提到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第一次聽這首樂曲時曾流著淚說:「這樣的音樂,是應該跪著聽的。」當這首來自中國民間的偉大作品縈繞在這座莊嚴殿堂的時候,一千餘名觀眾鴉雀無聲,神情肅穆,就像在教堂聆聽聖樂。樂聲裊裊而逝之後將近半分鐘,掌聲才轟然而起,久久不息,似乎是在向阿炳這位中國民間天才音樂家致敬。



      除了這場令人驚豔的演出,我們還去過許多地方表演,我們所到之處,永遠是歡笑和掌聲,是心靈的相知和相融。不知道有多少外國朋友,通過中國人的音樂認識了中國人,認識了中國。而我們在寶島台灣的演出,也曾造成很大的轟動,許多對大陸缺乏了解甚至有誤解的朋友通過我們的演出改變了對大陸的偏見,在中國文化博大豐厚、溫潤華滋浸染中感受到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我越來越深切地體會到「移風易俗,莫善於樂」是真理,是古人莫大的智慧;越來越深切地體會到,中國人的音樂,是我們祖先天才的創造,是中國人貢獻給人類文明的珍寶。



      我畢業於天津音樂學院作曲系,年輕時主要學習西方古典音樂。中年之後,才深感自己對中國音樂的無知,開始了專門的學習和研究。中國音樂有數千年歷史,包括五十六個民族,真的是浩瀚無垠、博大精深,任何人在它面前都只能望洋興歎,深感自己的無知和渺小。應該說,過了古稀之年,我才對中國音樂有了一點點認識和了解。我早期的學習階段,就像「盲人摸象」,摸到肚子以為是牆,摸到尾巴以為是繩。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學習、研究,我才隱約看到一點兒大象的模樣,才認識到中國傳統音樂就像中華民族一樣,是一個「多元一統」的小宇宙、大格局。



      「亂花漸欲迷人眼」,假如讓我只用一個字來概括中國音樂,那就是「和」。這個「和」字,不但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和最高體現,也是中國人和中國音樂的最終追求。西元前五二二年,一位叫晏子的政治家就是以音樂為例,生動、準確地闡明了「和」不是「同」,「和」的本質,就像音樂一樣,要有不同的「清濁、小大、短長、疾徐、哀樂、剛柔……」,而「同」,則是「以水濟水」。假如音樂只是相同聲音的不斷重複,那「誰能聽之」?千百年來,中國人將這個從音樂中悟出的道理「和而不同」上升為哲學,落實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我們的祖先貢獻給人類社會的中國智慧。



      本書是寫給大家的。書名是大了點兒,我們指導學生寫論文,總強調要「小題大作」,但本書卻是「大題小作」,即希望通過我精心選擇的這二十六個主題和三十六首音樂,讓讀者對中國音樂這頭「大象」有一個大致的整體印象。象牙塔裡的音樂學是分門別類的,史是史,論是論,美學是美學,欣賞是欣賞。本書沒有遵守這些規則和門類,只是隨心所欲地寫我心中的中國音樂,寫這些給我的心靈留下永恆印記的音樂。目前音樂學家們的分類法都有其理,也都有其弊,我不想把鮮活的中國音樂套進這些學者、專家精心打造的鞋子裡。



      所謂音樂,無非是「唱」和「奏」,因此,除了〈引子〉和〈尾聲〉,全書只分成三個樂章:把中國傳統音樂分成「樂器與器樂」、「民歌與聲樂」,把近代西方音樂進入中國後本土出現的各類音樂稱為「新音樂」。「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萬物」,我相信中國古老哲學的原則和觀察世界的方法,有時,最簡單的也許是最好的。至於書名為什麼叫《中國人的音樂》,強調一個「人」字?是因為我始終篤信:音樂,是人創造的,是人聆聽的,是人的情感與思想的凝聚與昇華。因樂可知心,因樂可知人,你懂得了中國人的音樂,也就懂得了中國人,懂得了中國。



      樂聲如水,亦如光。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