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天上大風:良寬俳句.和歌.漢詩500首

天上大風:良寬俳句.和歌.漢詩500首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705247
良寬
陳黎,張芬齡
黑體文化
2025年5月28日
140.00  元
HK$ 119  






ISBN:9786267705247
  • 叢書系列:白盒子
  • 規格:平裝 / 416頁 / 12.8 x 19 x 2.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白盒子


  •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日本文學











    小偷忘了帶走的——

    我窗前的

    明月



    安貧逍遙,寫盡日本的精髓

    享譽世界的「詩僧」良寬

    首部台灣編譯作品集問世



      良寬,日本江戶時代最負盛名的詩僧,以俳句、和歌、漢詩與書法四絕,活出了詩意人生。本書精選其代表作共500首,依創作形式與人生階段細緻編排,展現他從山中草庵到人間交遊的心靈軌跡。



      這不僅僅是一本詩選,更是詩人真實生命的流轉。他以簡淨語言書寫自然、人情與禪意,詩句如風、如月,如孩童的手毬,真摯無偽。無論是與童子遊戲、與友人唱和,或獨坐庵中望月、雪夜沉思,他的文字始終洋溢著慈悲與自由。



      川端康成曾讚譽良寬是日本精神的象徵。陳黎與張芬齡以深厚詩學素養譯註導讀,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走進這位詩僧澄澈寬廣的內在世界。



      「認識一個良寬,等於認識日本人心中的千千萬萬良寬。」——鈴木大拙(禪學家)



      「良寬的詩歌和書法,皆超脫了江戶後期,從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日本近世的習尚,而臻於古代的高雅之界;直至現在,其書法和詩歌仍深受日本人民珍愛。」——川端康成(作家)



    本書特色



      ★收錄良寬的俳句、和歌、漢詩共 500 首,完整呈現這位詩僧的創作全貌,融合和風、禪學與漢學,體現跨文化詩藝的極致。



      ★精選詩作不僅展現良寬的詩才,更傳達他以童心、慈悲的生活哲學。書中並穿插大量動人逸事,讓讀者從詩句中感受其人、其心、其境。



      ★編譯者陳黎、張芬齡以細緻的分類與譯註,輔以導讀,幫助現代讀者貼近良寬的詩意世界,也理解其作品背後的禪思與人生觀。

    ?


     





    編譯序:天上大風,良而且寬

    ——俳句、和歌、漢詩、書道四絕的詩僧良寬



    【俳句110首】

    新年之句

    春之句

    夏之句

    秋之句

    冬之句

    無季之句



    【和歌240首】

    住居不定時期(1790-1796,33-39歲)

    五合庵時期(1796-1816,39-59歲)

    乙子神社草庵時期(1816-1826,59-69歲)

    木村邸內庵室時期(1826-1831,69-74歲)

    與貞心尼唱和歌作(1827-1831,70-74歲)



    【漢詩150首】

    五合庵時期(1796-1816,39-59歲)

    乙子神社草庵時期(1816-1826,59-69歲)

    木村邸內庵室時期(1826-1831,69-74歲)

    時期不明者



    陳黎、張芬齡中譯和歌俳句書目



    ?





    推薦序



    天上大風,良而且寬(選摘)

    文�陳黎、張芬齡




      一



      這本《天上大風:良寬俳句.和歌.漢詩500首》收錄日本江戶時代後期俳句、和歌、漢詩、書道四絕的詩僧良寬俳句110首,和歌240首,漢詩150首,共500首詩作。



      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日本小說家川端康成(1899-1972),在其題為「日本的美與我」(美??日本?私)的獲獎演講辭中,引用了良寬的辭世詩(本書第291首)「我有什麼遺物�留給你們?——�春花,山中�杜鵑鳥鳴,�秋日紅葉……」,以及另外三首短歌——「長長的春日,�跟孩子們�玩手毬——�啊,一天�又過去了」(215首)、「風清,月明,�我們一起�盡情跳舞吧,�讓老年的餘波、�餘韻永盪……」(302首)、「我並非不與世人�交往:是因為�我更喜�愛獨�遊」(305首),來說明良寬的詩歌如何體現日本的精髓以及自古以來日本人的情感、心性。



      川端康成說:「這些短歌反映了良寬的心靈與生活。他住草庵,穿粗衣,漫步原野道路與兒童嬉戲,和農夫閒聊,不用艱難的語言,不高談深奧的信仰與文學,而全然以『和顏愛語』——純真無垢的言行相對。他的詩歌和書法,皆超脫了江戶後期,從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日本近世的習尚,而臻於古代的高雅之界;直至現在,其書法和詩歌仍深受日本人民珍愛。在他的辭世詩中,他說他沒有什麼東西可留作紀念,也不想留下什麼,但自己死後,大自然仍是美的,這也許可以視為自己留給此世的遺物吧。這首短歌凝聚了古來日本人的情懷,也可從中聽見良寬充滿宗教信仰的心。」



      日本禪學家鈴木大拙(1870-1966),在其《禪與日本文化》一書中說:「認識一個良寬,等於認識日本人心中的千千萬萬良寬。」川端康成和鈴木大拙都認為在良寬身上可以看到日本民族獨有的特色,若想真正瞭解日本,就應該研讀、瞭解這位十八、九世紀詩僧的作品與生平。作為一個僧人、作為一個禪宗修行者,良寬亦屬異類,他悟道、出師後,並未全然出世、離世,而是以「和顏愛語」回歸人世,以無邪、無垢之心入世、憐世。終其一生他都是「大愚」——一個超脫所有虛假、人為桎梏的大智若愚者。他遺留給此世的,除了一百一十多首俳句、近一千四百首和歌、近五百首漢詩,以及包括畫贊、條幅、屏風、扇面、短冊、漢詩、短歌、狂歌、俳句、偈語、戒語、書簡……等超過兩千件墨寶外,還留給我們一個隨性、任性,「騰騰任真」的良寬,一顆良而且寬的天真、安貧、慈愛之心。



      二



      良寬(Ryokan,1758-1831),號大愚,寶曆八年十月(本書所述月、日皆指陰曆)出生於日本越後國出雲崎(今新潟縣三島郡出雲崎町)村長山本家,為長男,幼名榮藏,十五歲成年禮後名文孝。母親秀子是山本家親戚,後被收為養女,父親山本以南(1736-1795),本名新木泰雄,小母親一歲,原住與板町,後來入贅山本家。良寬兩歲時,父親以南接任石井神社神官。七歲時,外祖父過世,父親繼任村長。1765年,良寬八歲,入鄰町尼瀨曹洞宗光照寺的寺子屋(私學館)學習。1770年,漢學家大森子陽(1737-1791)回越後分水町開設私塾「三峰館」授課,十三歲的良寬隨其習漢學,至1775年,前後六年。良寬家甚富文學與宗教氣氛,藏書頗豐(他的三個弟弟、三個妹妹,長大後也都或能俳句、短歌,或能漢詩),父親以南是俳句詩人,有「北越蕉風棟樑」及「出雲崎俳壇中興之祖」之稱。



      幼年、少年時的良寬聰明好學,應該隨老師讀過《論語》、《孟子》、《三字經》、《孝經》、《詩經》、《文選》、《唐詩選》等漢籍,奠下漢詩寫作的基礎,同時也涉獵了家中所藏《古今和歌集》、《西行法師歌集》、《徒然草》、《平家物語》等日本文學書,存取了日後寫作和歌時的養分。據說有回盂蘭盆節期間,十二、三歲的的良寬每晚在家中陰暗燈籠下讀書,母親心疼,叫他去看大家跳舞,良寬不情願地走出家門,不久母親發現庭院石燈籠底下有人影晃動,以為是小偷,她緩步趨前,一看是良寬在讀《論語》。



      1775年,十八歲的良寬從三峰館退學,6月起擔任「村長見習」的工作。天性單純的他不習慣與人計較、爭執,實習村長職務期間,面對和處理人際紛爭讓他挫折重重,絕望之餘突於7月18日離家出走,至光照寺剃髮隨破了和尚習禪學。良寬一生是否結過婚,後人不太確定,只知道作為村長接班人的他,善良、慷慨,頗獲當地青樓女子們喜愛。一種有力之說認為良寬在十八歲這年結了婚,妻子名字可能叫「歡」(??),但半年後離婚,而這可能也是他出家原因之一。



      1779年,備中玉島(今岡山縣倉敷市玉島)圓通寺住持國仙和尚來光照寺訪問,二十二歲的良寬由其授戒,成為正式僧侶,僧名良寬,後隨國仙和尚回圓通寺修習正規曹洞宗禪。至1790年,三十三歲的良寬終獲國仙和尚授予「印可之偈」(悟道、出師之證詞):



      良也如愚道轉寬? 騰騰任運得誰看

      為附山形爛藤杖? 到處壁間午睡閑  



      此偈大致謂「良寬啊,你看起來笨笨的,眼前道路反而寬;隨意自在,順其自然,有誰能及?我因此交付給你這支山形老藤杖,讓它伴隨你四處倚壁悠閒午睡」。圓通寺十二年間,除了聽國仙和尚講授日本曹洞宗開宗祖道元禪師(1200-1253)的《正法眼藏》外,良寬應也閱覽了寺中所藏《黃檗鐵眼版大藏經》、《六祖壇經》、《禪林類聚》、《臨濟錄》、《趙州錄》、《林間錄》、《無門關》、《從容錄》、《高僧傳》等經書,並隨國仙和尚學漢詩、和歌、茶道、花道,可惜此階段良寬詩歌作品未見任何一首存留。國仙和尚於1791年4月圓寂,秋後良寬告別圓通寺踏上歸鄉之路。他行腳各地,居無定所,有一種說法認為他可能在1792年即已回到家鄉出雲崎,但歷來學者們傾向認定他大概於1796年、三十九歲那年,始返抵家鄉。



      漫漫返鄉路上的這幾年間,良寬所到之處包括關西的赤穗、明石、京都、高野、吉野、伊勢、須磨等地(1791年秋至1792年春),以及四國(約1792或1793年)、關東,且可能遠及「陸奧地區」(東北地區),他一方面拜訪各地「有知識」之人及同門師兄弟請教、印證所思所學(「出家離國訪知識,一衣一缽凡幾春」,431首),一方面尋訪前輩詩人西行法師、俳聖芭蕉行吟過的名勝。在大阪弘川寺西行法師墓前,他詠此歌向西行法師致敬:「原諒我,如果我�所折之花�色漸淡,香漸薄�我可獻給你的�唯獨一顆思慕的心」(115首)。



      良寬的母親於1783年去世。1786年父親以南離家隱居,小良寬四歲、也寫俳句、短歌的弟弟由之繼任村長,成為一家之主。以南浪跡各地,於1795年7月在京都桂川投水自殺。良寬大概於1796年秋返抵家鄉出雲崎,據說先住在寺泊町本鄉的一間空屋,此階段他有一首短歌如此寫:「回到家鄉越後,�還未習慣�家鄉氣候,�無情寒氣�深深滲我肌……」(119首)。他於1797年移往分水町國上山半山腰的五合庵居住。1802年良寬離開國上山,先後借住於寺泊町照明寺密藏院、分水町「牧?花」(在今之燕市)的觀照寺、國上山的本覺院、寺泊野積的西生寺,大約於1805年春搬回國上山五合庵定居,直至1816年才搬離到國上山山麓的乙子神社草庵。



      先後住了十多年的五合庵是半生漂泊的良寬安定或「求」安定之所——安於浮生的起伏,困惑,孤寂,不安……:「唯求�孑然獨立�秋之庵」(074首);「久住則安——�此際仿如身在�廬山陣雨中」(089首);「何處可覓�比國上山�更讓我心動的�住所——�無也!」(172首)。五合庵的「五合」指半升,人一日所需之米約五合——「五合」足矣,良寬以此明自己清貧生活之志:



      索索五合庵? 實如懸磬然

      戶外杉千株? 壁上偈數篇

      釜中時有塵? 甑裡更無煙

      唯有東村叟? 頻叩月下門(362首)

      (未完)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