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若是咧送批(精裝紀念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943830
玉米辰
玉山社
2025年6月10日
233.00  元
HK$ 198.05  






ISBN:9789862943830
  • 叢書系列:可大可小
  • 規格:精裝 / 120頁 / 18 x 25 x 1.6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可大可小


  • 童書/青少年文學 > 史地/傳記 > 歷史地理











    高雄市立圖書館「好繪芽獎」首獎之作

    「若是咧送批,你愛送啥物批?」



    WIA 2022世界插畫獎專業兒童出版首獎得主──玉米辰

    以紙雕藝術疊砌一封撫觸歷史傷痕的書信,

    從過去寄予現在的我們,

    為這片土地、土地上的人群找回對共同明日美好的向望。



      「郵差的第一人稱自述,展現主體自省的、思辨的、溫柔的特質,同時展現了郵差的多重形象,既是信差,也是歷史的傳遞者,是現在與過去的縫合者。」──楊翠(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回顧離我們並不遠的威權統治時期,有無數因抱負和理念而犧牲性命的前輩們,蒙難時多正值青壯年成家立業之際,他�她的孩子,有的剛讀書識字,有的正學步,有的則還在腹中——這些爸爸、媽媽們,頃刻間就莫名被國家帶走了,不只是身軀,連同他們的信件、照片等等種種,都轉為一份又一份被打上編號並深鎖在鐵櫃裡的「國家檔案」,從此與家人們斷了聯繫、杳無蹤跡,也使得一群失去父母的孩子們,在日後成長的過程中,只能不斷憑藉少數父母年輕時的照片、他人的轉述、鏡中自己的五官,重新想像與描繪出印象已然模糊或空白的爸爸或媽媽……



      《若是咧送批》的創作啟程,源自2013年國家人權博物館(時為籌備處)以受難者前輩留下的書信為策畫主軸的「遲來的愛」特展。作者玉米辰以郵差的敘事出發,運用精湛的紙雕藝術,層層堆疊出那些被遺落在歷史空白處的家書,和家書背後受難者前輩和遺族的人生群像,第一人生的敘事文本和魔幻寫實的畫面,讀者彷若化身歷史的信差,不知不覺也踏上一條漫漫長路,踩著既輕也重的腳踏車,穿行過森林、水田、崖間、聚落……逐步走進禁聲年代之中,帶走一疊故意被遺忘與封鎖近半世紀的書信,並牽引著腳步,一刻不停留地前往此時此刻的尋常時間──為了,回家。



      此次,星月書房取得五位家屬授權,邀請讀者一同細讀他們的生命故事片段,遙想受難前輩們胸臆裡,對島嶼、對家鄉、對親人與對現代的我們所傾吐的叮囑與盼望。另外,亦有四位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為我們反覆閱覽這本書,帶領我們撫觸過威權時期留下的刻痕,深入理解歷史的脈絡。



      今日的我們普遍在民主自由的泥壤中成長,或許難以想像在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乃至解嚴後,有許多人因為追求理想、堅持信念而失去自由甚至生命。因此我們期待透過藝術和文學詮釋,讓彼此用柔軟的方式觸摸歷史的紋理,進而從虛實交錯的故事之中,激發出對於共有的未來產生更深刻的思辨、更多美好的願景。



    本書特色



      ?高雄市立圖書館「好繪芽獎」首獎之作。



      ?WIA 2022世界插畫獎專業兒童出版首獎得主玉米辰洞察議題之作。



      ?精緻的紙雕藝術,魔幻寫實畫風,引領我們柔軟地觸摸歷史的紋理,從虛實交錯的故事之中,激發出更深刻的思辨。



    真情推薦



      ?「這冊繪本是面對這段歷史的一種溫柔體現。」──林傳凱(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繪本作家玉米辰以其鮮明美麗又具深刻反思的手法所繪製的《若是咧送批》,總是能夠以動人的腳本、多元媒材的創作手法,闡釋嚴肅的公共議題,邀請大小讀者們關心發生在臺灣這塊土地的故事。」──陳俊宏(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若是咧送批》以雙向的見證與對話,嫁接過去與現在,歷史與現實,逝者與傷者,生者與死者,也連結了受難者與非受難者,他所表達的,不只是『共感、共情』而已,更是『共傷、共痛』,一種更深的溫柔。在眾多與「無法送達的遺書」互文、對話、轉譯的文本中,展現獨特而動人的敘事張力。」──楊翠(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


     





    一、若是咧送批



    二、故事之後


    ? 高一生與高英傑

    ? 宋盛淼與宋文博

    ? 郭慶與郭素貞

    ? 黃溫恭與黃春蘭

    ? 鄭南榕與鄭竹梅



    三、歷史的信差

    ? 好好說「再見」(林傳凱�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 藝術的對話途徑(陳俊宏�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 最艱難的面對──遺書(陳彥斌�臺中市新文化協會理事長)

    ? 彷彿若有光(楊翠�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四、關於本書創作的銘記與致意(玉米辰)



    ?





    推薦序



    藝術的對話途徑(節錄)

    作者.陳俊宏(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遺書」是極為私密的個人書信,是一個面臨死亡的人,書寫內心話給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在白色恐怖時期,許多遭受槍決的政治受難者,在即將面對死亡的時刻,寫下對父母、子女及親友的最後訊息,表達對親人最深的掛念與記憶。這些遺書的作者,為著不同的理想奮鬥,文字展露的不只絕望,還有對未來的期許與希望。



      這些觸動人心的遺書,原本是受難者在緣滅之際對摯愛告別的一種形式,然而這些遺書卻曾被威權政府以國家檔案之名給予沒收。長期被封塵的遺書原件,始終無法將對親人最深的掛念與記憶,送達親人手中,死者無法告別,生者也無法向前。遺書不僅成為祕密檔案,未能如期送達,其收件者亦成為政府長年監控的名單。



      二??八年,政治受難者黃溫恭的外孫女張旖容意外在國家檔案中發現被槍決外公的遺書,開啟後續一連串「遺書返還運動」。那幾年間我有幸協助旖容及其他受難者們要求政府歸還遺書。在與官方交涉的過程中,深刻感受政府因缺乏對轉型正義的肯認所展現的冰冷態度,以及家屬在要求歸還的過程中,錐心憤怒等起伏心情。在許多受難家屬與朋友們的努力,直至二?一一年,馬英九前總統正式歸還黃溫恭等受難者的遺書及相關書信,讓這些遺書從冰冷的國家檔案重現天日。



      繪本作家玉米辰以其鮮明美麗又具深刻反思的手法所繪製的《若是咧送批》,心中只有滿滿感動。國際競賽得獎無數的他總是能夠以動人的腳本、多元媒材的創作手法,闡釋嚴肅的公共議題,邀請大小讀者們關心發生在臺灣這塊土地的故事,我相信這與他長年投入社區營造與社會運動,用心記錄臺灣,並以積極的行動改造社會的使命有關。這種深刻說故事的功力,也展現在本書之中。



    導讀



    好好說「再見」(節錄)

    作者.林傳凱(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根據目前最新的統計顯示:從一九四九年開始戒嚴到一九九?年代修改刑法100條,還有金門、馬祖解嚴為止,在「白色恐怖」中被逮捕的政治犯,保守估計共有「22028」名政治受難者。之所以說「保守估計」,是因為目前還有許多新公開的政治檔案,記錄了更多人的受難紀錄。而就現有的資料來看,共有「1148」人判處死刑,「164」人判處無期徒刑,「2052」人判處十年以上刑期。



      這些數字絕對不只是數字,他們還是一個個有名有姓的「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士農工商,生長於臺灣或來自於對岸,甚至包括一些國籍在東南亞的華人。他們原本有著各自的人生,有各自生活中的快樂與苦惱,而在他們的背後,還存在一個個「家」。這意味著一件事情:當其中一個人被逮捕時,受到這場白色風暴囚禁的,還包括他們的家屬,因此受難的,是數以倍計地更多人。



      戒嚴的時間實在太長了。在漫長的四十年期間,當時的政府不斷對國際宣稱臺灣沒有「政治犯」,而在臺灣社會內部也把這些事情視為進行式的禁忌。因此,對於倖存的家屬來說,年紀漸漸大了,身體漸漸衰弱了,記憶中那個「人」的笑容愈來愈模糊,但對於家裡究竟為什麼「少了一個人」的疑惑卻持續存在。只是這些疑惑只能被迫埋在心裡,形成頻繁的失眠、困擾、禁語、不安、畏懼……。



      一直到十多年前,一些家屬才「後知後覺」地發現——原來,許多槍決離世的政治犯,曾經在昏暗的死囚房裡,留下對世界最後、最後想說的話,想要跟親友鄭重告別。這些遺言的形式很多樣,包括遺書、手繪家人肖像、未能寄出的小禮物、留給孩子的耶誕卡片等等。這銘刻著他們生命最後一刻的愛,帶著對親友的愧歉、安慰、祝福,通過戴著手銬腳鐐束縛的身體,用盡一切力量,用拘束窘迫的身體寫下最精煉也最深刻的字句,對家人往後的日子寄予祝福。只可惜許多遺書被國家沒收,變成「叛亂犯檔案」,塵封在軍事單位的庫房裡,沉默了四十多年後,才終於被家屬重新「發現」。



      這冊繪本是面對這段歷史的一種溫柔體現。死亡不是終點,但沒有告別的告別,卻讓人既無法告別,也無法往前。透過這冊溫柔的繪本,希望能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一點信念—再也不要有一個時代、有任何一個人,因為政治因素,無法在與家人訣別時,珍重地、好好地說聲「再見」。



    自序



    關於本書創作的銘記與致意(節錄)

    作者.玉米辰




      某一天,我偶然翻閱了 《遲來的愛—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遺書》 和 《無法送達的遺書》,才得知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封存了至少七百四十七頁的私人書信,其中包含一百一十二位受難者的遺書。當下,我腦中浮現了一個清晰的創作構想——如果我是郵差,我會想把這些遺書送回家……而最後完成的《若是咧送批》,也與最原初的念頭相差無幾。



      政治受難者留下的遺書,必然是寫給最親近的親人—母親、父親、兄弟姐妹、妻子、丈夫、孩子——這些最後的文字,理應被送達。然而在家屬的奔波下,這些遺書歷經六十多年才終於有機會回到家人手中,但多數的「收信人」早已不在人世,留下難以填補的遺憾。這些家書不涉及政治立場,只是親人之間的對話,送達與否,竟成了最卑微請求。



      《若是咧送批》選擇以詩的形式呈現,是我首次嘗試寫詩,或許略顯生澀,還請多包涵。有人看過原稿內容之後曾問我,為何堅持 「臺文」與「華文」並陳?因為,在臺灣的政治受難者當中,約五十五%為臺灣籍、四十四%為非臺灣籍。當時的臺灣籍者,泰半不熟悉華語,而是更習慣使用臺語與日語;非臺灣籍者,則大多僅懂得華語。所以本書中這樣的語言選擇,也是我對這兩大族群受難者的致意。




    其 他 著 作