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給學生——邀請你與我們一起學習心理學!
來自作者的祝福!我們期盼引導你探索令人興奮的心理學領域,以及對人類行為的持續了解。說真的,這本書是為了你而寫。我們誠摯地希望你能體會你所學習的內容是多麼熟悉、驚奇而有挑戰性。
閱讀本書
我們盡力讓這本書讀起來愉快,且跟日常生活有關。本書帶領你進入心理學的不同領域,探討諸如性格、變態行為、記憶、意識和人類發展等主題。每個領域都複雜而令人著迷,有許多路徑、地標和有趣的繞路,等待你來發現。正如同任何發現之旅,探索心理學讓你更了解自己、他人和周遭世界。這絕對是一場值得參與的旅行。
有效研讀本書
就像所有有趣的旅行一樣,如果採取反思態度,研讀心理學的收穫最大。心理學家相信,重要問題的答案來自投入和深思熟慮、觀察與提問。換言之,他們常問:「我們如何跳出自我,客觀地看待我們的生活、思考、感受和行為?」儘管看來簡單,你需要練習才可以發展出這種仔細思考。本書就是帶你走向主動、反思學習的路徑或護照。
給教師——邀請你與我們一起教授心理學!
感謝你為學生選擇本書。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譯註:法國意識流作家)曾寫道:「真正的發現之旅並非看見新風景,而是用新觀點看待事物。」我們也用同樣精神撰寫此書——我們的目標不僅是促成對人類行為的興趣,也包含對心理科學觀點的理解。
我們幾位作者共累積了超過八十年的教學經驗,也曾經教過一萬多名大學生。儘管多數學生通常懷有良善的意圖,然而現代世界確實也讓他們沉浸在工作、事業、家庭、親密關係和流行文化中。隨著學生的注意力愈來愈有限,我們需要激勵學生閱讀,且教導他們如何有效學習;畢竟,學習是終生志業(Matthew & Sternberg, 2009; Paternoster & Pogarsky, 2009)。
第十六版經過精心設計,促使學生深入心理學。我們相信,這將有助於學生更好地記憶所閱讀的內容,也可以更深入了解如何成為反思學習者和思考者。為了幫助你和學生達到這些目標,新版的設計圍繞三個關鍵目標。
強調學習目標
本版的新架構讓教師更容易客製化教科書的使用,以強調特定學習目標。具體而言,每章大約由五節所組成,代表特定心理學領域的「重要想法和議題」。每節開頭列出符合布魯姆分類法的「學習目標」,結尾則有「省思練習」,讓學生立即得知自己對關鍵概念是否理解。少數關鍵主題的架構讓教師安排課程更有彈性,只需要求學生閱讀與學習目標有關的章節。
此外,第十六版致力達成美國心理學會對普通心理學的倡議(APA-IPI),同時延續過去版本所呼應的APA大學部主修心理系指導原則(APA Guidelines for the Undergraduate Major)。本書的三個主題符合APA-IPI。第一是人類多元性,探討種族、群族、文化、社經地位、性別、性取向和年齡如何塑造人類行為,其目的是消弭刻板印象、偏見、歧視和偏狹。第二是探討科學,提供批判性思考的實例,強調心理學思考的演進,以及仍待回答的問題。最後,日常生活的心理學強調心理科學如何應用於生活世界。
促進學生主動閱讀
本書有許多幫助學生主動學習的特徵,包括:布魯姆取向的學習目標,幫助學生建立各章的認知地圖(Ausubel, 1978; Gurlitt et al., 2012);以提問幫助學生思考;各節的省思練習提供學習成果的回饋;各章摘要統整學習內容;不同章節內容交互對照;專有名詞有助於複習。
強調實務應用
為了更進一步鼓勵學生閱讀,本書也強調如何運用心理學解決日常生活的實務問題,例如:日常生活的心理學。各章最後一節探討心理學理論與實務的連結,讓學生運用心理學技能於工作和關係當中,藉由心理學得到幫助。
譯者序
隨著科技進步,現代人的生活步調變得更快速、便利,網路開展個人的視野,讓生活領域更加複雜多變。然而,外界環境的變化並不會減弱身為人類渴望認識自己的強烈動機,這也是我們自詡為萬物之靈特有的人性本質。心理學知識,就是認識自己的最重要基礎。
讀者可以從本書當中,體驗心理學的古往今來,了解這門僅有一百多年的學科從單純、直觀的構想發展成為複雜、精緻的理論與實務。戴上心理學的眼鏡,你可以了解的範圍從最具體的腦和身體、直接觀察的行為,一直到最抽象的意識與主觀經驗。藉由心理學家的努力,你可以見識到人們同時兼具理性思考和感性情懷,既能夠精打細算,也免不了粗枝大葉。從正常、健康、適應良好的習慣到異常、奇特、自我挫敗的認知與行為,人類心靈世界的廣泛光譜,無一不成為心理學家探究的方向。也就因此,無論對於人類,或者至少對於自己抱持任何一種取向或態度的人,都能在心理學的浩瀚海洋裡,找到喜歡棲身的島嶼。
然而,貫穿本書的重要架構,仍在於科學研究。本質上,心理學家以科學方法嚴謹地驗證有關人性的種種假設,從推翻、批判既有理論,逐漸得到更趨近真實的描述。對於已經發現的現象帶有懷疑,是推動科學進步的原始動力。本書納入的研究成果,來自心理學家不斷提出問題和找尋解答的重複迴圈,未來亦會引導對人類感到好奇的潛在研究者,層層疊疊地在既有成果上新增更多對人性的洞察。無論讀者以往專精於哪一門學科,或者就讀哪一個系所,甚至是已經從事任何一項專業,在領略批判性思考的精髓後,都可以跳脫被動、慣性思考模式,成為具有主動、反思能力的自主行動者。
或許,這是你接觸心理學的開始。這也是你為自己內在幽暗心靈點亮的一盞燈,以及為你人生漫漫長路高舉的指南針。期待讀者從自我認識、自我管理當中,成為自己的最佳領航員。
危芷芬
2025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