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臺灣的紋理1:自然篇——地質地景、生物演化、環境變遷極簡史冊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716380
丁宗蘇,沈淑敏,林宗儀,林俊全,柯金源,陳文山,曾晴賢,楊守義,劉瑩三,鄧文斌,簡龍祥
野人
2025年5月21日
233.00  元
HK$ 198.05  






ISBN:9786267716380
  • 叢書系列:beNature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7 x 23 x 2.1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beNature


  • 自然科普 > 天文學/地球科學 > 地形/地質











      === 這片土地如何塑造了我們?我們又如何塑造了土地?===



      ★ 島嶼的紋理,是萬物刻劃於大地的痕跡,揭示出時間與空間的演進 ★

      ★ 從可見現象切入,層層追出島嶼環境的獨特性 ★

      ★ 地質地景、生物演化、環境變遷——11篇跨越時空、相互嵌合的篇章

      指出珍貴的環境價值,是一本為當今社會所整理的重要自然知識成果 ★



      大地之上,隨處可見多樣「紋理」,例如山脈、河流、岩層、海岸……是由萬物共同形塑的痕跡。當造山運動在島嶼演示出巨大的時間與空間紋理時,生物與人群往復其間,細細織綴各自殊異、動態、精微的紋理,於是我們看到臺灣地質地景的構造線、生物的演化線、環境變遷的時空線以及內在心靈的生命線。



      除了地質地形、高山河川、海洋平原,鳥類魚類、野生動物、植物森林皆在其中,雪泥鴻爪般的大赤啄木曾經飛過、櫻花鉤吻鮭於此停駐。透過嶄新的詮釋與擴充,引領重新觀看與理解未曾見過的島嶼樣貌。



      本書分4大部分,11篇章,主題豐富,篇篇有驚奇!起始從大地構造切入,一覽藏於山川大地的動態紋理,以及地形製圖中預示未來的地形紋理。接著透過鏡頭,捕捉從高山到海岸的生命演進,有鮮活古老的淡水魚、鳥類以及植物等生物演化紋理。而大地與我們生命的聯結,透過兩位導演長時間的紀錄與行走,揭露出變遷路徑,是世代人們於此刻下的生活紋理。



      國內11位各領域代表性人物執筆,彼此嵌合,有系統的介紹臺灣環境特色,可說是一本為當今社會所整理的重要自然知識成果。



      從他們所追尋的、以及如何追尋的過程,最終要指出的是島嶼的環境價值,並以此出發,交付生命萬物,織繪通往未來、充滿無限可能的紋理與故事。



      (本書與《臺灣的紋理2:人文篇》為系列作品)



    本書特色



      1從可見現象切入,層層追出島嶼環境的獨特性:紋理這兩個字,字面意思是物體表面的痕跡。《臺灣的紋理》以此為名,隆重推出兩本書,一是自然篇,二是人文篇,希望透過眼睛可見的大地痕跡切入,逐漸擴延詮釋,最終指出環境與我們如何相互塑造,以及其產生的獨特價值。



      2紋理互相嵌合影響,變動從微小元素開始:紋理充滿無限可能。具體的、不可見的,時間的、空間的,巨大的、精微的,外在的、心靈的。紋理之間相互嵌合影響,本書即展現這些相互影響的力量來源,以及其中的元素、分布會如何改變紋理的方向與形狀。



      3課本沒有教的,卻是我們應該知道的:臺灣許多特色,我們都認為理所當然。透過《臺灣的紋理》可以有系統地認識這些自然的作用現象,以及其與生物多樣性、人類生活的關係。



      4主題豐富多樣,篇篇有驚奇:例如地質篇訴說臺灣島的前世今生、跟著鳥類飛翔探尋牠們匯聚於此的原因、超過300種淡水魚以及令人驚異的洄游冒險歷程、高山生態以及登山者的故事……各種野生動植物與人文活動交織出大地紋理。其中最難得的是一次集合三位國內首屈一指的生態紀錄片導演,他們長期投入環境紀錄的辛酸與甘苦,都在書頁的紋理之間。



      5系列二書共21位令人欽佩的環境工作者為當代社會整理出的珍貴成果:《臺灣的紋理》分成兩冊出版,第一本是自然篇,第二本是人文篇,二書共匯聚了21位環境教育工作者,傾其數十年耕耘累積而成,可說是大師聯手,為當代社會整理出相關知識的珍貴成果。



      6閱讀這個時代,給予向前的動力:光是閱讀21位作者簡介,就像閱讀這個時代的演進。從字裡行間讀出他們為何追尋,以及如何努力,給予觀者前進的動力。



      7培養高中生讀者環境素養:高中生在進入大學前,若能培養出全面認識臺灣土地環境的素養,更能豐富自己的視野與對生命的尊重,這套書是必讀佳作。



    一致推薦



      王成機 國家公園署署長|林華慶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署長|邱文彥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國立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彭啟明 環保署署長|黃向文 海委會政務副主任委員|盧怡文 臺北市立松山高中地理老師


     





    序 閱讀臺灣脈動,共織與土地重新連結的紋理�林俊全



    PART 1 構造——層疊。多重作用的島嶼。

    01 隱沒與碰撞之間:造山帶形成的島嶼紋理�陳文山

    02 島嶼演示的地質特色:巨大時間與空間紋理�劉瑩三

    03 藏於山川大地的動態紋理:以3D視角觀看島嶼地景�林俊全

    04 連結過去到未來的地形紋理:地形製圖中的田野故事和科學精神�沈淑敏



    PART 2 自然——演進。從高山到海岸。

    05 走入臺灣大地——找尋屬於這片土地的故事�鄧文斌

    06 讓海岸線自由:在海之濱.與海共生�林宗儀



    PART 3 生物——躍動。魚群、鳥類、植物。

    07 水族流動的紋理:臺灣河川生態特性與保育�曾晴賢

    08 臺灣鳥類的紋理:飛羽間的時空之軸�丁宗蘇

    09 隨時收藏身邊的風景——臺灣的植物紋理�簡龍祥



    PART 4 紀錄——變遷。復返中央山脈與島嶼的路徑。

    10 閱讀大地的指紋——畫出自我心靈地圖�楊守義

    11 大地的記憶:臺灣環境變遷四十年全紀錄�柯金源



    ?









    閱讀臺灣脈動,共織與土地重新連結的紋理

    �林俊全




      我們對臺灣究竟有多少認識呢?臺灣有許多特色,都是由地表的岩性、構造與地表作用、氣候特性,經過長時間所形塑的。生長其間,我們似乎已經認定這些地表的特色,是環境中理所當然的現象,卻沒有細心想過究竟對它們有多少認識?有沒有歷史、地理課本沒有教導,卻是我們應該知道的呢?



      「我們可以將這些地景的組成,稱作臺灣的紋理嗎?」「如何有系統的認識這些紋理?」「人們如何生活其間?」以上層層叩問,產生出「臺灣的紋理」系列最初始的演講構想,本書之所以誕生,即是源於此系列演講。



      此系列希望探討的,是從不同角度觀看臺灣的特性,並且可以比較完整地了解這些特性是如何呈現出臺灣的紋理。



      為了完整這個企劃,邀請了二十四位跨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演講,一起帶領大家重新認識臺灣。有地質、地形的角度;也有從生態切入,例如鳥類、魚類以及特殊動植物;另外較特殊的是從生態攝影者的角度著手,期待觀者、讀者可以開展出更宏觀的視野,了解巨觀地景中蘊含的微觀特色。



      演講之後,我們以類似TED TALK的形式,將每篇演講後製成四段影片,例如陳文山教授〈探索臺灣地質演化史〉製作成:一、前世臺灣島;二、今生臺灣島—蓬萊造山運動;三、臺北盆地是否會發生大地震?四、北部火山是否會噴發。楊守義導演〈從電影赤心巔峰談閱讀大地的指紋與我們的心靈地圖〉說明了四部分,包括:一、臺灣的高山環境;二、臺灣的山脈;三、臺灣高山對冒險教育的塑造;四、臺灣的登山挑戰。這些段落,都是本書組成最重要的核心內容。



      二十四位專家述說的紋理面向,包括自然環境的地質、地形、林業、礦產、海洋資源、漁業、野生動植物等領域,另外更有人類學、歷史、文化、經濟等脈絡與故事,說明交織其間的人文史蹟與大地脈動。



      這些精采的主題,我們將分成兩冊出版,分別是自然篇與人文篇。其中洪廣冀教授所說明的森林保護區的界線,是從歷史延伸到今天的國有林保護區與林班地等界線的分界,非常值得有興趣了解臺灣史與地景紋理之間關連的讀者,一探究竟。此外,楊守義、鄧文斌與柯金源三位國內資深生態導演,匯聚一堂,更是難能可貴,他們長期投入臺灣生態紀錄的辛酸與甘苦,令人感動,非常值得我們深入了解。



      兩本書籍的出版,是一個歷史紀錄的里程碑。影音製作則希望提供讀者以視覺方式有系統的了解其中精髓。這些各領域的代表性人物,經過多年耕耘,娓娓道來他們心目中何謂「臺灣的紋理」,可說是為當代社會整理出相關知識研究的成果。讀者若能在閱讀《臺灣的紋理》同時觀賞影音,相信會有另一層感受。



      本書特別希望提供讀者,尤其是高中生,在進入大學前,就有機會全觀性地認識臺灣、培養出環境素養。透過本書,若能進一步參與讀景或田野考察相關活動,將更能豐富自己的視野,深刻認識環境與其內涵。書籍出版讓以上所有得以實踐,提供讀者更完整的知識、概念與情懷。



      本書得以順利出版,要再次謝謝各位教授、專家的共襄盛舉,也特別謝謝讀書共和國與野人文化的精心製作。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