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你漏財了!用錢致富的底層邏輯:漏財≠很會花。從消費到投資,有錢人想的、做的跟你哪裡不一樣!

你漏財了!用錢致富的底層邏輯:漏財≠很會花。從消費到投資,有錢人想的、做的跟你哪裡不一樣!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505748
謝宗博
任性出版
2025年5月27日
153.00  元
HK$ 130.05  






ISBN:9786267505748
  • 叢書系列:issue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4.8 x 21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issue


  • 商業理財 > 經濟/趨勢 > 經濟學











      ◎買了很多年的意外險,從來沒用過,這樣算漏財嗎?

      ◎選擇通勤1小時到公司,還是付昂貴的租金住公司附近?

      ◎原料成本不到售價五成,iPhone為何賣這麼貴?因為你買的是「信任」。

      ◎錢存銀行最安穩,投資股票有風險?有錢人想的跟你不一樣。

    ?

      作者謝宗博為知名財經作家,

      擁有澳洲資深註冊會計師、美國註冊管理會計師資格。



      經常有讀者問他:

      愛吃高檔美食、買名車、買名牌包,旅行坐商務艙,花錢看昂貴演唱會,

      或是學別人炒黃金,買了一堆小金豆,這些花錢行為算漏財嗎?



      作者認為:不一定。經濟學中有個名詞叫「心理帳戶」,

      即使生活比較奢侈,但只要花出去的錢能為自己帶來回報,

      或是內心覺得這筆錢花得值得,就不算漏財。



      既然漏財不等於愛花錢,什麼才算漏財?

      作者以生活化案例,帶你認識財富、投資、風險等經濟世界的運行規律:

      省錢變浪費、花錢卻節約、怎麼投資、怎麼投機、怎麼處理借貸?

      有錢人想的、做的跟你哪裡不一樣!



      ◎陷入價格陷阱,所以你漏財

      免費的YouTube、免費的接駁車、免費的優惠券……

      你以為的免費,其實是讓你用別的方式付費:

      你的時間、精力、關注度,都是你的財富之一。



      買了卻沒穿過的衣服、預繳了年費卻沒去過幾次的健身房,

      你以為的省,其實讓你花更多。



      ◎有錢人算帳,成本比收益更重要

      通勤1小時,還是每個月多花2,000元住公司旁邊?

      假設你每小時可賺120元,通勤來回2小時,

      一個月(約21個工作日)就損失5,040元!



      多數人只關心賺多少,卻忽略財富累積的最大敵人──成本。

      時間成本、機會成本、決策成本等,都比金錢成本更重要。



      ◎成功的關鍵不是能力高低,而是你的選擇

      手上有閒錢,該提前還房貸還是先投資?

      朋友找我借錢,該借嗎?熟人間借錢,要承擔四種風險,你怎麼選?

      雞蛋該不該放同一個籃子?保險從沒用到,還要繼續買嗎?



      人生中最大的成本就是做決策,

      因為人會選擇規避損失:可以不賺,但不接受吃虧。



      存錢很難,漏財卻很容易,理解經濟世界的運行規律,

      用知識構築堅固的財庫,防止漏財,還能用錢致富。



    推薦者

    ?? ?

      《A大的理財金律》作者�A大(ameryu)

      《ETF存股》系列作者�雨果



    ?


     







    推薦序一 你真的漏財了嗎?�A大(ameryu)

    推薦序二 財務認知,才是真正決定富有的關鍵�雨果

    前言 你的財庫漏水了嗎?



    第1章 用錢致富的底層邏輯

    1 為什麼賺了錢,卻越來越不快樂?

    2 人掙錢,永遠趕不上錢生錢

    3 新時代的稀缺資源:流量

    4 我很勤勞,為何還是沒錢?

    5 人工智慧會讓我失業嗎?

    6 出國坐頭等艙,就是漏財?



    第2章 漏財,是因為你誤解了價值的本質

    1 水不可或缺,但為何鑽石比水貴?

    2 黃金只是延續5,000年的泡沫

    3 孫悟空為什麼只能當個弼馬溫?

    4 怎麼創造自我價值?學歷只是其一



    第3章 陷入價格陷阱,所以你漏財

    1 誰決定價格?最有需求的人決定

    2 買金豆當投資,可行嗎?

    3 優惠券的設計為何那麼複雜?

    4 免費,其實是讓你用別的方式付費

    5 會員制超市,誰賺誰虧?



    第4章 計算成本,比算收益更重要

    1 失去的機會,也是成本

    2 人性的損失規避:可以不賺,但不接受吃虧

    3 花時間,還是花錢?先算時間成本

    4 網路越發達,資訊成本越高

    5 原料成本不到五成,iPhone為何這麼貴?

    6 人生中最大的成本:做決策



    第5章 對投資有誤解,才會被「割韭菜」

    1 保值,是要保住你的購買力

    2 增值,是要增長你的財富排名

    3 找到財富的錨定物,才能保值與增值

    4 我不懂投資,可以怎麼做?

    5 沒錢投資?先投資自己



    第6章 逃避風險,也等於遠離收益

    1 牛市,是普通投資者虧損的原因

    2 不冒險就沒風險?但回報也沒了

    3 猶太人的致富金律:錢是從流通中賺來

    4 雞蛋該不該放同一個籃子?

    5 保險從沒用到,還要繼續買嗎?

    6 你最重要的資本,生命與健康



    第7章 理解機率,正確看待人生可能性

    1 輟學去創業?別落入倖存者偏差

    2 大數定律:別把自己「外包」給運氣

    3 中獎率比被雷打到還低,你還是要買?

    4 想成功,得找到成功機率高的因素



    第8章 人生最佳解,答案在博弈裡

    1 囚徒困境:最後每個人的利益都遭殃

    2 傻不可怕,可怕的是當最後一個傻子

    3 重複博弈:好人有好報,但老好人沒好報

    4 合作要利己又利他,才能長久



    第9章 怎麼選擇,也是一種能力

    1 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多一點或少一點

    2 路徑依賴:結果在開始那一刻就已注定

    3 我該提前還房貸嗎?用SWOT分析

    4 朋友找我借錢,該借嗎?人情債的成本



    結語 所有糾結於選擇的人,內心早就有答案





    ?





    推薦序



    你真的漏財了嗎?

    《A大的理財金律》作者�A大(ameryu)




      先講重點:本書最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它將「時間價值」與「幸福感」量化,再加入機會成本的概念,放到財富的天秤上做比較。作者提出了幾個觀點,我非常認同:



      ?享受了我想要享受的,這就不是漏財。

      錢沒有不見,它只是轉化成「你喜歡的東西」或是「幸福感」,留存在記憶中。像是聽張惠妹或周杰倫的演唱會,或任何你熱愛的偶像歌手的現場表演;又或是搭乘頭等艙出國旅行——雖然前世界首富比爾.蓋茲(Bill Gates)曾問:「搭頭等艙會比較快到嗎?」但重點不在於速度,而是在那段旅程中你是否有盡情享受、留下難忘回憶。不是所有事情都該用結果來評斷,過程的價值同樣重要。



      ?漏財,未必是講亂花錢的行為,而是不經意多花的冤枉錢。

      例如,你買了很多線上課程與暢銷書,卻因為生活與工作太過忙碌而無暇吸收,任由它們積灰塵,這就是一種「看不到的浪費」——你本該享受到的價值,卻未能真正兌現,這才是漏財的真意。



      ?生活中的「能省則省」,是防漏財的智慧,而不是摳門。

       比方說,購買機票時稍加研究航空公司的售票機制,有機會用經濟艙價格買到頭等艙座位,省下的,可能是體力與金錢的雙重成本。



      ?計算時間成本,可以幫你做出該「花時間做」還是「花時間買」的理性決策。

      書中舉了一個簡單但經典的例子:若你每日通勤須1小時,而搬到公司附近每月須多支出2,000元的房租,該怎麼選?作者用「將時間價值量化為金錢」的方式,幫助我們理性決策——也就是把通勤時間轉換為你每小時的工資,再將兩者做比較。每天多出將近兩小時的時間,你可以選擇多睡30分鐘,或學習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縮寫為AI)技術以提升工作效率,減少生活中的時間貧困感。若把多出的時間用來持續學習,你所累積的知識厚度,將會決定未來人生的財富高度。



      以經濟學結合生活哲學探討「理財」與「漏財」,是本書的一大特色。書中簡單清楚的說明「時間也是一種金錢」,更是機會成本的一環。



      建議你在閱讀本書時不要急著翻頁,而是將每個章節的觀點對照自己的生活,停下來想一想自己是否有漏財的狀況,如果有,又該怎麼把偷偷溜走的財富慢慢找回來。



      例如:媽媽煮飯時突然發現醬油用完了,要你趕快去買。同樣一款醬油,巷口便利超商一瓶賣65元,而騎車單趟10分鐘的大賣場只賣55元。如果有事先規畫,當然能省下這10元;但若已是緊急需求,與其計較金錢的損耗,不如選擇時間成本最低的解法,這才是兩全的防漏財思維。



      願你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能獲得滿滿的防漏財知識。



    財務認知,才是真正決定富有的關鍵

    《ETF存股》系列作者�雨果




      許多人認為,漏財是因為不良的消費習慣,例如愛買名牌、沉迷網購或衝動消費。然而,本書作者指出,真正的漏財並不是源於花錢習慣,而是因為我們對財富的認知不夠完整,導致財富無聲無息的流失。



      因此,我們要先釐清什麼是財?金錢本身並不等於財富,而是價值的交換媒介。真正決定一件物品價值的,是它的稀缺性。例如,水雖然不可或缺,但因為供應充足,所以價格低廉;而鑽石雖非生活必需品,卻因為稀缺而價格昂貴。理解這點,就能幫助我們判斷哪些投資標的是「真正的財富」,哪些只是短暫的市場泡沫。



      我們常被「優惠」吸引,以為自己賺到了好價格,卻忽略商家的訂價策略。例如,免費試用的應用程式可能會自動續訂、超市的會員制讓消費者花更多錢囤積不必要的商品等,這些都是價格陷阱,讓我們在無形中多花了冤枉錢。我們要懂得區分「價格」與「價值」,才能避免因為誤判價格而漏財。



      大多數人只關心賺多少,卻忽略了財富累積的最大敵人──成本。這些成本不僅包括金錢成本,還包括時間成本、機會成本、決策成本等。例如,有些人為了省錢選擇自己動手做某些事,卻忽略了這段時間本可用來創造更高的價值。此外,網路雖然讓資訊更易取得,但我們在篩選資訊時所花的時間與精力,也是一種成本。



      許多人因為害怕風險而不敢投資,結果導致資產無法增值,甚至因通貨膨脹而縮水。書中強調,「保值」的關鍵是確保你的購買力不被通膨侵蝕,而「增值」則是提升你的財富排名。在投資世界裡,高收益一定伴隨著高風險,但沒有風險,也意味著沒有機會賺錢。比方說,現金放在銀行看似安全,實際上會因通膨而貶值,錢反而縮水。若不熟悉投資怎麼辦?作者建議從投資自己開始,提升自身專業技能與市場競爭力,這才是風險最低、回報最高的投資方式。



      最後作者提到,所有財富的累積,都來自於一連串的正確選擇。例如是否提前還房貸、是否借錢給朋友,這些決策的本質在於理解風險與回報,並根據自身情況做出最佳選擇。書中分析了「路徑依賴」對人生財富的影響,許多財務狀況其實在一開始的選擇就已經決定。



      本書不只是一本理財書,而是一堂結合經濟學、行為心理學與投資策略的財務思維課。對於想改善財務狀況的人,這本書能幫助你找到真正的漏財原因,讓金錢不再無聲流失;對投資感興趣但缺乏方向的人,本書有基礎的投資觀念,能幫助你建立長期穩健的財務計畫;希望提升財商(按:Financial Quotient,指個人財務管理能力和技能,包括理解、運用和管理金錢的能力,以及財務決策的判斷力等)的人,則能透過本書談及的經濟學知識,幫助你提升決策能力,讓每一分錢都發揮最大價值。



      本書的最大價值,在於讓讀者意識到,漏財不單純是源於消費習慣,而是財務認知的問題。提升自己的財務知識,我們才能真正擁有穩定且可持續成長的財富。想改變財務狀況,不妨就從本書開始!



    前言 



    你的財庫漏水了嗎?




      刷信用卡消費,選擇分期付款,會漏財嗎?



      學別人炒黃金,買了一堆小金豆(按:多為重量1公克,鎔鑄成如豆子般圓潤的黃金。由於購入價較低,在中國年輕人之間掀起投資熱潮),會漏財嗎?



      買了很多年的意外險,從來沒用到,是漏財嗎?



      下載免費試用的應用程式,忘了解除到期自動扣款,是漏財嗎?



      我經常被問到此類問題。網路上也充斥著各種標題為「害你漏財的10個習慣」、「8個祕訣改變你漏財的習慣」等的文章,其給出改正習慣的方法更是千奇百怪,不乏坐著不抖腳、善待招財植物之類的玄幻奇招。



      漏財,以及如何避免漏財,在當前這個時期,似乎成了年輕人最關心的話題。於是,編輯請我寫一本關於「漏財」的書,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如何養成好的習慣,以防止漏財。



      我思索良久,接下這個任務。經過兩個多月痛苦的資料準備,卻發現實在無從下手,因為生活中會導致漏財的行為太多了,沒辦法一一窮舉並給出建議。



      即使整理、歸納一些典型的做法,那又如何?只不過是避免某些具體行為的影響罷了,還是無法從根本上規避漏財。



      正當我準備找理由「開溜」時,才突然領悟:讓你漏財的,根本就不是習慣!



      為什麼這麼說?



      相信你也看過這樣的數學題:一個蓄水池,進水口五個小時可以讓池子蓄滿水,出水口三個小時可以排完水,請問進出水口同時打開的情況下,滿池的水多久能排完?



      讀到這裡,你是不是已經開始計算了?不過,怎麼算、答案是什麼都不重要,我們在這裡不談數學,算對算錯無所謂。



      如果將這個概念運用到個人或家庭的開銷上,相信你很容易聯想到,這個蓄水池其實就是自己的「財庫」,進水口是收入,出水口是支出,進進出出,湧動不止。



      如果出水口的流速明顯大於進水口,就是漏財嗎?



      我的答案是:不是。這個被設定好的出水口,是我們人生中必然的開支,都是我們自主決策的,即使不見得是生活必需,哪怕開支大於收入,最多只能說是入不敷出,並不能說是漏財。



      很多人經常疑惑:我喜歡買名牌包是漏財嗎?喜歡花錢聽昂貴的演唱會是漏財嗎?出行必坐商務艙是漏財嗎?



      在經濟學中,有個名詞叫作「心理帳戶」,每個人的消費觀不同,看重的消費習慣不同,即使是生活比較奢侈,只要花出去的錢為自己帶來回報,讓自己覺得這筆錢花得值得,那就無可非議。



      例如:買名牌包讓自己能夠更有動力賺錢,聽演唱會讓自己心情愉悅,坐商務艙使自己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等,花這些錢自己覺得值得就行。別人可以說他花錢大手大腳、不懂勤儉節約、存不了錢,但「有錢難買他開心」,這些錢對於他來說花得值得、花得有回報,這就不能算漏財。



      接下來換個角度:怎麼樣才算是漏財?



      蓄水池破裂,水悄無聲息漏掉,沒有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任何好處。這種流失,才是漏財。



      舉例而言,每年春節,來回三亞(按:位於海南島最南端,為中國熱門的旅遊城市)的機票都很貴,若不提前訂票,等到回程才發現只剩下高價的頭等艙機票。因為缺少對機票定價規律的認知,導致平白多花的這幾千元,就是漏財。



      再舉幾個例子:買來的衣服從沒穿過,健身房繳年費卻沒去過幾次,因為不懂投資被「割韭菜」(按:形容在股市被大戶欺壓的散戶,亦比喻憑藉資訊不對等而處於優勢地位的人剝削劣勢地位的人)等,這些流失的金錢沒有為你帶來任何回報,不論是物質或精神上都沒有實現消費的價值,就如同你財庫上有滲水處,悄無聲息的漏財。



      你一定很想問:該如何堵住這些漏財的缺口呢?



      你也許期待這本書能幫你找到最快捷的漏水探測器、以絕後患的修補劑。不過,這其實就只是想透過改正生活習慣防止漏財而已。



      然而,一位精通園藝的設計師告訴我,漏水真正的解決方案,是從蓄水池材質及所處地質著手,查找漏水的原因,而不僅是堵漏。如果只是簡單的堵一下、補一下,這個蓄水池的其他地方還會一直出現新的漏水口。總是等水漏完了再補救,何時才是盡頭?



      他這段話帶給我極大的啟發:蓄水池出現一處處漏水,是補漏重要,還是找到出現漏水的原因更重要?是三不五時的檢查、做防漏工程有效,還是徹底重建一個不會再漏的蓄水池有效?



      人生的財庫,也是如此。



      總是漏財,你當然可以怪罪於商家太壞、誘惑太大,但自己的財庫還是要自己守護,只有提高自己對財富、投資、風險等一系列因素的認知,才能構築起堅固的財庫,防範漏財發生。



      更進一步來看,漏財不僅表現在財富的白白流失。如果因為自己對理財認知不足,錯失了投資機會,甚至被誤導而錯誤投資,本來可以增加流量的進水口不僅沒有新的入帳,反倒讓它萎縮了,這是不是也是財富的流失?



      所以,漏財的根本原因不在於你花錢的習慣,而是因為你沒算清人生的這本帳:你這個人就像是一間獨資公司,收入來自哪裡?有哪些成本?收益如何持續流入?遇到風險如何應對?責任如何承擔?怎麼選擇自己的主要業務?業務怎麼才能持續並發展壯大?時代改變了你如何不被拋棄?



      你或許聽過這句話:你永遠賺不到超出你認知範圍的錢,除非靠運氣;但靠運氣賺到的錢,最後往往又會靠實力虧掉,這是一種必然。



      這個社會最大的公平,就在於當一個人的財富大於自己認知時,社會有100種方法收割你,直到你的認知和財富相匹配為止。



      也就是說,提升自己的認知,才是防止漏財的最好方式,才能從源頭免繳「財商稅」(按:化用自網路流行語「智商稅」,指由於購物時缺乏判斷能力,導致花了冤枉錢。此處「財商稅」指缺乏對於財富的認知,而導致不必要的金錢損失),甚至能幫助自己擴大進水口,實現財富收支平衡,甚至達到財富自由的境界。

      當你有了足夠認知,自然也就不再漏財了;當你避免漏財的習慣,財富也就自然累積起來了。



      因此,本書並不會教你太多防止漏財的小訣竅。我知道,你或許是想學到一些防止漏財的辦法而翻開本書,但我想要實現的不僅於此。



      很多讀者拿著我的書、找我簽名時,我總喜歡寫這句話給他們:學不為術。



      他們問我:「學不為術」是什麼意思?它的意思是說,我們學習知識,不只是為了掌握一個馬上就能用的方法或技藝。比方說我們學經濟學,不是為了學到馬上就可以用來賺大錢的具體方法──事實上也沒有這種方法,投資失敗、甚至為之傾家蕩產的經濟學家也並不在少數。



      學習不是為了術,應該為了什麼呢?



      術,對應的是道。出自老子《道德經》裡的「道法術」:道,是規則、自然法則,上乘;法,是方法、法理,中乘;術,是行為、方式,下乘。學習知識,應該是為了提升自己的認知。例如本書所闡述的九個與「財」有關,更與「認知」有關的觀念,就是希望可以向你介紹經濟學、金融學的基本規律,幫助你正確看待、認知經濟世界的運行規律,從而運用好這些規律,為自己的人生「添水添財」。



      所以,你也可以說,這是一本「偽裝」成理財書的認知書。幸好,這不過就是讓你花幾百元的費用,更何況讀完之後,也許你就能堵上財庫的縫,這就算不上漏財。



      期待我的願望成真,也期待你的願望成真。



    ?




    其 他 著 作
    1. 長得好看能當飯吃嗎?: 掌握底層邏輯,提升認知高度的33個經濟學常識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