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臺灣政治有意思!若林正丈的臺灣民主化現場

臺灣政治有意思!若林正丈的臺灣民主化現場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76468
若林正丈
黃耀進
聯經出版公司
2025年5月01日
140.00  元
HK$ 119  






ISBN:9789570876468
  • 叢書系列:歷史大講堂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 x 21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歷史大講堂


  • [ 尚未分類 ]











    日本學界研究臺灣政治的第一人若林正丈,

    第一本的研究生涯回顧,第一手的臺灣觀察紀實。



      一九七○年代開始,臺灣的國際地位處境有巨大轉變,與日本斷交、中共與國際的關係趨於和緩。以當時的日本主流眼光,臺灣幾乎等同於歷史進程中殘餘。而就在這個年代,若林正丈考進研究所,踏入臺灣研究的開端。



      「現在,臺灣的政治很有意思。」



      「在我的印象中,臺灣的社會隨著每次的選舉都像蛻下一層皮般變化。」從戒嚴時期的肅殺、黨外的抗爭,一路走到逐步開放選舉、新政黨成立、第一任民選總統的出現……,半世紀以來,若林走踏過臺灣各地,實地考察各種選舉,他見證了臺灣民主的誕生與扎根,對此提出自己的一方見解與「臺灣化」理論,是若林將日本的臺灣研究從邊陲帶進了眾人的目光之中。



      書中除了臺灣人對於自身的探索、追尋和努力,也可以看到若林作為一個研究者對臺灣所投注的熱情與溫度。這五十年來的時光,不僅是臺灣民主化與臺灣化的歷程,更是若林研究生涯的縮影。若林正丈的研究人生,也成了研究臺灣的人生。



    聯合推薦



      專文推薦


      吳密察�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誠心推薦

      小笠原欣幸�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矢板明夫�印太戰略智庫執行長

      松田康博�東京大?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

      野島剛�作家、日本資深媒體人

      薛化元�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及歷史學系合聘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序)



      國內外好評推薦

      小笠原欣幸�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本書為若林正丈老師五十年的臺灣研究生涯的回憶錄。這半世紀裡,若林老師多次來臺進行實地考察,陪伴臺灣走過了民主化與中華民國臺灣化的現場,本書不僅是臺灣近代史的歷程,亦是這位日本頂尖學者的研究生涯回望。



      松田康博�東京大?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

      當日本國內還沒有人關注臺灣時,若林正丈教授就已經是臺灣研究的先驅。他研究臺灣超過五十年,專注於臺灣的歷史與政治,並出版許多著名的作品。要知道這些著作是如何產生的,並非易事。而本書可以從中了解若林教授的研究歷程,是一本富有價值的必讀書籍。



      野島剛�日本資深媒體人

      歷史的見證者,同時也是當事人的研究者

      本書作者若林正丈,在臺灣政治研究領域樹立了不可動搖里程碑的人物。自一九七○年代起,即日本社會普遍對臺灣「麻木」般冷漠的時期,若林便作為日本學界幾乎唯一的臺灣政治研究者,與被稱為「黨外」的民主化運動人士交流,並和臺灣政治的民主化進程一同前行,開展他的研究人生。

      本書的內容框架,源自多語言網站nippon.com連載的〈我的臺灣研究人生〉。當時,我擔任該網站的總編輯,曾親自邀請若林先生撰寫這個專欄,因為我深信,他的親身經歷值得被記錄在歷史之中。

      「身為研究者,能在人生精力最充沛的時期,恰逢臺灣現代社會邁向自由與民主的『最佳時刻』,這是莫大的幸運。」這是若林先生在本書後記中的一段話。當時,不僅日本人,即便是臺灣人自己要研究臺灣政治都極為困難。而若林,幾乎是在一片無人開墾的荒野上,獨自與臺灣政治纏鬥了半個世紀。他不僅是臺灣現代史變革時期的珍貴見證者,更可說是這段歷史的當事人之一。如今,這位研究者珍貴的記錄繼日本之後,也即將在臺灣出版,令人由衷欣喜。



      薛化元�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及歷史學系合聘教授

      《臺灣政治有意思!》是日本臺灣研究權威若林教授自述五十年研究軌跡的成果,透過本書可以瞭解他的臺灣政治發展研究洞見,透過人際互動認識臺灣本土前輩對其研究的影響。若林教授的研究不僅論證而且見證臺灣政治改革的歷程,也指出了臺灣發展的問題。

      本書也論述了,若林教授透過學術研究及學術伙伴的努力,使臺灣研究從日本學術邊陲成為學術社群�學術範疇。而臺灣的民主化,不僅是學術研究的重要課題,也是臺灣研究受學術界重視的重要因素。

      透過他的研究人生,更可以感受到學術背後研究者的熱情與溫度。


     





    推薦語

    推薦序 共感與同行:若林正丈的半世紀臺灣研究之路�吳密察



    序章 臺灣現代史上的一九四九年與一九七二年



    第I部 踏查民主化的現場──從反對勢力切入

    第一章 臺日斷交之際──臺灣研究的開始與首次訪問臺灣


    1 開始臺灣研究時──在缺乏關注與被輕視之

    2 「蔣介石逃到了一個好地方」──「主觀印象」開始崩毀

    3 葉榮鐘先生的「述史之志」──殖民地期知識分子思索後殖民的歲月



    第二章 觸及民主化的胎動

    1 一九八?年春,民生西路的西餐廳「波麗路」

    2 兩個震撼──林義雄「滅門」事件與作家葉石濤的一席話

    3 開始政治研究前的迂迴之途

    4 「我們等不了」──一九八二年夏天與「黨外」的相會

    5 與臺南的朋友──林瑞明初逢的夏天



    第三章 在「自由的空隙」中站起的臺灣國族主義

    1 還給悲劇的受害者正義與道歉──一九八三年的「增額立委選舉」

    2 「臺灣前途由臺灣人民自決」的登場

    3 傾聽在戒嚴令下的民主化跫音──之後仍繼續「選舉參觀」

    4 威權主義選舉下產生的獨特政治詞彙

    5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與佔人口多數的「臺灣人」──國民黨無法完全滲透、控制之處

    6 從狹窄的自由空隙中往上爬──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與「黨外」民主運動



    第四章 國民黨一黨專政的動搖

    1 從香港以筆名撰寫「江南暗殺事件」

    2 「李登輝將成為臺灣的沙達特」

    3 未送達的論文抽印本──被「警總」攔截的郵件

    4 在野黨組黨時認識前政治犯柯旗化老師

    5 《臺灣監獄島》與柯旗化老師之夢

    6 在「諸帝國邊緣」掙扎求存的臺灣人──老社會主義者楊逵的後殖民歲月

    7 「瀕死化的戒嚴令」──民主進步黨的誕生

    8 「東大的老師進行臺灣研究?」──社會上的矚目及引發的漣漪

    9 接觸臺灣學術界的新思潮──第一本臺灣政治研究專書



    第五章 民主化與「走鋼索的人」李登輝的鬥爭──諦觀「憲政改革」的政治過程

    1 「向若林詢問選舉評論」──與李登輝的第一次接觸

    2 「我是走鋼索的人啊」──首次進入總統府,首次與李登輝見面

    3 「你的書中有不正確之處」──首次單獨會見李登輝

    4 「臺灣人的心,日本人的做法,西歐的政治思想,中國式的皇帝」──一九九○年臺灣人心中的李登輝

    5 國會全面改選,轉變的社會氛圍──臺灣的「渦漩選舉」

    6 歷史性總統大選前的臺灣──開始在中央研究院展開長期研究

    7 民主化的集大成──見證臺灣史上首次總統直選



    第六章 成立日本臺灣學會──理解臺灣的知識基礎建設

    1 「大家來此集合!」,朝著成立「日本臺灣學會」邁進

    2 日本臺灣學會成立大會

    3 之後的日本臺灣學會

    4 從缺乏關心轉變為強烈關心與共鳴──日本社會對臺灣認知的變化



    第II部 發現臺灣化的脈動──觀察認同中的政治背景

    第七章 新興民主體制啟航──總統選舉譜出政治節奏


    1 臺灣民主制度的啟航

    2 「臺灣之子」陳水扁的榮光與挫折──新興民主體制的試煉

    3 關於之後的李登輝



    第八章 在大國的夾縫間──政治上出現「中國要素」與美中對立

    1 北京與華府「不歡迎的人物」

    2 「七二年體制」的新脈絡──「中國要素」的作用與反作用



    第九章 提出中華民國臺灣化論──臺灣政治研究的轉折點

    1 中華民國臺灣化論的提出──樹立思考戰後臺灣政治史的工具

    2 中華民國臺灣化論的概略



    第十章 中華民國臺灣化的不均衡開展──新興民主體制下的國家重構與國民重構

    1 《臺灣的政治》中的未解問題

    2 止步不前的國家重構

    3 漸進式的國民重構──「中國要素」的波動



    終章 展演的主權──「臺灣尚待定義?」

    後記





    推薦序



    共感與同行:若林正丈的半世紀臺灣研究之路

    吳密察�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與若林正丈教授的初識,就是在一九八○年二月底,這是我們兩個人絕對不會忘記的年月。因為就是在我們認識的時候,發生了「林宅血案」這個令人髮指的非人道政治虐殺慘案!而且,若林那時候就住在離慘案現場走路只要幾分鐘的地方。這件慘案對於我們兩個人來說,都有難以評量的巨大衝擊。對他一個原本研究日本殖民地時代臺灣史的日本學者來說,這次應該著實地讓他感受到了臺灣當代執政者的殘忍無道,而我這個原本不敢想過要出國的鄉下孩子,則因此在心裡暗暗立誓:「爬都要爬出去呼吸自由空氣!」



      從那以後,我與若林成了近半個世紀的朋友,我們也彼此了解各自的研究主題與進展,而且有各種合作。他在一九八○年代中期漸漸轉到對於臺灣當代政治的觀察,似乎從原本的歷史學者向政治學者的方向傾斜了;而我則一方面將我在黨外運動中認識的一些朋友介紹給他,一方面充當他進行臺灣政治觀察時的討論商談對象,因此也認識了一些當年來臺灣報導選舉的日本媒體人。當年若林來臺灣從事選舉觀察後,經常在日本媒體介紹臺灣的民主化進程,大大地提高了臺灣在日本的能見度,讓日本人漸漸地了解臺灣,這些對於當代臺灣民主化的文章,後來不但在日本結集出版,也都立刻翻譯成中文在臺灣出版。他的這些書將臺灣的民主化過程當成是轉型的「移行期」,因此他的這些書多有「轉型期」的關鍵字。一九八○年代中期以後觀察臺灣選舉的理解,讓若林發展出了戰後臺灣政治史發展的基本認識架構:國民黨政權在臺灣建立威權統治之後,在一九七○年代初期外部正當性不足的情況下,走上了「中華民國臺灣化」的道路。而在這其中,「黨外」則透過「民主假期(選舉的自由)」向國民黨施壓,「擠牙膏式」地要求鬆綁黨國體制;執政者則「分期付款式」地給付了原本就應該進行的民主改革。若林的這個戰後臺灣政治史的架構,基本上已經成為臺灣的共識。不過,如果從終於達成政黨輪替,當成「轉型期」的結束(即,抵達「移行」的目的地),那麼達成轉型之後的二十一世紀二十五年間之臺灣政治(史),要如何來理解呢?



      這本書所記錄的,可以說是若林教授半個世紀(一九七二∼二○二二)以來的學術回憶錄。記載了他作為一個學者,如何認識臺灣、如何研究臺灣的半個世紀之知識歷程;但幾乎同時也從另一種現場的角度描繪了臺灣社會從威權統治,甚至還會有像「林宅血案」這種非人道政治虐殺的時代,終於在制度上達到政治民主的半個世紀。這種雜揉著書寫研究對象,也同時書寫研究者自己之經歷的手法,充分發揮了若林的文筆功力。同時也顯示若林的臺灣研究,並不只是他個人的學術「研究業績」,也是他與臺灣社會「共感」與「同行」的歷程;而我這個若林的朋友,也在他的文章中,看到了自己的側影。



      最後,作為多年的好友,趁著他這本也具有回憶錄性質的書在臺灣出版之際,有一件事我想公開對他再說一次(雖然私底下我不斷地跟他說過了)。



      對於上面那個達成(制度上的)民主化之後,臺灣的政治(史)可以如何理解的問題,若林並沒有正面回答,他卻轉而關心「臺灣的來歷」。顯然,他想要在更具有歷史縱深的方面上理解臺灣。但他因此而跟我談起臺灣歷史研究時,我用玩笑口吻說了一句話:「你是臺灣歷史研究的逃兵。」我的本意是,他原本是個研究日本殖民時代臺灣史的學者,後來改而成為臺灣當代政治的觀察者與研究者,並且卓然成家,如果延續著他的既有研究,應該會相對簡單;但他卻未如此做,轉而想要研究時代較為久遠以前的臺灣史,這便需要先吸收很多史料、追趕很多先行研究。因為就在他將注意力轉到當代政治研究時(一九八○年代中期),臺灣歷史研究在臺灣國內也正好得到了「市民權」,四十年來在社會需求孔殷、政府也積極挹注資源支持的情況下,各方面都已經累積了相當數量的成果,因此上場之前需要有相當的暖身運動。我希望這個老朋友斟酌自己的年紀、體力,量力而為就好,如今最好就是「快樂讀書(閱讀)」,畢竟「一代人只能做一代的事」。何況,你已經做了很多人幾代都做不到的事了!不但你的人生很充實,而且對臺灣你也做出很大的貢獻了!


    二○二五年三月二十八日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