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企業的淨零必修課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955206
中央通訊社
中央通訊社
2025年4月25日
183.00  元
HK$ 164.7  






ISBN:9786269955206
  • 叢書系列:一般叢書
  • 規格:平裝 / 184頁 / 19 x 26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一般叢書


  • 商業理財 > 經濟/趨勢 > 觀念/趨勢











    減碳力,決定你的競爭力 企業轉型必讀!

    減碳實戰故事×綠色轉型推手×前瞻新能源技術



      氣候變遷日益加劇,淨零排放已成國際共識,企業無論規模大小,都處於轉型的關鍵時刻。



      企業減碳該如何起步?又該如何在綠色轉型中找到競爭優勢?本書深入台灣產業現場,剖析各行各業如何將減碳行動落實於營運,甚至開創出全新的商業模式,進一步解析金融與技術支持的關鍵力量;本書作者群並分別走訪美國、北歐,聚焦地熱、海洋能等前瞻能源趨勢及低碳技術,探索全球最前端的淨零解方。



      2050台灣淨零不是口號,而是現在已開展的行動。本書將帶您看見產業如何在淨零浪潮中突圍,在變局之中找到立足之地,迎戰永續未來。



      經營企業者,您不能錯過這本書!



      專業顧問 

      劉哲良�中華經濟研究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

    ?

    本書特色




      •透過深入淺出的報導,解析企業如何落實減碳行動,並闡述永續金融與 AI 技術在轉型中的關鍵角色,幫助讀者掌握趨勢。 ?

      •探討國內外前瞻能源及淨零技術發展,搭配圖表說明地熱發電技術、海洋能種類等核心概念。

      •規劃「企業減碳自我檢核表」,為中小企業提供實用的減碳行動指引。



    專序推薦



      彭?明�環境部長

      郭智輝�經濟部長

      簡又新�前環保署長、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

    聯合推薦 




      王儷玲�前金管會主委、台灣永續金融與企業影響力協會理事長

      別蓮蒂�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教育中心主任兼信義書院執行長

      張建一�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

      葉欣誠�台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

      劉鏡清�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

      鄭麗君�行政院副院長暨永續長

      ※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


     





    〔推薦序〕台灣的氣候治理與永續承諾�彭?明

    〔推薦序〕接地氣的淨零實戰個案�郭智輝

    〔推薦序〕從必修到領航—建立永續文化價值發揮影響力�簡又新

    〔出版緣起〕迎向淨零,化挑戰為轉機



    輯一:透視企業淨零軌跡

    3D列印創新製程 金晶集團引領鑄造革命

    減碳打群架 源潤豐帶頭求共好

    老字號味噌品牌闖新路 味榮以有機永續釀香

    迎向下個世代的需求 太平洋自行車的綠色「折」學

    從錯誤中學習減碳 東欣的永續未來路

    啟動沼氣發電 金門酒廠化廢水成綠電

    燒黑液變綠金 華紙轉廢為能占低碳先機

    故事是一切的根源 馳綠線性到循環的製鞋路

    夕陽產業長出綠實力 deya打造封閉循環零碳包

    開展台灣貴金屬循環經濟 聯友掀廢電池再利用革命

    廢食用油變身永續燃料 永瑞做航空業減碳助力



    輯二:掌握綠色轉型助力

    工研院導入AI 助產業邁向淨零排放

    從智慧機械到綠色智造 精機中心帶動永續發展

    數位賦能電網轉型 加雲聯網為淨零助攻

    企業應戰綠色轉型海嘯 BSI:標準即解方

    助中小企業綠色轉型 信保基金給魚也給釣竿

    直球對決淨零 會計業促企業植入減排DNA

    永續長路一起走不孤單 玉山金與企業攜手同行



    輯三:探索能源低碳技術

    挑戰變質岩與深層地熱探勘 台灣地熱發電新篇章

    加州地熱發電夯 新創公司新技術活化舊設施

    四面環海坐擁金山 台灣發展海洋能的機會與挑戰

    向大海找能源 台灣黑潮發電不是夢

    年碳排九千萬噸 台電布局負碳技術

    石化廠淨零總動員 不只減碳全力拚負碳

    全球最大碳捕捉廠 冰島長毛象除碳封存萬年

    能發電又去廢 SRF成減碳幫手

    瑞典燒垃圾發電 轉廢為能全球典範



    附錄:企業減碳自我檢核表



    ?





    推薦序



    台灣的氣候治理與永續承諾

    ◎彭?明�環境部長




      全球暖化造成地球升溫,並讓極端氣候事件增多,已經成為人類面臨的嚴峻挑戰。2024年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全球均溫首度超過工業化前水準1.5°C,這些極端氣候事件不僅是新聞標題,而是對我們的直接警訊。台灣是全球供應鏈的重要環節,更必須積極應對。



      很多朋友詢問我,從民間的氣候倡議推動者,到政府服務,這10個多月你做了什麼?



      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台灣的碳定價「碳費」制度完成,正式從2025年開始徵收,這個非常難的議題,在產業、環團及民眾三方溝通下獲得共識推動。簡單的說,過去我們談氣候永續,表面的倡導較多,但回到實質面的碳定價才是真正的開始,雖然一開始費用較低,和減碳真實的成本有落差,但第一步讓大家習慣,未來我們努力推動,逐步走到總量管制的排放交易。



      而最重要的,我們是否需要更積極也負責的氣候治理與企圖心?如何橫跨政府各部會、產業與民間來整合?最重要的轉變是賴清德總統在總統府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這是由上而下的氣候治理,同時也納入產業、學界、各類民間團體及政府部會,也是社會溝通的一種方式。



      這當中經歷了三次會議,行政院也積極地配合推動,這當中跨部會提出了新的減碳計畫,首先是2024年底由環境部公布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將2030年減碳目標從相較2005年減量24±1%,提升至28±2%,展現我國對於全球氣候治理的承擔。而在2025年1月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更進一步提出減碳目標草案:



      •??? 2032年減碳32±2%(相較2005年)

      •??? 2035年減碳38±2%(相較2005年)



      以2035年相較2007年台灣的排放峰值來看,新目標可減排43%至47%,在目前各國提出的NDC 3.0來看,在亞洲各國當中,台灣的目標僅次於日本,我們還有努力的空間。



      這些目標的設定,並非憑空而來,而是科學盤點,務實推動,透過縝密的分析與規劃,由行政團隊與專家學者共同研議,採取「由下而上」與「由上而下」相結合的方式。各部會提出自主減碳計畫,但若減碳量不足,則由行政院進一步補強,透過六大部門「減碳旗艦計畫」提升減碳成效。



      這是台灣2035年第三期國家自定貢獻(NDC 3.0)的「Beta版」,有人可能會認為進度太慢,也有人覺得太快,但我們所設定的目標,是建立在負責任且可行的基礎上。要實現這些目標,政府、企業、學術機構與民間社會都需共同努力。除了各部會深化減碳行動,政府也將透過六大創新支柱——科技創新、金融支持、排碳有價、法規調適、綠領人才、社區驅動——驅動產業與社會轉型,落實低碳生活。



      此外,氣候變遷教育必須從國家層級推動,建立全民共識。環境部與教育部根據《氣候變遷因應法》,將規劃永續發展導向的氣候變遷教育,透過學校、社區、媒體等多元管道,提升全民對氣候變遷的認知,推動行動改變。



      中央通訊社今年出版《企業的淨零必修課》一書,採訪多家企業減碳實務,並探討科技及金融機制如何支持企業的綠色轉型,以及目前低碳技術的發展運用,可作為產業轉型時的借鏡與參考。



      邁向2050淨零排放,是全社會的使命。我們必須凝聚共識,共同推動低碳轉型,讓台灣在全球氣候治理的版圖上站穩腳步。這條路充滿挑戰,但我們並非獨行。雖然國際上正面臨許多的調整與改變,但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即將進入 COP30,這當中雖有變化,有幾年速度慢一點,但從未有倒退的情境,我們會掌握歷史變化的機運,幫台灣找到最有利的條件,這不只是挑戰,更是翻轉的好機會。



    從必修到領航—建立永續文化價值發揮影響力

    ◎簡又新�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顧問、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隨著氣候變遷帶來的各項影響日益嚴峻,加速實踐淨零目標成為全球必須嚴肅對待的考驗,這不單只關乎環境保護,更與產業轉型、提升韌性與經濟競爭力密切相關。應對這樣的現實,政府已經訂定2050淨零排放策略藍圖,賴清德總統更親自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全面規劃更具魄力的政策,並推動各部門由自身做起,積極帶頭前行。



      然而,任何政策要能成功、甚至深植人心、內化為信念與價值,民間參與更是關鍵。企業如何調整營運模式、消費者如何改變生活習慣、學術機構如何引領技術創新……都影響轉型的成敗。而面對這樣的挑戰,最重要的第一步即是喚起所有人的意識,願意理解現況、透過標竿學習,進而思考如何應用於自身所處環境,共同起身行動。



      過去18年來,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持續與國際連結,透過倡議、教育、正向鼓勵、論壇與展覽等各種方式搭建平台,積極整合各方力量傳達永續觀念,經歷一開始乏人問津的孤寂時期,很高興這幾年間終於逐漸受到各界重視,尤其加上許多新聞媒體發揮傳播力量,更推升永續成為熱門顯學。



      中央社就是其中令人尊敬的熱心媒體,繼去年百年社慶出版《碳交易的28堂課》、舉辦實體論壇、開辦淨零碳排數位平台、Podcast節目,今年又再度出版這本《企業的淨零必修課》。書中透過真實案例和產業觀點,讓讀者看到不同領域企業如何應對轉型挑戰,在政策、技術與市場變遷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特別聚焦中小企業、傳統產業如何運用有限資源,務實推動淨零轉型的策略,善盡媒體責任,為廣大企業提供方向,更是難能可貴。



      淨零之路不能單打獨鬥、孤軍奮戰,仰賴專業機構組織扶持,更有助企業穩健轉型。這本書的第二部分就為各企業引介許多夥伴,像是金融機構不只能提供資金支持,還可協助企業評估現況、媒合所需資源;藉由驗證機構導入的國際標準,有助企業對準最新規範、滿足供應鏈的各項要求。另外,強化研究機構合作,更可望為企業開創新視野和商機。



      而在關注眼前狀態之外,書中也前瞻未來發展趨勢,探討包括地熱、海洋能(潮汐能、溫差能、洋流能)到CCUS(碳捕捉、封存與再利用)研究與應用,以及各種新興科技助力淨零目標實現的機會。關懷國內產業與研究單位研發進度、同時介紹國外最新案例,引導讀者更深刻理解全球淨零轉型的脈絡與挑戰。



      綜上所述,透過這本書,相信能讓更多人意識到淨零的重要性,啟發企業與個人投入行動,並且理解加速淨零與相關工作。這不僅只是為了環境,更有助經濟和社會成長,進而達成永續發展目標。



      邁向全球淨零之路,政府正加速透過各項政策與配套措施,輔導企業低碳轉型,並透過碳費等制度與國際減碳標準、供應鏈的規範接軌,許多領先企業也都已經將碳管理、淨零納入長期發展戰略,同時透過ESG提升自身品牌價值。這也意味企業必須將淨零視為增進自身競爭力的核心戰略,唯有積極主動、及早回應,才能在未來市場競爭中生存,進而朝向永續發展。



      TAISE長期觀察台灣企業在永續與淨零目標的表現,非常值得國人驕傲的是,經過這些年來的努力,近來許多企業在國際永續評比中屢創佳績,甚至位居全球同產業之冠。展望未來,期待無論企業、學校、醫院、政府機構、非營利團體……更多組織都能在過往建立的基礎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進而連結跨領域夥伴合作,創建組織內外的永續文化和價值。不單只在淨零必修課中求取合規及格,更要追求高分、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再創舉世稱揚的台灣奇蹟,為全球淨零發展貢獻力量。

    ?




    其 他 著 作
    1. 2025世界年鑑
    2. 第十一屆臺北學: 凝聚魅力 譜寫新記憶
    3. 中央社100年:自由永續之路
    4. 碳交易的28堂課
    5. 2024世界年鑑
    6. 2023世界年鑑(精裝)
    7. 記者在現場
    8. 2022世界年鑑
    9. 2021世界年鑑
    10. 百年大疫:COVID-19疫情全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