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從「滅教」運動到「中國的耶路撒冷」的誕生

從「滅教」運動到「中國的耶路撒冷」的誕生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954711
陳豐盛
橄欖
2025年4月11日
197.00  元
HK$ 187.15  






ISBN:9786269954711
  • 叢書系列:基督文藝/歷史文化
  • 規格:平裝 / 464頁 / 14.8 x 21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基督文藝/歷史文化


  • 宗教命理 > 基督教 > 神學/教義學











      中國基督教歷史的研究中,在有意無意間會出現一個斷層,即自1957年至1979年的歷史。筆者從被稱為「中國的耶路撒冷」的溫州教會作為一個縮影,追溯被作為「無宗教區試點」的區域,是在怎樣的背景下經歷無情的逼迫,在被稱為「三無」(無教堂、無教牧、無聖經)的時期中,靈活轉型,引來教會的大復興?



      本書向我們展示一個容易被人忽略的城市,如何引來全面的關注,幾十年的「溫州熱」,展現教會中的「溫州模式」。在傳統意義上的政策便利、差會支持、教牧領導、經濟支撐等因素盡失時,溫州教會卻能夠在「無政府主義」的狀態之下進行宗教活動,在無數宗教逼迫中堅守信仰立場,在各教會之間實行聯合派單。同時,溫州教會建立了具有溫州特色的牧區管理體制。藉由本書,幫助我們瞭解今日溫州教會諸多現象的根源。


     





    總序 v

    梁序 xi

    劉序 xv

    吳序 xix



    第一章 導論 1

    引言 1

    第一節 題目與問題探討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選題意義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概念界定 9

    第四節 研究綜述 14

    第五節 研究進路與限制 19

    第六節 各章簡介 19



    第二章 歷史緣起:溫州基督教的起源與發展 (1867-1957) 23

    第一節 福音傳入與溫州傳統文化的交匯 (1867-1910) 26

    一、溫州地域特徵與人文精神 26

    二、福音初入溫州—「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

    第二節 民族主義意識與自立運動的發展 (1911-1949) 37

    一、溫州教會的自立思想與嘗試 38

    二、溫州教會的三次分裂事件 43

    第三節 三自革新運動與溫州教會路向的選擇 (1950-1957) 51

    一、溫州教會在中外交接過程中徘徊前行 52

    二、「慢半拍」的溫州基督教三自革新運動 56

    三、循道公會主導的三自革新運動 65

    四、三自革新運動中突起的教會領袖 70

    五、 始終不被政府肯定的溫州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 80

    第四節 本章小結 87



    第三章 滅頂之災:社會主義改造策動的聯合禮拜與「滅教」運動 91

    第一節 「無宗教區試點」與聯合禮拜 92

    一、誰提出「無宗教區」的概念? 92

    二、無宗教區與反右運動、聯合禮拜、大躍進的關係 96

    三、聯合禮拜是教會發展中的創舉嗎? 97

    四、為什麼是溫州?為什麼是平陽? 98

    第二節 反右運動及中共宗教政策的曲折發展 100

    第三節 「無宗教區」的前奏:反右運動、大躍進 113

    一、溫州教會在反右運動中 113

    二、「大躍進」催生的聯合禮拜 119

    第四節 「無宗教區」試點的具體實施 128

    一、在平陽和瑞安實行的三次「鬥爭試點」 128

    二、宗教工作現場會議 134

    三、全面「滅教」的實例:永嘉縣宗教界整風學習 142

    第五節 在「無宗教區」的教會 150

    一、教牧人員的遭遇 150

    二、 三自的名存實亡—「滅教」趨勢下的「餘種」 157

    三、黑暗中的光—家庭秘密聚會的萌芽 165

    第六節 本章小結 178



    第四章 轉型升級:「文革」前期家庭聚會 (1966-1971) 185

    第一節 「文革」前期中共的宗教政策與中國基督教狀況 187

    一、「文革」前期中共的宗教政策 187

    二、中國基督教狀況 193

    第二節 「文革」中溫州教牧與「三自會」的遭遇 200

    一、「三無」時期「三自會」的消亡 201

    二、「頑固份子」的培靈與「門徒」訓練 208

    第三節 「無政府主義」下的教會生活 222

    一、「無政府主義」下的相對自由 222

    二、家庭聚會的隱密活動 226

    三、「三無」時期的勇士—義工模式的發展 245

    第四節 本章小結 255



    第五章 建制復興:「文革」後期的聯合與復興 (1971-1976) 263

    第一節 中美關係背景下的中國基督教 265

    一、從中美對話至林彪、「四人幫」垮臺 266

    二、三自領袖的復出 269

    三、家庭聚會的復興 272

    第二節 溫州教會牧區與縣總會的雛形 276

    一、聯合禮拜 276

    二、禮儀統一 278

    三、聯合派單 279

    四、縣總會雛形 281

    第三節 溫州地區總會的建立 284

    一、溫州地區交通會第一次會議 284

    二、溫州區「大議會」的情況 287

    三、遊走傳道人的遭遇 289

    第四節 靈恩運動與神蹟奇事 293

    一、三自運動中被打壓的「神蹟奇事」 293

    二、教會中廣為流傳的信仰見證 295

    三、溫州各地興起的靈恩現象 299

    四、溫州教牧對靈恩與神蹟的解讀 302

    第五節 教派分歧與神學爭論 306

    一、與聚會處蒙頭的紛爭 307

    二、與安息日(會)相關的紛爭 311

    三、關於得救問題的爭辯 315

    第六節 文字事工的興起 318

    一、「謄寫」印刷工序 319

    二、幾位「謄寫」印刷的傳道人 320

    三、一本特殊的讚美詩集 323

    第七節 外展事工的開展 324

    第八節 本章小結 327



    第六章 分道揚鑣:黎明前的等待與路向選擇 331

    第一節 後毛時代宗教政策的轉向與中國教會復蘇前兆 332

    一、宗教政策的轉向 332

    二、中國基督教領袖的動向 338

    第二節 溫州家庭聚會的規模與建制 340

    一、規模與建制 340

    二、逼迫與等待 345

    第三節 溫州教會的領袖與派系 348

    第四節 「三自會」復出的前兆與路向 355

    第五節 本章小結 361

    第七章 結論:「中國的耶路撒冷」 365

    第一節 溫州教會歷史上的「三變」 366

    一、在政治變局中「應變」 366

    二、在信仰逼迫中「裂變」 368

    三、在時代夾縫中「蛻變」 369

    第二節 溫州教會中的「十多」現象 370

    一、教牧人員多 371

    二、義工領袖多 371

    三、婦女領袖多 371

    四、青年傳道多 372

    五、信仰逼迫多 372

    六、家庭聚會多 373

    七、合一見證多 373

    八、神蹟奇事多 374

    九、信徒人數多 374

    十、福音拓展多 375

    第三節 教會「溫州模式」中的「四挑戰」 376

    一、 權威挑戰:義工領袖興起與教牧權威危機的負面影響 376

    二、 制度張力:牧區制度與三自體制的制衡 378

    三、 信任危機:「文革」中的教牧領袖與三自領袖間的異同 381

    四、 發展局限:「各自為政」現象造成「小作坊」式的教會現象 383



    致謝 387

    參考書目 391





    梁序



      作為豐盛的論文指導老師,我理所當然是本書原稿的第一個讀者,在它的形成過程中有相當的參與。但從神碩到哲博,與豐盛同行多年,我很清楚我不是本書創發階段的參與者。豐盛在成為我的學生以前,已是一位歷史的愛好者,積極蒐集溫州教會的歷史材料,做口述訪問,並且已撰寫和出版了好些著述,從數量言不少於許多已拿博士學位的同行。所以,在與他偕行的這些年間,我一直提醒自己不過在做「來料加工」的角色,不是從無到有,毋須引起動機,更不是牽著他的手邁入一個全新領域;卻是幫助他更好掌握學術研究的遊戲規則,涉獵西方世界的研究成果;並強迫他抽離所已熟悉的溫州教會歷史的領域,更寬廣地認識一個宣教歷史乃至基督教會史的世界,在大圖畫裡尋定自己所站位置的座標。而我更知道,豐盛的研究所依據的,並非僅是他一人所曾做過的努力,更是有許多同行者,或說是一個流動的信仰和學術群體,所曾建立的一個尚在塑型的「道統�學統」。



      從上世紀八、九○年代中國基督教的高速發展以來,溫州教會的種種突出表現,吸引了全球的中國觀察者和福音關懷者的注意,好些過去因不知內情而推定的歷史解說給推翻了。舉例說,即或政權壓迫兇猛,信徒得付出高昂的信仰成本,中國從未進入「無宗教時期」;在文革中後期的溫州,且曾經歷過數度教會的復興!這些給揭曉的事實刷新了我們的認知,讓我們不斷修訂既有的史本。海外的觀察者棄舊揚新,為他們所看到的新事實冠以新名稱,這便是本書的書名:「從滅教到中國的耶路撒冷」的來由。



      不過,海外觀察者對中國的認知總不免有地理乃至文化距離的阻隔,並且跟觀察者的關懷甚或個人利益難以分割,他們下的結論常常是過於倉猝、籠統甚至偏頗。譬如說,在不到十年前,海外不少論者尚在高談中國教會將成為全球宣教最主要的力量、中國將成為下世紀的基督教王國;但在拆十字架事件發生,大量外來事工參與者被迫離華後,海外輿情便來個大翻轉,變得徹底悲觀、絕望,宣稱嚴冬已屆、文革重臨。這些論斷當然不乏事實佐證,但更多其實是論者對所參與的在華事工的命運的描述,過於對中國教會的命運的審斷。至少在筆者所接觸的國內牧者群體裡,他們雖有悲觀情緒,卻遠較海外觀察者積極。可以確定,中國教會仍在艱苦奮進中。



      正是由於海外觀察者難以全面掌握真相,一些在溫州教會成長的本土信徒便毅然站出來,承擔考察風俗、採集傳說的田野史學工作者的職任,持定不虛美、不掩惡的治史立場,努力復原這個遺佚了的時代篇章,將眾多零碎的口述故事拼貼成較完整的文字記述。而更重要的是,這些立志治史者都是溫州教會的成員,甚多是認信者 (confessors) 的後代,也因此是這個仍然在延繼發展的活的傳統 (living tradition) 的部分;他們得以從局內者的角度,剔除神話,鑒定事實;重建現場,重尋初心;為溫州基督教會做名乎其實的「歷史沿革」。這不僅是對歷史真相的復原,不僅是對傳統的梳理俾能繼往開來,也是對上帝的心意和作為的神學詮釋。畢竟,作為信者,我們都認定中國基督教會的保存和復興是二十世紀上帝在人類歷史的一大神蹟作為。



      豐盛是這個本土的「信者」和「學者」群體的其中一員,其他成員要非他的前輩便是朋輩,他在書中序言已有提到這些名字。他們沒有正式組織或緊密的關係,卻是流動的信仰(強調信仰是必須的)和學術群體。筆者認識他們中間泰半成員,對他們除了欽佩還是欽佩,期待他們以溫州教會為切入點,為我們揭開這個「從外來宗教到本土宗教」的激烈轉化的一頁歷史。在其中,「復原主義」(Restorationism) 與「還原主義」(Reductionism) 這兩個筆者在討論本色化的課題時常用的詞彙,變得不再是高談闊論的虛詞,而是有血有肉的呈現。當然,要全面復原中國當代基督教的面貌,除了溫州外,還得對河南、安徽、福建??等地進行相同規模的考察和採集。任重道遠,豐盛與各位年輕的治史者,要走的路仍長。



      我自己也是以「信者」和「學者」這雙重身分,與豐盛偕行。這兩個身分肯定是互相補益的,但間中不免有抵觸處。無論如何,指導研究生於我不單是一個學術活動,更是信心行動和信仰實踐。因此,目睹豐盛的論文付梓,見證他一步步顯露德、才、學、識;我得盡力壓抑心中難禁的驕傲自豪,懇摯地表達對上帝的敬畏和尊奉。祂不僅在現場塑造歷史,也在所興起的年輕治史者中豁現祂的「天命」(providence)。

    ?
    梁家麟 敬序

    香港建道神學院榮休院長,義大利華人神學院院長

    2023年3月10日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