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各位街坊鄰居、鄉親父老,你們知道嗎?我們每天在巷子口發生的那些雞毛蒜皮小事,像是買菜、殺價、逛街購物和喝咖啡等日常生活,其實都跟經濟學有關!不信?讓我娓娓道來。
想當年,當我寫第二本書《巷子口經濟學》的時候,那可真是吃了不少閉門羹!投稿後屢屢被退稿,在我的想像中,大概是出版社的編輯一看到我的稿子就皺眉頭:「這哪是經濟學?連個數學公式和經濟模型都沒有!」害我差點想把稿子丟到資源回收桶,從此打消當作家的念頭!還好作家夢沒有從此打住,後來美國出了本《蘋果橘子經濟學》,用一些有趣的例子來解釋經濟學,方才讓大家發現,原來經濟學也可以這麼貼近我們的生活!當年這本書,就像在我心中點起了一把火,讓我重拾寫作信心,立志要用最簡單的方式,和大家分享我發現的生活中經濟學的奧祕!
近二十年來,我陸續寫了《巷子口經濟學》、《搞笑經濟學》、《拜拜經濟學》等書,就是想讓大家知道,經濟學不是只有那些學者、專家才懂的玩意兒,我們一般人更應該一窺經濟學的堂奧,因它原本就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就在我們的生活周遭,不在學院的高牆與象牙塔之內!
然而,我發現傳統的經濟學似乎把人想得太厲害了!每個人都像電腦一樣,做什麼事都超級理性,一點都不會犯錯。這讓我想起小時候我常看《星際爭霸戰》(Star Trek)中的史巴克(Spock),一位瓦肯星人與地球人的混血兒,個性冷靜、喜歡邏輯分析,積極控制自己的情緒,認為情緒無助於判斷,史巴克的人格特質,大概是趨近於經濟學中的「經濟人」(Homo economicus)。
如果,我把史巴克的人格特質進一步分析,我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正因為史巴克是人類與瓦肯星人混血,就這麼剛好讓經濟學「經濟人」與行為經濟學中人類行為偏誤的特性,在這個角色上交互出現。史巴克的理性與邏輯特質對應經濟學中的「經濟人」。經濟人假設人類行為始終理性且自利,追求利益最大化。史巴克壓抑情感,依靠邏輯和理性決策,符合這一假設。然而,史巴克的內心矛盾和情感掙扎則反映行為經濟學的觀點,他在情感與理性間的掙扎,展示了人類行為的複雜性和非理性的一面。但是,史巴克的忠誠與責任感則超越了經濟人的自利假設,顯示出人類行為中的道德和社會責任感,史巴克根本上符合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道德情操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中所提的「道德感」、「同理心」、「不偏不倚的旁觀者」(impartial spectator)概念。
事實上,我們又不是機器人也不是史巴克,我們哪有可能每次都理性的做出完美的決定?
讀者一定也會反問我,我也是個標準「經濟人」嗎?事實上,一點也不!我偶爾也會不太理性,就像我衣櫃裡的放了幾十年的西裝,我固定會放除溼劑,而且我很少有機會能夠穿出門,但我並沒有打算扔掉這些西裝。我還是會想像一下,當年我年輕時西裝筆挺的模樣,至少,我現在的身材還穿得下啊!
照道理,我那些早已不會穿的西裝(是不常穿,而不是穿不下),不是應該扔掉才對嗎?還依舊擺在衣櫃裡占空間,不理性啊!
所以,我決定要寫這本《(隔壁阿伯的)巷子口行為經濟學》,跟大家分享一個更人性化的經濟學!這本書就要告訴你,我們的行為充滿了很多偏誤,而且我們不太理性,我們會衝動,我們還很容易被人所利用,我們根本不是經濟學所假定的那類「經濟人」。我之所以要告訴大家我們不理性的原因,不是要讓大家明白人性的缺點,而是要讓大家明白我們不是這麼理性,更應該要避免這些不理性的行為發生在生活當中。
還記得我在大學的時候,有次讀到「次佳理論」(theory of the second best)和「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這兩個概念時,這簡直是醍醐灌頂啊!原來,很多時候,我們根本找不到所謂的「完美解決方案」,我們充其量只能在有限的條件下,選擇一個「差不多就好」的答案。就這樣,各位會不會以為我們就是胡適筆下的「差不多先生」,「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差不多先生」的行為不是很負面嗎?行為經濟學為什麼要我們「差不多就好」?
事實上,這兩者是不一樣的概念。胡適的《差不多先生傳》描繪的「差不多先生」是一個對凡事不求精確、只求「差不多」即可的庸常人物,其「差不多」更多是源於一種懶散、隨遇而安,甚至對責任及後果較不在意的態度,是一種文化與個人性格塑造的行為模式。相較之下,行為經濟學的「有限理性」及「次佳理論」中所謂的「差不多就好」,則是指決策者面對資訊不完整、計算成本過高、時間受限時,理性地選擇不追求絕對最優解,而在條件限制下採取滿意解或次佳解以降低決策成本。換言之,胡適筆下的「差不多」是性格與文化惰性使然,側重心理傾向,然而行為經濟學理論中的「差不多就好」則是理性有限下的策略妥協,以次佳方式求得務實解決方案。前者帶有嘲諷的文化意味,後者則是經濟理論下對人類決策行為的分析。
你回憶一下,就像你去巷子口吃麵,你會先研究哪家麵攤的麵條最Q彈、湯頭最濃郁、價格最便宜嗎?不會嘛!你只要看到一家看起來順眼的,就走進去點一碗麵了,對吧?或者,你只是根據網路評價哪一家好吃就選定了,抑或是剛好路過,看見麵攤門口有人排隊就決定了。
這就是「有限理性」!我們的大腦,就像一臺老舊的電腦,處理資訊的能力有限,所以只能用一些簡單的方法來做決定,差不多就好!
行為經濟學,就像一面照妖鏡,把我們內心那些不理性的想法,照得一清二楚!你會發現,原來自己很容易被「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影響,被「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牽著鼻子走,被不同的說法的「框架效應」搞得暈頭轉向;更糟糕的是,我們天生就害怕損失,常常為了避免損失,而錯失了賺錢的機會!
別擔心!這本書不單只是要讓你認清現實,更要教你如何克服這些人性弱點,做出更明智的決定!我會用最簡單的語言、最生活化的例子,帶你認識各種有趣的行為經濟學理論,讓你知道我們的行為中到底有哪些不理性的偏誤,並且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衝動、克服選擇障礙,以及讓自己在各種誘惑中保持清醒。
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你的好朋友,陪伴你走過人生的每個階段,幫助你在各種大小事情上做出更好的選擇。讓我們一起探索行為經濟學的奧祕,用更聰明、更快樂的方式,享受精彩的人生吧!
鍾文榮
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