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我的恆春 我的半島

我的恆春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944233
林剪雲
玉山社
2025年4月16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9862944233
  • 叢書系列:玉山社.其他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4.8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玉山社.其他


  •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散文











      「有一種鄉愁叫落山風。

      有一種思念屬於落山風如嚴父鞭策的大地。

      每年秋末到隔年春末,車過楓港,台一線接台二十六線,藍天白雲下的青山碧海就在眼前展開一幅多層次的水彩畫,色澤既純淨又豐美。」



      作家林剪雲首度以散文形式,書寫她與恆春半島的深厚羈絆。

      從北大武山色澤斑斕的陸蟹,到湛藍海洋中的飛魚;

      從飄盪於風中的古調歌謠,到家書間溫柔的親情叮嚀

      ——這不只是地理上的恆春,

      更是她生命中的恆春。



      山海的氣息、庶民的風景、世代的記憶,都在她溫潤細膩的筆觸間流轉。



      這是個人記憶與地方風土的流轉,讓我們隨著文字踏上旅程,在這片半島上,尋找屬於自己的鄉愁與歸屬。



    本書特色



      扎根土地的生命書寫——身為土生土長的恆春人,作者以生命經驗串聯地方記憶,從日常生活、風土人情到歷史軌跡,細膩描繪這片土地的樣貌與故事。


     





    序一? 芳甘鄉愁化作文字海�古碧玲

    序二? 愛、戀�高嘉勵

    自序? 回眸�林剪雲



    卷一? 恆春半島的感官記憶:從視覺、觸覺到味覺

    山海之間的秘密

    北大武的山中精靈

    春天精靈──光之蝶翼

    愛,永不凋零

    鬼頭鬼腦刀出鞘

    龍蝦─美味中的哀愁

    鄉韻•鄉味

    觀察就若觀察咧



    卷二? 眾聲齊鳴:從歌謠聆聽土地的聲音

    思想起─變調的《滿州三景》

    落山風的家人──國寶張日貴與滿州港口人

    那一夜和那之後

    表裡不一鳳梨心──今天不談政治

    菜市場老闆教會我的事



    卷三? 人生的滋味:在時光中品味恆春

    一行白鷺上青天

    走味的傳承

    味道,在思念的歲月笑與哭

    不為人知的美──白玫瑰

    萬紫千紅,總是傷情處

    家書

    漂流•駐點



    ?





    序一



    芳甘鄉愁化作文字海──願有一天會是「我們的恆春? 我們的半島」

    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古碧玲




      出於不想老是從台北看天的盤算,在編副刊的初期,我就四處尋覓台北以外的作者。



      一回,因公赴屏東,踅進一家書店,竟有成排展架陳列在地作家的著作。拿起來逐一翻閱,最後,定睛在《恆春女兒紅》一書上,作者是林剪雲。那還真不是當代台北人書寫的筆觸,也不是散文,而我編輯的版面由於得顧及管控字數,大抵是散文創作。



      可當下,心底很直觀地浮現找她寫的念頭。長期不曾寫散文、正在書寫台灣三部曲長篇小說的剪雲,竟一口答應。或許是如此這般,終醞釀出這本《我的恆春? 我的半島》散文集。



      當代散文家,文字運用能力準確精巧甚至輾轉刁鑽,食人間煙火,卻浮沉於煙火之外者,大人所在,也非仙氣,而是幽微的繫念於闢出一條蹊徑。但林剪雲的散文擺明就是人間煙火,她要把屏東的煙火秀給讀者看。坦白說,因為她這些年的非虛構書寫,讓我再再補修了屏東學分。



      或許因應小說創作的田野調查,林剪雲對屏東的風土、水文、生態、物種、歷史、族群、人情、習俗掌故等無不通透。也因此,向來對地理頭痛的自己知道佳樂水原名高落水;礁石沿岸居然曾稀鬆平常捕得到一隻三到五公斤的龍蝦,現今一隻有一台斤就偷笑了;知道滿州港口人一年要承受幾回「破港」以及如何食飛魚等。



      在每篇散文裡,林剪雲把中文和台語穿插運用得毫不違和,那是因為她的台語有一定造詣,讀《我的恆春? 我的半島》可以順便學台語如何化成文字,有些文字還真叫人跌破眼鏡,竟然是這樣寫的!



      愛,就必須了解;愛其優點,也納其缺點;否則愛則是枉然也廉價。對一地之愛,林剪雲溢於言表於非虛構散文之間。她曾走揣世界各國,也在海外潛居多年;當她歸來後,頂真注視腳掌所踏之地,爬梳上蒼賦予國境之南的美好與磨難,與她自己半生閱歷和童年歲月相互勾連。



      她是家中小么女,得盡長輩嬌寵與珍惜,無論是幼年的飲食,或是身處其中讓人怨念,離開之後卻思戀不已的落山風,催生出滿州茶山的港口茶;張日貴與陳達的吟唱等,無一不是林剪雲繫旅海外時的芳甘鄉愁,用以反覆咀嚼療慰思鄉之情,如今都借這本散文集向人訴說。



      非虛構的散文書寫,常被賦予「雜文」定義,既無非如何寫不可,也無綱領可循。雖曰雜文,一旦文一雜,就讓人讀得心意渙散,很難集中精神。因此,其緊湊性尤其不可缺,一句扣一句,一段接一段,若瞭望前景,若環顧腳下,過鬆過緊皆不宜。



      由於是影視皆得過獎的編劇,讀林剪雲的散文或小說都見戲劇走位換景、fade in 、fade out之感,忽而大遠景,忽而長鏡頭,忽而自身,忽而群體;其筆致卻迥異於當代散文作者,透露著老派台灣士紳之文儒風雅,甚至有種講古說書人的俏皮趣味。像描述她家犬「貝多芬」迷遊身陷於鳳梨田,家中小兒哭成一團,全家大人分頭覓蹤,幾近要放棄之際,卻聽聞鳳梨田傳來求救哀鳴聲,先生若英雄般直接衝下田拯救,「從彷彿齊列刀劍陣式的鳳梨田鑽出來時,但見英雄雙手、雙臂一條條血痕,抱在他懷中的『貝多芬』才慘,遍體鱗傷,好幾道傷口深及皮肉。」我讀著,似也置身現場,親睹這幕。這也是我個人在耕耘編輯字園時,覺得應該要有這般的風格寫作,無論是否流行是否時尚。



      當國人在他國旅遊的統計數據陡升,我們喜歡往外追尋異地風光之際,或許亦可捫心自問,雖說台灣小,但我們對自己的地土到底了解多少?我們認識屏東的程度只怕遠不及泰國曼谷、印尼峇厘島吧!屏東不只有墾丁和恆春,所擁有的即便想借三五天的足跡也探不完走不遍。



      於此時,要感謝那回的屏東行,結識了林剪雲,使她從小說堆裡探出身手來,以掌文字若掌鏡頭,帶我們梭遊她的《我的恆春? 我的半島》。



      如果有一天,去屏東,親見在太陽照射下閃耀的魚群,於海岸望向萬頃如墨藍鏡面的大海,足踏綠蔭遮天的大武山森林,或許您會想起曾經有人將我們眼前——她畢生之愛字字寫下,也願那刻起,會是「我們的恆春? 我們的半島」。



    序二



    愛、戀:熱帶屏東的生活、生命和生存

    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高嘉勵




      「小心喔∼這土地是會黏人的!」



      通常說這話的人就像戀愛中的人,嘴角帶著甜蜜的微笑在告誡他人:「小心喔∼玫瑰花有刺!」但就像輕微的刺痛讓擷取之人更加珍惜玫瑰之美,在這土地的考驗下走過生命中酸甜苦辣的人,反而更心甘情願地被這土地之美黏住。林剪雲的散文集《我的恆春? 我的半島》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被這土地之美黏住的生存和生活故事,故事中有屏東獨特的熱帶自然的美麗和險惡,以及受其環境滋養長大的數世代的生命軌跡,在悲喜間滿溢出作者對這土地滿滿的愛、戀。



      林剪雲對屏東土地的戀不是淺層的水山歌頌,而是深層的眷戀,人與自然彼此的生命休戚與共,情根深深纏繞。她筆下的屏東的山、川、草、木、鳥、獸、蟲、魚有名有姓、有正式名稱有俗名、有各自的環境、有生有死、有屬於自己的光榮和殞落的歷史、也有跟在地人的親密互動。



      北大武山見證作家的戀情和成家立業,御賜為佳樂水的高落水曾是當地少年經瀑布洗禮「轉大人」的場所,在強勁的落山風和高鹽分的海風吹襲下激發港口茶葉的特殊香韻,被本地人暱稱大冇樹的血桐葉是早期人們天然的衛生紙,原本絕美玲瓏的鷺鷥群成為作家家中生計大戰的白食霸王,紅肚仔或大戇仔等的艷麗蝶屍疊成偏鄉湊學費的現金,打遍天下生物無敵手的「貝多芬」農場狗在熱帶鳳梨田的刀劍陣中大敗收場,山蝦、扁蟹和巨無霸龍蝦因環境破壞已成耆老的兒少回憶與美味傳說。散文中的山、川、河、海、風、雨,化為土地的有機分子,性格獨特,彼此攜手孕育世世代代屬於這屏東特殊的人和動植物,但那並非牧歌式的歌詠,而是充斥著生存必需面對的衝突、困苦、掙扎、滅絕與各種的天災人禍。屏東的熱帶自然與屏東的人,一起見證生命從出生、兒少的懵懂成長、成年開創自己的一片天及最終消逝的過程中,生成千絲萬縷的情根,戀�鍊住彼此。



      一個個情根戀�鍊住彼此的愛的故事,構成了這本標誌屏東的散本集。劇作家林剪雲的散文不單單是作家自身生命情感的表述,更精彩的是每一篇短短的故事,都有豐富的人物、明確的場景或背景描繪,搭配角色的動作和口白,隨著情節的推進,戲劇性十足。〈家書〉中她委婉告知不想要像他父親一樣辛苦工作的兒子有關其父的故事:他阿公如何偷領阿媽的錢,領著剛考上職校的父親,轉了三趟車去註冊,阿公沒說什麼,只是開車窗探出頭,露出對兒子放心的微笑,這微笑令他父親痛哭,並徹底改變他,使他成為該校第一位公立大學保送生,退伍後立即通過高考。但他卻選擇下鄉務農,且因為大武山「遺世獨立的陽剛和孤傲,就像撞見了千古知音」(頁一六九),就此定居。而她聽著情人述說跟大武山的初遇,就清楚知道「那份愛戀在這片大武山下的土地植根了」(頁一六九─一七○),之後兩人開始跟自然拚搏的蝦苗培育工作,以此養家。簡單幾頁場景、表情和動作的描述,就呈現出母愛、父愛、夫妻之愛、自然之愛和鄉土之愛,交織而成一篇連接三世代間的生活、生命和生存的情感細膩散文。



      最後一定要提的是穿插於文中林剪雲那一口熟練的台語,不論寫出彈著月琴唱著的「思啊思相枝」(頁九九),或是以上段的「行者見羅敷」無違和地搭著下段「恬恬食三碗公半」(頁一二一),或是形容原本「小鳥依人」的鷺鷥幻滅成「軟土深掘」的惡霸(頁一三四),知曉哪裡有「好孔的」(有利可圖)就「呷好逗相報」(頁一三一),或是小水鴨藉蝦池孵育完下一代後的「拍一拍鳥翅,不帶走一片雲彩」(頁一三二),台語的滿州調民謠、俗諺、成語、對話和形容詞,用字遣詞的混搭、逗趣、精準又富含生活情感,連�黏起土地和人,那是文化之愛、母語之愛。



      就是這些層層纏繞的情根生成的各種愛、戀吧!讓她在漂流到貝里斯和美國多年後,仍被黏回這個南方小鎮,心甘情願當個平凡的南方女子。



    自序



    回眸

    林剪雲




      從懵懂時開始聽故事,自曉事後開始寫故事,日常在聽故事、寫故事之間輪迴,懂得了宇宙無垠;天地廣袤;世間繁複;人心幽微。



      在小說與戲劇中輾轉於滾滾紅塵流徙在浮華世界,嚐遍悲歡離合、愛恨嗔癡千般滋味,複製各式人生演譯各種人心探究各樣人性,因他人故事而洞悉自我,不過為時間長河中一粒塵沙,何足道哉?



      惟,在小說與戲劇內浮沉掙扎,陷溺人物情節太深而至悲至苦,啼泣不能自已之際,慌忙還魂於真實生活喘歇一口氣,一篇篇散文即是喚醒自己的一顆顆定心丸。



      偶書偶寫,伴隨我創作大河小說潺潺不絕,一路安撫了我鑽入台灣百年歷史而躁動苦痛的心靈,涓涓之作,竟也可以成冊了。回眸,檢視,不過是童年往事;青春記憶;人妻腸肚;人母胸懷,一般般的生活點滴,尋常女子的生命面貌罷了!



      惟,我有個恆春半島有座北大武山。或許,那只是繁華都會區中人眼中的海角一隅、荒山一座,卻是我情之所鍾愛之所在,我的生活軌道在這;我的人生寄命於此,從中得到生命的養分精神的慰藉靈魂的茁壯,植栽了我不輕易妥協勇於做自己的性格。



      萬水千山我行過,我的人生我自己選擇,宛如依戀母河的一條水草,我甘心做南方小城一名平凡的女子,因於恆春半島和北大武山,生命有了一絲絲不同的顏彩。一步又一步,一次又一次,真實踏在鄉土每個角落,而非過客眼中雲煙,無稽嗎?凝望荒野沙漠處偏僻闃寂的八瑤灣,落山風將海浪一波波推上岸,一八七一年宮古島民船難事件,成了天候和地形的偶然以及必然,卻人為推波助瀾下驚濤為一頁戰爭史。荒謬吧!登高眺望易守難攻蒼蒼石門山,遙想一八七四年石門戰役,一塊既無知又無辜的石牌化身紀念碑之後,每改朝換代即鐫鏤相反詞的碑文,甚至一度有碑無文,在在印證了入侵者巧取豪奪歷史詮釋權。



      植根於土地,我一步一腳印,海角與荒山的人文歷史;自然地理;生態變遷,也記錄了周遭常民流轉於歲月的心事和無奈,卻只能順隨時代潮流,代代相傳越發稀微的聲音。所有的美麗與哀愁,融入我血脈之中。



      我,準備好分享我的生命風景了;您,準備好重新認識恆春半島、北大武山以及剪雲的故事和心情了嗎?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