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心靈時刻:亞隆與22位來訪者的一期一會

心靈時刻:亞隆與22位來訪者的一期一會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574354
歐文•亞隆,班傑明•亞隆
鄧伯宸
心靈工坊
2025年5月01日
160.00  元
HK$ 136  






ISBN:9789863574354
  • 規格:平裝 / 296頁 / 14.8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心理勵志 > 心理諮商/治療











    22個卸下心防的靜謐時光

    與另一個靈魂,在人生一瞬的交會中

    一起走上一小段路



      《心靈時刻》是一部發人深省的紀實作品,也是一部最有溫度的療癒筆記,記錄了存在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在全新型態的會談實務中,所面臨的挑戰與突破。



      亞隆醫師邁入九十歲了,他的記憶大幅衰退,連病人的治療歷程都不復記得,開始懷疑自己能否繼續熱愛的心理治療工作。此時世界正面臨百年大疫衝擊,許多日常活動被迫轉移至線上。自我隔離使人們陷入了空前的孤獨,大家對於存在的探問與焦慮從來沒有如此迫切過。在重新思考與患者交流的形式後,亞隆於臉書公開宣告停止長期治療,開始專注於「一次性、一小時」的實驗性會談模式,向世界開放邀請。申請信如雪片般從全球各個角落飛來。



      在本書裡,亞隆從三百個單次會談的紀錄中,回顧了22個緊湊而深具影響力的案例,探討各種人生困境,同時反思自己在職涯晚期的成長。他嘗試以「當下」引導會談,以「自我揭露」催化深度溝通,達到的治療性改變超乎預期,也鼓舞了他一次次地突破界限,向患者透露過去從未提及的個人經歷,包括在華盛頓特區的創傷童年,對哲學與心理治療的思考演變,以及近期經歷的喪妻之痛。



      人生寶貴,而我們能相處的時間短暫。《心靈時刻》由亞隆與其子班•亞隆合作撰寫,帶領讀者思考如何在當下與他人建立更真誠、更具同理心的聯繫。在疫情帶來孤獨與哀傷的時代,這一小時的交流,不僅支撐了患者與治療師,更深化了亞隆對心理治療本質的體悟。



    本書特色



      ★存在心理治療大師在人生遲暮之際展開的「一次性、一小時」會談實驗,篇篇精彩,感人至深。



      ★書中記錄了亞隆內心最真誠的想法和勇於挑戰治療手法的疆界,是繼《生命的禮物》,另一本對後輩的親身演示與經驗傳承的心法書籍,助人工作者必讀。



      ★本書體現了亞隆說故事的能力、人格魅力和專業良心,喜歡亞隆的書迷不可錯過。



    溫暖推薦



      王浩威 | 作家、精神科醫師

      吳麗娟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教授

      李維倫 |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特聘教授

      張達人 | 台灣心理治療學會常務監事

      曹中瑋 | 資深諮商心理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退休副教授

      許維素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退休教授

      陳秉華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教授

      陳登義 | 資深精神科主治醫師,前臺中靜和醫院院長

      賴其萬 |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

      鐘? 穎 | 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依姓氏筆畫排列)



      「關係是治療的根本!被看到、被聽到,就有療效!即使進行一次性療程,亞隆仍是如此善用病人與他當下互動、此時此地的真實連結,以促成病人的改變。」──吳麗娟



      「在這本書裡,我們讀到的或許不是答案,而是一份你很熟悉的陪伴,那是一份在生命最終章節,依然堅持不離場的溫柔與勇氣。」──鐘穎


     





    各界讚譽

    推薦序一�鐘穎

    推薦序二�李維倫



    前言



    1.一個高齡治療師的一天

    2.如果我能爬出那個狗窩

    3.沒有第二次約會

    4.殖民,還是愛炫

    5.有如彗星完成軌道運行

    6.記憶,啊記憶

    7.角力平靜

    8.侵犯與騷擾

    9.扇扇窗戶問為何,聲聲低語問何時

    10.孤單無人問

    11.現貨交易

    12.艾伯特的焦慮

    13.角力平靜,格鬥創傷

    14.強悍的愛

    15.角色互換

    16.最可怕的噩夢

    17.記憶,記憶,跑去哪兒了

    18.茱蒂.史坦柏格的生日

    19.乏味的倫敦時光

    20.悲慘的人生開端

    21.美好的人生開端

    22.失智,啊,失智



    後記

    致謝





    前言



      曾經有過一個大膽的念頭,要把自己在心理治療上最要緊的心得編成一本有用的書,書名為《生命的禮物:給心理治療師的85則備忘錄》(The Gift of Therapy)。在該書〈前言〉中我寫道,時屆高齡七十,常碰到兩件事情。其一,病人開始擔心我還能幫他們多久時間,會就此度假去,一去不回嗎?又或者,過不了多久,就要來我墓前憑弔了?其二,眼看自己時日無多,當了一輩子心理醫師,總覺得四十多年來的所學應該盡快傳下去才好。



      看來之前的擔心言之過早了,二十多年過去,心裡惦掛的還是同樣的事情。如今,偷活到了九十三歲,自己的大限之期已近,盡傳一身所學才真是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誰曉得呢?老天會再假我以另一個二十年!



      六十年的心理醫師生涯中,有一事始終如一:尋求幫助的人內心都有著一股迫切的力量:渴望與人連結。凡人都渴求更緊密、更親近的關係。要培養這樣深厚的情誼,關鍵在於願意並落實開放,與別人分享自己的私密空間。這聽起來容易,我的絕大多數病人卻都很難做到。親密的前提是放下心防:無論是朋友、親戚或伴侶,你若不願意敞開自己,自不能指望別人也同樣相待。講到放下心防,幾乎可以確定,會覺得缺乏安全感,許多人──我們大部分人──都吃過情緒不設防的虧。那還真是可怕,於是馬上啟動防衛機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學會了不再敞開自己。但話又說回來,若我們不敞開自己,就永遠無法得到我們渴望的連結。



      如此看重人的連結,熟悉我的存在心理治療作品的人或許會不以為然。事實上,重讀《生命的禮物》〈前言〉,我發現自己在談這兩件事情時,基本上是「並重但分別看待」。存在心理治療著重於病人因人類的存在現象──死亡、孤獨、生命意義及自由──而產生的內在衝突。這套存在觀點﹝並非一套獨立完整的療法﹞是以個人為對象。至於人際療法,我的發想是:由於無法發展、培養及維持自己與他人的親密關係,病人陷入了強烈的心理掙扎。我主要將此療法用於團體治療,關注的是團體成員對別人的回應,重點是他們的互動、衝動與情緒。



      如今,或許是人變得聰明了,覺得這兩套想法並不真是那樣截然有別。存在的焦慮主要起因之一是孤獨:每個人乃是個別存在於天地間,自己的經驗不可能完全與他人分享。這種本質上的孤立極其可怕,在多數宗教理論中便扮演了重要角色:透過信仰,我們相信自己乃是一個更大整體的一部分,因此而得到了慰藉。另一方面,無論是否信仰宗教,對多數人來說,與他人建立深度連結乃是化解孤獨及隨之而來的存在焦慮的最佳良方。所以,我說多數前來求診的人都是為了解決人際關係問題時,其實也就是與存在問題相關。



      同樣地,本書所談,全都是與病人一對一的故事,我採取的方法就是人際互動,開發彼此之間當下的感受空間,了解其中的樣態,藉此幫助病人改善與他人的互動。由此也可見得,存在療法與人際療法並不是截然分離的。



      需要與人連結並以此緩解存在的焦慮,對我來?再真實不過,二○一九年,結縭六十五年的妻子瑪莉蓮去世,幾個月後新冠疫情爆發,接下來的三年,也就是本書成書的這段時期,我整個人陷入了極端的孤獨,這種需求就格外強烈。更何況我已年屆耄耋,朋友及同事幾乎全都過世,要不也都行將就木。風燭殘年,或許勝過撒手人寰,但畢竟也是捉襟見肘了。



      因此,一旦上了年紀,存在的問題也就隨之而至。記憶退化是老年的主要特徵之一。由於檢視記憶衰退是本書的一個重點,在此我就不多談,這裡先來談談另外兩件要緊的事。其一,六年前我就發現,無論是病人的生活或我們一同走過的治療過程,所有重要細節我都不復記得。我再也不敢?自己能和以前一樣是個稱職的治療師,但也沒有急著摘下自己的營業牌照,我選擇為有需要的人提供一對一的諮商。這些諮商中最具說服力的部分及來自其中的課題則是接下來篇章的核心。



      其次,?故事的固然是我歐文•亞隆,但書寫成文卻是我與么兒班傑明(Benjamin)攜手合作。之所以做這樣有趣的安排完全是出於必要,那許多次的面會及相關的治療過程,我根本無法同時裝進腦袋瓜子。所幸班的文筆不俗,多年來我的作品就都是出於他的編輯。論時機,也配合得天衣無縫。在劇場界做了二十五年之後,他?,為了不讓我的事業就此中斷,這個多才多藝的兒子決定繼承父業,目前正在進修婚姻與家庭治療博士學位,恰好又碰上了我醞釀此書卻面臨心智衰退的窘境。我的經驗加上他的觀察與充滿洞見的提問,成果極為豐碩。真是幸運!這樣愉快的一次合作,也是一次考驗,闡明並反思自己提出的理論,以及他做為我最後一名學生在這本書上的表現。



      術語與提醒



      最後,還有幾句要緊的話要講清楚。此書從頭到尾有兩個常用的詞彙,要在這裡進一步說明白。首先,是我常?到的親密。我用這個詞,無關性或肉體,甚至無關當今文化中的一般用法。我談的是親近、和善、體恤,是一個表示親切溫和向別人開放的字眼。一如書中故事所描繪,所謂治療,無非是一個體驗並落實這種親密的安全空間。



      其次,來我這兒諮商的人,我稱之為病人。這個詞看來有一點問題。心理治療緣起於精神科醫師,是經過醫療訓練的醫師,因此,稱接受治療的人為病人再自然不過。但近幾十年來,從事心理治療的人主要是心理學家、婚姻與家庭治療師、社工及不同行業的顧問,多數所用則是客戶一詞。這兩個詞,我並沒有特別偏愛哪一個──前者扯上了疾病,後者則是生意──和諮商﹝諮商師﹞一詞兩者都算不上貼切,只是人云亦云罷了。我比較喜歡把自己看成一個同路人,一個對旅程或許了解得多一點的人。但不管怎麼說,在這些故事裡,我還是用了病人一詞,儘管我的所作所為無關醫療,也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是在執行任何醫療責任。



      最後,本書是和尋求諮商的人進行單次療程的選集。從三百多次的面會,我挑了其中的二十二個故事,無非是要把一些教訓傳下去,並揭示一些特定的難處,希望有助於治療師及有興趣於治療的人。這裡我要把話說明白,在我看來,一次性療程不宜視為有效治療模式!如此叮嚀告誡看似多此一舉,但眼看當今保險業與製藥商當道,心理治療業界愈來愈短視,也愈加敗壞了治療的本意,我覺得還是有必要說清楚。我的實驗其實不足為訓,但親愛的讀者,您可以把這些課題當回事,並以您覺得最有幫助的方式整合到自己工作中。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